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判定标准

2012-08-15 00:48杨作玲
关键词:宾格古汉语及物动词

杨作玲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判定标准

杨作玲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主要讨论了判定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四条标准。非宾格动词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同时也具有一些特定的句法功能,其中判定为非宾格动词的两个必备条件是:具有独立词汇地位的动词的最小成句为NP V,NP是V的受事论元;能够自由地形成对应的使动交替形式。形容词化作定语时为“完成”或“被动”义和可以形成领主属宾句则是判断非宾格动词的两个辅助标准,借助它们可判断非宾格性的强弱。

非宾格动词; 非作格动词; 使动

从Permultter提出“非宾格假说”以来,非宾格动词及非宾格现象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在其它语言中应用这一理论解决了不少句法-形态难题。上古汉语的句法-形态现象比较复杂,在使动态、被动态等事关语言类型的重要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对非宾格动词的研究切入的正是这类问题,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在句法-形态方面面临的一些难题,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早期的汉语类型。

上古汉语以隐性非宾格现象为主,作为单论元的非宾格动词,它的深层受事一般实现为句子的主语,从而与施事性的非作格动词的表层句法形式相同。例如:

(1)吴师大败,吴子乃归。(《左传·定公五年》)

(2)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左传·僖公十五年》)

上例中的“败”为非宾格动词,“哭”为非作格动词。因此,对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展开研究的首要工作是要确定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加以区分的形式标准,这也是在其它语言中进行非宾格动词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过去的研究中,与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最为接近的是有关“作格动词”的研究,主要有Cikoski、易福成、大西克也、宋亚云和巫雪如等。这些研究中,“作格动词”所指不一,与“非宾格假说”里所指的非宾格动词并不等同,其中Cikoski、大西克也所言的“作格动词”是动词的次类,不是不及物动词的次范畴;巫雪如中的“作格动词”范围与大西克也相同,“包含使动词和部分及物行为动词”;宋亚云提出的“作格动词”与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一起构成上古的动词系统;易福成所言的作格谓词大致相当于一部分有使动用法的状态动词和形容词。可见,尽管上述研究也提供了判断“作格动词”的某些标准,但哪些可以作为非宾格动词的判断标准仍需要再探讨。

一般认为,非宾格动词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同时也有一些特定的句法表现,这可能因为语言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调查统计上古汉语动词构句功能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四条非宾格动词的判断标准,它们的地位不完全相同,下文将逐一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上古各语义类的非宾格动词在非宾格性上的强弱等级。

第一条标准:非宾格动词是具有独立词汇地位的动词,最小成句是NP V,NP为动词的受事论元。如下面例子中的“伤”、“止”、“败”、“坏”就是非宾格动词。

(3)栾鲂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4)谤言乃止。(《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5)吴师大败,吴子乃归。(《左传·定公五年》)

(6)秋,七月,大室之屋坏,书不共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之所以要限定为具有独立词汇地位的动词,是因为“诛”、“伐”、“斩”、“围”等及物动词派生出的被动分词也能形成这样的受事主语句。如:

(7)得晋国而讨无礼,曹其首诛也。(《国语·晋语四》)

(8)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战国策·燕一》)

(9)进退不肃、应对不恭者斩于前。(《韩非子·说疑》)

(10)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韩非子·扬权》)

一方面,这样的受事主语句的出现有语用上的考虑:或为排比形式,或是虚拟的状态句,或是已完成事件;另一方面这些由及物动词派生的被动分词没有获得完整的独立词汇地位,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句法形式展现的是非宾格现象,但其中的动词不是非宾格动词①。

第二条标准:能够自由地形成相应的使动交替(causative alternation)形式,自动句的主语是使动交替形式中的宾语,二者承担的语义角色相同。例3-例6中单论元动词“伤”、“止”、“败”、“坏”都存在对应的使动句,原自动句中的主语转化为使动句中的宾语,在语义上均是受事,如:

(11)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12)晋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晋人止公于会。(《左传·宣公七年》)

(13)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左传·隐公元年》)

(14)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左传·成公十年》)

“能够自由地形成使动交替形式”中的“自由”主要是针对非作格动词而言,因为少数非作格动词如“走”、“坐”、“起”(站立义)也存在相应的使动交替形式。比如:

(15)古公亶父,来朝走马。(《诗经·大雅·绵》)

(16)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7)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国语·吴语》)

但施事性的非作格动词不能自由地形成使动交替形式。表现为:语料显示,有相应的使动交替形式的非作格动词相对于非宾格动词在数量上偏少,在使用频率方面偏低;非作格动词对应的使动句中的役事论元受到语义的限制,必须为有生名词。

在其它语言中,存现动词作为典型的非宾格动词没有对应的使动交替形式,但在上古汉语中,存现动词也有相应的使动交替形式,如下面例子中的“兴”,这是“自由”的另一层含义②。

(18)国家之败,失之道也,则祸乱兴。(《左传·昭公五年》)

(19)民未忘祸,王又兴之,其若文、武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第三条标准:如果作名词的修饰语,语义为“完成”或“被动”。非宾格动词作定语,相当于由过去分词转化为的形容词(participle adjective conversion),只能修饰被动句式及非宾格句式中的深层宾语,实为原动词的受事论元,从而非宾格动词与被动分词在这一条上表现相同,这也是在其他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判断式。比如:

(20)a.a badly written book

b.a recently appeared novel

但非作格动词与及物动词则不行,如:

(21)a.a hard-worked lawyer

b.a much-painted artist

上古汉语的非宾格动词作定语与及物动词派生的被动分词作定语的语义相同。下面例子中的“侵”、“覆”、“杀”和“围”本为及物动词,作为定语时为“完成”或“被动”义。

(22)反其侵地柴夫、吠狗,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环山于有牢。(《国语·齐语》)

(23)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战国策·燕一》)

(24)吾视居北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战国策·赵三》)

非宾格动词“破”、“坏”和“毁”作定语时也是“完成”或“被动”义。如:

(25)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战国策·中山》)

(26)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韩非子·说林下》)

(27)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韩非子·说林下》)

非作格动词“吠”、“走”也可以作定语,但相当于由现在分词形式转化为的形容词,是具有某种能力或伴随、进行义。

(28)吏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弗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29)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荀子·王制》)

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作定语的语义不同,这一点可以通过可变异动词③“立”清楚地显示出来。“站立”义的“立”为非作格动词,作定语时,相当于现在分词形式,表示进行义,如例(30)。存现义的“立”是非宾格动词,其作定语时表示的是“被动”或“完成”义,相当于过去分词,如例(31)。

(30)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荀子·解蔽篇》)

(31)天降丧乱,灭我立王。(《诗经·桑柔》)

第四条标准为:可以形成领主属宾句。汉语中“王冕死了父亲”这样的句式称为领主属宾句,这一句式在上古已经出现,是领有语话题化移位而形成的特殊句式(另文详述),只见于非宾格动词不见于非作格动词,因此这也是一个可以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区分开来的句式。如:

(32)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3)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左传·哀公六年》)

(34)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韩非子·十过》)

上述三例的深层语义结构应是“断吾足”、“折君齿”和“伤共王目”,在领有语话题化后形成领主属宾句,其中的例(33)和例(34)中的“其”是领有语移位后在原句法位置留下的语迹。领主属宾句中的主语不是使事论元而是宾语位置的名词的领有者,它本身应该同领有者一起形成定中结构,实现为句法上的主语,如例(35)中的“寡人目亲伤”:

(35)今日之战,寡人目亲伤,所恃者司马,司马又如此,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寡人无与复战矣。(《韩非子·饰邪》)

在这四条判断式中,权重并不相同:第一条和第二条标准对于所有语义类的非宾格动词都适用,在四条判断式中居于核心地位;第三条和第四条标准则是辅助性的,用来判断非宾格动词的典型性。具体来说,第一条标准是必须满足的形式基础,将之作为判断式之一,是承认对非宾格动词的判断除了句法形式外,还需要从语义方面进行预测。第二条标准最重要,非宾格动词的主语是深层受事正是通过使动交替形式体现出来的,在使动态尚存的上古时期,这一标准适用的范围非常广,甚至适用于一般认为没有使动交替形式的存现动词。

根据L&RH提出的直接变化连接规则、存在连接规则、直接致使连接规则和默认连接规则,上古汉语的非宾格动词在语义类别上主要有状态动词、趋向动词、存现动词、心理动词和阶段层次形容词④。在句法功用上,上古汉语的状态动词、存现动词可以通过第三条和第四条判断式,趋向动词只能通过第三条判断式不能通过第四条判断式,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状态动词和存现动词正是毫无争议的典型的非宾格动词语义类,说明我们得出的这四条判断式是合理的。根据这四条判断式,上古汉语的非宾格动词在非宾格性上存在程度差别,状态动词和存现动词最为典型,心理动词、阶段层次形容词的非宾格性相对较弱,趋向动词则在这两端之间,排序就是:状态动词存现动词>趋向动词>心理动词阶段层次形容词。

注 释:

① 这类动词实际上就是被动动词,潘海华、韩景泉将被动动词和非使役动词同归为派生非宾格动词。被动动词和非宾格动词有相同的句法表现,但由于二者词汇地位的不同,我们认为被动动词展示的只是非宾格现象,而上古汉语中使役动词与非使役动词的派生方向问题比较复杂,当另作探讨。

② 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这一点非常特殊,我们怀疑这与上古汉语的使动态相关。

③ 可变异动词是指与句法上相关的意义方面,一个动词可以与彼此并不相同的意义相关,从而对该动词作出不同意义的不同分类。

④ 阶段层次形容词可理解为变化形容词,与之相对的个体层次(individual-level)形容词可理解为性质形容词。

[1] 大西克也.施受同辞刍议——《史记》中的“中性动词”和“作格动词”[M]//意义与形式——古代汉语语法论文集.Muenchen: Lincom Europ,2004:375-394.

[2] 潘海华,韩景泉.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J].语言研究,2005(3).

[3] 宋亚云.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 巫雪如.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看上古汉语的“作格动词”[J].清华中文学报,2009:161-198.

[5] 易福成.《孙子兵法》谓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45-86.

[6] 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和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1).

[7] Cikoski,John S.An Outline Sketch of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Word Classes in Classica Chinese——Three Essays on Classical ChineseG-rammar:I[M]//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African Languages no.8,1978A:17-152.

[8] Perlmutter D.Impersonal Passives and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M]//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4.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8:157-189.

[9] Levin B,Rappaport Hovav M.Unaccusativity: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5.

[责任编辑:杨 勇]

H 043

A

1672-6219(2012)04-0111-03

2012-04-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0YJC74012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1JYTY103)。

杨作玲,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宾格古汉语及物动词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满语宾格的用法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Past, Present, Future
无加诸人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