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市场需求、控制与转向
——以江苏省高校为例

2012-11-02 07:58王志蔚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

王志蔚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中文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6;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市场需求、控制与转向
——以江苏省高校为例

王志蔚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中文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6;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专业优势和文化地位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科学发展途径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当控制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准确设定应用性方向,主动吸收相关学科的合理因子,丰富专业内涵,培养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市场需求;布点控制;方向选择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中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长线专业,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启蒙民众思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多年来学科发展比较成熟,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课程建设特色鲜明,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培养的毕业生在行政、教育、文化、新闻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毕业生拥有稳定的职业,向来具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经济转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步丧失了过去的专业优势与文化地位,毕业生就业陷入了困境。

2007年以来,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MyCOS),借助于统计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科学体系,连续五年对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其数据与研究的权威性、第三方公正性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09年,麦可思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首次对专业就业情况进行专业评估,报告显示:“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1]汉语言文学专业首次被列为本科高校不看好的专业之一。高职高专汉语言文学教育虽然没有列入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榜单中,但是按照专业类、薪资类、职业和行业类、满意度类、就业与教育公平类、地区类、高考志愿填报类7个不同的专题,对大学、专业、职业、行业等进行系列排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和本科一样都不在麦可思2009年度本专科“专业小类就业率TOP100”名之内。2010年至2011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见表一: 2010-2011年本专科红牌、黄牌专业 (表一资料来源:根据麦可思2010至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整理而成)

2010年、2011年高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因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连续两年被《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亮出了黄牌;专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也因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位居高职高专的专业就业排行榜后10位,成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连续两年被《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亮出了红牌。这一结果与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1年7月5日公布的2010年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基本一致。

近年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什么会频频被亮出黄牌,甚至遭遇红灯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意识没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与时俱进。在精英教育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大多进入政府机关、文化事业、新闻传播等部门工作,拥有稳定的职业,他们普遍具有崇高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很难跻身于这些部门,大多成为企业与公司的文职人员。但是,在惯性思维的制约下,很多高校依然死抱着传统的学科专业意识不放,人才培养方案依然固守着学科专业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认为该专业是培养具有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全面的人文素质,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研究工作及其他社会工作的人才,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才。“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2]而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已经不仅仅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新闻传媒人员、学术研究人才和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而是需要大量的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即既要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和文学功底,还要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很多高校没有适应或者没有很好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改革,导致学生知识单一,应对实际岗位的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二是高校连年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已经供大于求。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普遍设置的一个基础性文科专业,办学实力雄厚,资源十分丰富,很多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因此,招生规模一直名列前茅。以南通大学为例,2011年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内外招生总数285人,2010年310人,2009年255人;位于苏北的盐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招生规模更大,2011年省内外招生467人,2010年480人,2009年458人。①上述数据根据2009年至2011年南通大学招生网、盐城师范学院招生网江苏省招生计划和跨省招生计划统计合成。在上述两所高校文科各专业的招生计划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年招生总数均名列其他文科专业之首。

针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与招生规模,2009年以来,江苏省教育厅已经连续三年发出关于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宗旨,把专业建设作为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严格控制重复设置过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前景不好、现有基础不实的专业。”[3]2009年至2011年,江苏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因全省专业设置总数超过30个而受到招生限制。2011年已经由2009年的31个,减少到30个,招生计划也由2009年的3305个,下降到2859个。从区域布点情况看,三年中,苏中、苏北布点没有变化,而苏南则由2009年的17个、下降到2011年的16个。②上述数据根据2009年至2011年江苏省招生考试院《招生计划专刊》(上、下)数据整理而成。苏南地区虽然布点偏多,但是招生计划相对减少。而苏北布点虽然远远低于苏南,但招生总数连续三年高于苏南。

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焕发生命活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经对我国高校进行了科学分类,他认为当今高校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研究型大学,这类高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第二类型是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三类型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目标是岗位型、技能型人才。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当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4]这种划分已经为高校研究者普遍认同。纪校长认为,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其目标定位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按学科设置专业,但是培养目标主要是通用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就是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要的高级应用性高技能人才。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宣传先进文化、承传传统文化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与完善人格的传统人文学科,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随着社会分工日渐精细,新的职业岗位对相关职业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寻求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在过去相当一个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主要是为政府机关、文化事业、新闻传媒培养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文职人员,为各类大中专院校以及中小学培养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专业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和较强的写作能力。但随着经济社会各部门与行业融合日趋紧密,市场对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传统的语言文字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首先必须摒弃传统学科体制下汉语言文学轻视专业应用性的认知偏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摆脱传统学科体系与课程体制的精神束缚,既要延续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厚的人文底蕴,又要发掘和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具性,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区域不同行业与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有目的地涉及交叉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根据调查,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五大去向:考取硕士研究生、中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媒体、企事业管理(包括企事业单位行政助理、文秘、文案策划、社会团体、社区管理与服务)、基层行政管理等。围绕上述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必须结合汉语言文学的自身特点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做到“一专多向”。所谓“一专”,指坚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性;“多向”是指在坚持专业人文性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开设语文教育、高级秘书、涉外文秘、文化创意与设计、网络编辑、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专业方向。以江苏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2009年至2011年江苏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中,设置“教师教育”方向有17个,高级文秘、涉外文秘、现代文秘、现代文秘及信息技术等文秘方向有15个,文化创意与设计方向有3个,文案策划与公关方向有2个,还有四所高校分别设置了文化传播、图书编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戏剧影视文学等方向。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是每一所高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老专业,要想在人才需求多元复合、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求生存、谋发展,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必须与时俱进,重新审视自身的专业特点,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及时在专业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才能创造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具有鲜明应用取向的专业新方向。

[1]麦可思公司.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EB/ OL].http:∥www.mycos.com.cn.2009-06-01.

[2]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72.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2011年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jsjyt.gov.cn.2011-07-18.

[4]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5(3):5.

G646

A

2095-0683(2012)02-0160-03

2012-03-20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改重点项目(JGXM201101)

王志蔚(1961-),男,安徽淮北人,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校 文方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人才
人才云
我们需要文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