张连德,宋 雪
(淮北师范大学 a.历史与社会学院;b.外国语学院 安徽 淮北235000)
对话式教学在高校理论性课程中的应用
张连德a,宋 雪b
(淮北师范大学 a.历史与社会学院;b.外国语学院 安徽 淮北235000)
“对话式”教学是指以对话为教学原则,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1]27。对话式教学理论在当代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等各种理论性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对话式教学理论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民主、平等原则。民主、平等原则指教师和学生必须对对方的性格、宗教和习惯表示出应有的尊重与保护,是对话式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对话式教学致力于建立相互信任的环境,维护人与人之间不受任何外在偏见与压力的友好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抛弃各种隔阂、怀疑与猜忌,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二,以人为本原则。对话式教学不以压倒、放弃或控制为目的,而是维护个体观点的正确性,允许每一个参与者自由地阐发自己的思想。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其为人的准则,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将教学作为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实现其为教的目标。第三,交往、互动原则。教学发生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两者相互支持、合作、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和我与你的对话”[2]2-3。对话式教学关注师生关系的相遇性,坚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互动与合作,知识对现实的作用必须通过教师达及学生,师生间的“相遇”有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思想,从而与世界进行对话。第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人类的存在状况具有多面性与广阔性,从各个层面为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及导向,并向教育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实现对话式教学,必须要在理论与实际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民族精神素质、完善民族思想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在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往往是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甚至成为某些专业的主干和核心课程。高校理论性课程教学是“将探索未知的科研精神与认识已知的教学活动结为一体”[3]114的活动。同时,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民主参与、平等交流表现出日益强烈的渴求,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暴露出了种种弊端,而对话式教学与高校理论性课程教学却存在着多方面的内在亲和关系。
(一)传统的高校理论性课程教学侧重单一的理论传递,这种教学方式在体现知识系统性、发挥教师导向性的同时,忽视了知识交流的双向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因而缺乏针对性、现实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师生间难以实现互动。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展示学生的接受状况、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程度,将单向输出转化为双向交流,使传统的理论教学活动充满动感与激情,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对所学课程进行提前预习、课间思考和课后复习,自觉建立理论知识的体系,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同时,对话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生清晰、全面地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强化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适应力。
(二)传统高校理论性课程教学关注讲述课本内容,忽视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取向以及分辨是非等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价值观杂糅的形势下,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止步于向大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其最终目标在于如何成功使之融入学生既存的思维及价值体系,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学生的知识辨别与是非判断能力。这种能力绝非一时之功,而是需要通过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甚至针锋相对的辩论才能够产生。在平等对话的背景之下,学生得以深刻体会到各种理论的深刻内涵与价值导向,并将课本中的内容消化、吸收为己所用,从而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为学生离开象牙塔,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此外,高校理论性课程的教材多由复杂晦涩的解释与深刻难解的论断构成,在传统的授课活动中,学习活动被简化为学生努力跟随教师教授的各个步骤的行为,往往导致思考的习惯性停滞与知识的一维性、片面性。对话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向甚至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三)传统高校理论性课程教学中片面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忽视了理论的现实针对性。高校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各种理论和思想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各种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理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依附于多年以前就已形成的各种理论,较为系统,逻辑性较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现实的改变,教材中的某些内容难以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复杂现象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因此,在当今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理论与实际之间、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紧密的知识联系与疏通这一教学行为成为重中之重。在高校理论性课程教学中加入“对话”思想有助于纠正传统理论性课程教学的不足,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现实针对性。
(四)传统高校理论性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思想墨守陈规、教学方法守旧的问题。对话式教学使学生由教学内容的接受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评判者,得以对教师讲授过程中出现的不尽全面、准确的论断、论证过程进行评判,指出其缺陷,从而时时帮助教师检测其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虚心接受学生反馈的观点和思想,教师可以纠正自己偏颇的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完善其原有的理论体系,既而将之传授给学生。学生是一个广大的群体,他们无意中表达的某些想法与认识有时会对教师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学生自觉参与对话,在平等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状况,既而发现学生在学习方法、理解及运用知识等层面的不足,既而据此及时地改进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实现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对话意向。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因此,教师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念为导向,发掘学生主动言说的倾向与潜力。构建学生关注、了解、喜爱的对话主题及环境,以帮助、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对话。其中,例证教学模式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讲解任何一个理论规则与概念时,都认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例证,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突出理论本身,而且有助于增强理论的力度与适用性,消弭学生对理论性课程的陌生感,深刻地理解理论立足于社会,同时对社会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深化自己对各种具体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设计有效对话的具体方式。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优秀的协调能力,教师应该在允许学生自由阐发观点的同时,突出对话的主题,以免出现离题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对话式”教学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授,只不过“教师讲授的目的不在于宣讲知识,而在于开启学生心智,引发其思想,教师不必讲述学生所知道的东西,而是要再现其自己的认知活动本身,使学生不仅仅不断地接受知识,而同时观察到理性在发展知识的活动过程,并在观察中仿效之”[4]73。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位置与作用,适当选择自己参与对话的程度与时机,以学生的表现为课堂活动的核心,不应过于急切地对学生的不当言论与错误认识作出负面的评价与裁决,而应该首先给学生适当的空间与时间去再思考,从而进行自觉的修正。此外,这一设计过程的进行与成功实施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并查阅资料,以确保对话的延伸性与丰富性。
(三)鼓励并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对话活动中,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占据了一个更为庞大的主体群体,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充分性与针对性,因此,对话必须同时在课堂之前及之后,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之中开展,以弥补课堂之上、师生之间对话的空白与欠缺,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充分实现相互信任、心无罅隙的教学环境,确保对话性教学的成功实现。在确保师生对话的同时,开展学生之间的对话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思考的独立性、思维的辩证性以及理解的创造性。
(四)开展社会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活动,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思索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之中,全方位地接近、了解社会现实,体察现实社会发展的过程与走向。高校理论课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时代性和实用性,因此,必须在理论性教学活动中引入生社对话,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踏出校园、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1]徐晓丹.孔子对话式教学探微 [J].基础教育,2004 (7):27.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3.
[3]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4.
[4]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3.
2012年淮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Y110213))
责任编校 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