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探究

2012-08-15 00:54张爱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梅雨潭琐事朱自清

张爱玲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承德 067000)

一、引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浙江绍兴人,文学研究会早期的重要成员,是我国“五四”以来一位卓有建树、风格独特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等,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五四”以后被尊为现代散文的样板。

在他人生短暂的几十年里,朱自清先生踏遍了扬州、杭州、昆明、成都、重庆和北京等地方,尝遍了人世的苦难和悲欢;也在欧洲的伦敦、巴黎、柏林、瑞士和威尼斯留下了足迹,领略了异域风情的神奇与曼妙。

他的散文按照题材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叙述父子、夫妻、朋友之情的,如《背影》《给亡妇》《冬天》《儿女》等;二是表现社会生活、反映黑暗现实的,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三是描写自然环境,借景抒情的,如《荷塘月色》《白马湖》《白水漈》《绿》《春》等;四是介绍风土人情的,有《重庆一瞥》《威尼斯》《莱茵河》《瑞士》等。

无论哪一类散文,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与敏锐感悟,涌动着他温雅敦厚、细腻动人的个人情感,展示着他意境创设的匠心独运和艺术构思的精巧缜密,表现着他清新自然、活泼恬淡的语言之美。

二、根植生活,取材细微,感悟敏锐,以小见大

朱自清先生曾在艺术散文理论的研究中指出,散文的特点就是叙写“身边琐事”,散文的语言应是“家常体”,应“丢去玄言,专崇实际”,推崇“为人生而艺术”。[1]

这一类散文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抒写自己的深情,在不知不觉中感动读者。

《背影》中,既没有大波大澜的生动事件,也没有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刻画,而是写了父亲送“我”上火车,替“我”照看行李,找座位,嘱托茶房,买橘子等琐事,以父亲的背影贯穿全文,用平淡的笔触营造出了浓浓的感情氛围。《给亡妇》追忆他的亡妻武钟谦在世的种种情景,写的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照顾丈夫等琐事,结尾又委婉地抒写亡妇坟墓的寂寥,感情沉痛,催人泪下。

《执政府大屠杀记》记录了1926年3月18日,在执政府门前的空场上,朱自清亲身经历“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针对当时很多报纸不实的报道,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诚实地讲述客观的事实:徒手的工人和学生手执贴旗小棍,府卫队和他们有预谋的屠杀,麻木的旁观者手舞足蹈,死伤者血流遍地,司令者从容指挥出击,逃出者屡遭伏击,……朱自清满怀义愤,冷静地记录着执政府的暴行,将所有的悲痛、愤怒、激动、自责倾泻于笔端。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扬州的夏日》《冬天》《重庆一瞥》等散文均取材于“身边琐事”。正是他深入生活,善于发现、捕捉和探掘其中点滴的感受和感悟,并揉入自己的喜、怒、哀、乐,才汇聚成了这一篇篇让人爱不释手、文质兼美的散文。朱自清的大部分散文均根植生活,取材细微,善于以点滴的情景敏锐感悟出深广的思想蕴含,并以工笔对情景加以精巧的描绘,来展现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知。

《冬天》中父子围炉吃白水煮豆腐的生活细节,《儿女》中“儿女”吃饭的情景等等,这些琐事寥寥数笔,不事渲染,却吐露出真挚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这一类散文,用笔朴实、平淡,甚至近于琐碎,但将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有很强烈的人情味。

三、构思精巧,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往往既有朦胧画意,又有幽幽诗情。[3]如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经过精巧构思,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愈加细致、真切。

例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我们明知道那些歌声,只是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中机械地发出来;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蜜语了。”“嚣嚣的一阵歌声人语,仿佛笑我们无伴的孤舟哩。东关头转弯湾,河上的夜色更浓了;临水的妓楼上,时时从帘缝里射出一线一线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中眨了一眨眼。”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在文人眼里它是先前王公贵族纸醉金迷之地,歌妓是河上的一道风景。在这里,有月色、灯光,然后是船影、水波、歌声互相交织,融情入景,融理入情,编制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场景。他们本想放形山水,纵览风月,可在这种环境下,发觉歌妓们和他们自己一样,都在为生计而挣扎,他们也无法获得解脱。当梦醒了,浸在秦淮歌月的凄寂里,这种情景下,心如同月下波澜,生出的只有幻灭。

如在《荷塘月色》中描写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不仅用“弥望”“田田”“层层”等叠词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而且以“星星”“美人”写荷塘在微风吹拂之下的姿态美。这样,对月下荷塘的描写细致入微,轻松和喜爱之意溢于言表。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出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的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在这段中,月光隔了树照过来,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像画在荷叶上”。微风吹过,斑驳的“光”与“影”,好似一首和谐的、跃动的旋律,多么美的意境,也只有“名曲”相配了!此处描写浓淡互衬,虚实相容,留下了最美的意境。

又如,散文《绿》中描写梅雨潭的句子:“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的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宰,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在这一段中,将梅雨潭比作静美的少妇,初恋的少女,温柔美丽,娇羞多情。梅雨潭的绿像风儿拂起的“裙幅”,处处荡漾着,舞动着;像滑嫩的肌肤,温润的碧玉,清清地摇曳着。不仅将梅雨潭风景诗化般地呈现给读者,更是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感觉到潭水的色质和触感:潭中的池水绿得那么静,静得那么有活力。即便是掉进去也是十分痛快的。

朱自清散文通过精巧构思,大量地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景物描写细腻生动,而且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意境迭出。这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朱自清散文作品“数量不多,精品不少”。它们融入了作家对现实生活、个体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认知。其风格平淡,清雕委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特有的美学特征,是不可模仿也是难以超越的。[5]时至今日,尽管当代知识界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创作看法不一,但是他散文的艺术风格仍对当代散文的创作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我们相信,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美的探讨也将持续深入下去。

[1]刘勇.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1-79

[2]沈义贞.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0

[3]金元浦.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8

[4]方维保.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34

[5]景戎华.朱自清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67-71

猜你喜欢
梅雨潭琐事朱自清
清芬正气朱自清
琐事
琐事
琐事
雨中寻潭
雨中寻潭
朱自清散文《绿》的抒情途径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