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伟通,刘 辉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学习观是指人们对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态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毛泽东一生爱好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堪称学习的典范,在其一生的求学、治学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习观。毛泽东关于学习的一系列论述和躬行富含哲理,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毛泽东走向成功的过程,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依然展现出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重温毛泽东的学习观,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毛泽东一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探索知识,钻研治学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在湖南一师时,他在文章中曾写道:“我们求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改造现存社会,我们求学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1](P23),立志要改造中国,改造世界。他把学习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民群众的幸福联系起来,为实现高尚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而储才蓄能。他曾指出:“有为人之学,有为国人之学,有为世界人之学。为人之学者,父子夫妇昆弟之道,布帛菽粟之宜也。为国人之学者,明其国历史、地理、政教、艺俗之学也。为世界 人之 学者,世界观、国际学也。”[1](P80)可见,毛泽东的读书求学不是为个人“发迹”,升官发财,而是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追求真理。以此同时,毛泽东为救国而立志求真理的志向,不仅是其青年时代求学的主题,而且在他求学的整个过程中起支配作用,贯穿其求学道路的始终。
探求真理的学习道路是漫长曲折的。毛泽东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按照他本人的说法,读了6年孔夫子的书,即所谓“旧学”;又读了7年“新学”,即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著作,以及一些自然科学著作,如亚·斯密的《原富》、卢梭的《民约》、孟德斯鸠的《法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他都进行了潜心研究。后来很快地又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总之,毛泽东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目的而不倦地学习,不断探求真理之路,已然成为我们今天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富裕而勤奋学习的榜样。
纵观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日益多样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空前加快。随之而来,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知识、科技创新及宏观驾驭能力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当代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人才竞争的关键,关系到祖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巍然前行。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列宁也曾在《青年团的任务》的演讲中说:“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2](P281)因此,青年唯有自觉而积极主动地不断学习,才能在不断变化更新的现代社会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只有拥有时时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明确以祖国繁荣富强、民族振兴昌盛为己任的求学目标,才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才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后继者、创造者。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读书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外国,包括哲学、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可谓博古通今,中西并蓄。
培根曾言,“读史可以明智”。毛泽东十分看重学习历史,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3](P533)毛泽东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善于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历史见解,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与实例剖析深奥的道理和复杂事物。同时,毛泽东通过潜心阅读大量中国史书、古典小说、诗词曲赋等各种形式的作品,不仅批判地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也在文风上吸收了它们的优良传统。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代语言大师,写出大量文字优美、词汇丰富、说理透辟、气势磅礴,并且融古代语言于白话文之中,极具中国的民族形式和民族气派的著作。
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是毛泽东始终强调的学习内容。毛泽东认为:“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4](P1357)”。但毛泽东更重视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反对死读马列的书,反对用抽象的、静止的和孤立的观点研究、对待马列主义,强调:“我们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5](P801)
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富创造潜能的一部分。学习,向来就是青年人的一面旗帜。毛泽东时期烽火连天、激情澎湃的革命年代虽已逝去,但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更需要学识的积累丰富,也必然要求青年具有更广博而全面的知识,具备更主动灵活的能力。同时,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价值失落、价值冲突日益严峻,重塑学习观也势在必行。当代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起步阶段,一定要珍惜当下美好时光,以毛泽东渊博的学习内容为榜样和楷模,勤于学习,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全方位提高自我素质。为此,当代青年学生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不断更新知识;既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既要寻求文明成果的历史传承,又要追踪现代科技的发展轨迹;既要注重学问上的钻研,又要重视能力上的提高,努力成为学习的爱好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毛泽东一生爱读书、会读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毛泽东认为,要使自己的学问做到精通,没有捷径可走,全在于“积久而成学”。他曾将做学问比喻为修建万丈之台,认为“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是治学最有效的方法。他认为,在学习中要发挥“挤”和“钻”的精神,“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6](P182)。此外,毛泽东的学习方法还表现为“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在读书、活学中,毛泽东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要勤作笔记。既主张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尽信书不如无书;又主张在个人独立钻研“多想”的基础上,实行“多问”,提倡共同探讨,相互切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7]。
毛泽东还强调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毛泽东曾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重视从实践中学习,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8]。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他始终认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把他们视为共产党人最好的老师。
学习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常读常新。作为最富朝气的青年学生,只刻苦学习是不够的,善于学习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毛泽东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深刻反映了独特的时代精神和深厚的个性特征,诠释了学与识完美的结合,从各个方面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这个现实主题,为我们青年学生探求治学之路提供了有益借鉴,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在与共青团十四大代表座谈时,要求“希望青年同志珍惜光阴,学而不倦,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中,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把创新的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胸怀大志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敢于和善于推陈出新,不断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这极好地总结、概括、发展了毛泽东的学习风格和精髓,回答了青年怎样学习的问题,是善于学习的真实写照。为此,当代青年学生要学有选择,注意吸收、借鉴、批判与创新;要学有所思,正确处理学与思、与问、与辨的关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学用结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做到知行统一;要学会自觉,在“微”处下功夫,在“做”处见功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学习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是不可能学好的。端正学习态度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对此,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严肃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3](P535)他经常讲“活到老、学到老”,而且也真正做到了。晚年的毛泽东身体很差,视力减退,但读书学习的精气神却不曾低落,追求知识的欲望丝毫未减,又重读了《二十四史》《晋书》和鲁迅的一些杂文,阅读了《历史研究》《考古学报》《自然辩证法》等杂志。穷其一生是学习的一生,读书学习实践是他生活的必要部分。毛泽东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一生践行,为我们深刻诠释了学习的普遍性和永久性,突出展现了卓尔不群的学习境界,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学习这一问题提供了楷模和思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每个人的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青年时期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要以毛泽东学无止境的勤奋精神为样板,将学习贯穿于平凡但不会平庸的一生。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大青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建功成才》的讲话中勉励广大青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敏于求知、勤于钻研的习惯,不断汲取反映当代世界新发展的各类新知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9]。这突出要求了广大青年学生应终生学习,学无止境。为此,当代青年学生一定要在学习上花大气力,如饥似渴地学习,只争朝夕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要把握正确取向,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注重现实、着眼未来;要坚持系统学习,有层次、有体系、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贵之以恒,抵得住诱惑,挡得住干扰,经得住考验,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学习型社会中,“活到老,学到老”。
总之,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它属于人的只有一次。青春之何为不虚度,唯有学习显真章。50多年前,毛泽东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说苑》也有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们当代青年学生须以毛泽东为楷模,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学习,立志图强,才能撑起时代的重托,扛起民族和祖国的脊梁。
[1]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 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康渝生.毛泽东的学习观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8-11.
[8] 漆明龙.毛泽东学习思想的当代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2):47-50.
[9] 何云峰.毛泽东的学习观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7.
[10] 崔斌箴,张旭军.浅谈青年学习的紧迫性和主动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