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少平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的发表,对研究西周至战国初期的历史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本文以《系年》第二章其中关系到两周之际历史的材料进行考察,以增加人们对此段历史的认识。
关于西周的灭亡,在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国语·晋语一》晋大夫史苏言:“周幽王伐有褒,有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1](P250-251)《国语·郑语一》周太史史伯在叙述褒姒的离奇身世后说:“褒人褒姁有狱,而以为入于王,王遂置之,而嬖是女也,使至于为后,而生伯服……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1](P474-475)其中史苏之语是对历史的追叙,而史伯之语则是对时势的分析及预言,然而二者对西周灭亡过程及原因的理解大致相同。从他们的叙述中可知,西周之灭亡起因于幽王宠爱褒姒,欲立伯服而逐太子宜臼,太子宜臼逃至舅家所在的申国,幽王欲求得太子而杀之,申侯不听命,幽王乃伐之,而申联合缯与西戎以伐周,杀幽王与伯服,西周灭亡。《史记·周本纪》云:“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又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熢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2](P147、149)《史记·秦本纪》云:“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周王郦山下。”[2](P179)其记载大体依据《国语》而又有所笔削。
在西晋武帝时期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六年引《汲冢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3](P2114)《太平御览》卷一四七皇亲部引《纪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同书卷八五皇王部引《纪年》曰:“幽王立褒姒之子伯盘,以为太子。”[4]《纪年》平王所奔为“西申”、“伯服”作“伯盘”,可补正《国语》、《史记》记载之缺略及文字之讹误①。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云: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5]
其记载与 《国语》、《史记》、《竹书纪年》大体一致,而犹近于《竹书纪年》,纠正了前人关于平王舅家之申在今河南南阳的观点[6]。《系年》接着说: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这段话主要讲到携惠王与平王的相继被立,初看似与传世文献的记载颇多歧异。《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昬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正义》引《汲冢纪年》云:“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適,故称‘携王’。”[3]据《左传》所言,似乎是携王先立,而后被诸侯废弃,再立平王,迁于成周。而据《纪年》,则是平王先立于申,而王子余臣后立于携。清华简《系年》则先记余臣立于虢,在位二十一年时被晋文侯所杀,接着记载“周亡王九年”晋文侯立平王于京师。整理者认为:“周亡王九年,应指幽王灭后九年。”[5](P139)而刘国忠先生认为:“如果结合本段简文的上下文,似乎更应该理解为晋文侯杀携惠王之后,周曾出现了长达9年的亡王状况。”[7]陈剑先生也认为:“从上下文看此句决为‘周有九年没有王’之意(因携惠王被杀、平王尚未被迎立;诸侯因而自此不朝于周),而断非如整理者所说‘应指幽王灭后九年’。”[8]刘丽结合史实对此处的年代进行推算,确认整理者的意见可取,她还认为:“《系年》里之所以称‘周亡王九年’正是因为如《纪年》里所说,携王本非適,因此幽王死后,携王被虢公立,然并未被众诸侯邦君所承认。平王也是如此,虽为太子,且被一些诸侯拥立称为天王,然地位处境也只是与携王一样,所以《纪年》称‘周二王并立’。一直到幽王死后九年,因为晋文侯、郑武公、齐襄公、卫武公、鲁侯等众多实力强大的诸侯拥护周平王,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平王正式被认可为周王,接续幽王。这一年是晋文侯十九年,也即是公元前761年。三年后平王正式东迁,即公元前758年。”②其说大致可从。不过,根据《系年》“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李学勤先生指出:“‘邦君’是诸侯,‘诸正’是朝臣,这表示余臣立为王有相当多的支持,不是只有虢公翰一人。余臣立于虢,虢公翰大约是拥立的带头人,这个虢国应即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境。”[9]
《史记·周本纪》在记载犬戎攻幽王、杀之于骊山下后云:“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避犬戎。”[2](P149)而清华简《系年》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了平王东迁的具体过程。李学勤先生说:“立平王乃是晋文侯的策划。《系年》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可见平王并未先立,或者立于申而没有得到公认。”关于“京师”,整理者的解释是:“《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此处当指宗周。”[5](P139注一一)而董珊先生根据晋公、晋姜鼎、克镈、克钟、多友鼎等西周金文认为,《系年》的“京师”应即晋都唐叔虞之旧封鄂,而“少鄂”当为另外一地[8](P2011-12-26)。不管怎样,清华简《系年》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平王东迁的前所未知的历史过程,其意义十分重大。
由上述简短的分析,我们也可看到,不管是传世的《国语》、《史记》,还是西晋汲冢出土的《纪年》,或者清华简《系年》,在看似互相抵触的记载中,也许恰好都体现了历史真实的某一个方面,只有将它们综合起来,才能逐渐拼凑起历史的完整画面。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吟味《纪年》、《系年》这方面的差别,我感觉是反映出两书作者立场的差异……事实上 ‘二王并立’,各有拥戴支持的势力,晋文侯和平王不过是最后的胜利者。合观两书所记,真相就比较清楚,由此也可以看到两书在古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注:
① 参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三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第270—271页;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第62—63页。
②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贰)〉研读札记(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站,2011/12/29,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 6842/index.htm l。上引刘国忠先生文也已指出:“如果周平王是在携王21年被杀,周无王九年之后被拥戴为王,显然又与其它一些记述相矛盾。”
[1]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司马迁.史记: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14(中栏).
[4]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上海:中西书局,2011.138(下引《系年》原文皆见此页).
[6]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A].三代文明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刘国忠.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Z].“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坛论文,香港浸会大学,2011.
[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读书会.〈清华(贰)〉讨论记录[EB/OL].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12/23,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 ID=1746.
[9]李学勤.从〈系年〉看〈纪年〉[N].光明日报,2012-02-27(15)(下引李先生说皆见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