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的困境与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的构建

2012-08-15 00:52张榆琴李学坤
关键词:环境友好消费主义足迹

张榆琴,李学坤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消费主义的困境与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的构建

张榆琴,李学坤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构建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要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主义观念,培养文明、健康、科学、生态的消费方式。应建立起完善的环境政策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为推进可持续消费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

环境可持续性消费;消费主义;友好型消费;模式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消费升级和物质消费的日益增加。然而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意味着对资源占用的增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传统的消费模式,以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费为支撑,追求近期目标和即期消费满足,鼓励畸形消费和过度消费,对环境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一、消费主义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1936年以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促进了西方战后的经济复苏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人们消费观念的重大变化。消费的实质是利用和消费自然原料及人工物质以满足需要的过程。而所谓的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满足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50、60年代扩散到西欧、日本等地。它主张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消费主义理念在东欧、中欧、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的传播,由此导致全球消费浪潮的兴起,消费社会的到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化的推进,传统的以匮乏为特征的社会转变为商品过剩的社会。为了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这一大难题,政府用宏观干预政策开拓市场,企业主和经销商则用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社会生产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同时也是消费欲望和消费者的生产。[1]

商品消费本来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但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商品成为消费者展现某种社会关系,向社会公众传递自我信息的窗口,如身份认同、社会地位、个性表达等。商品消费被视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和生活目标的实现,人生的意义简化为物欲的满足。

在消费社会,商品被赋予了全新形象,充分激发起人们的感觉联想和拥有欲望。满足需要的消费之外,更有满足欲求的消费。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偏好呈现出主观的、快速多变的特征。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一次性使用品的增加、用过就扔习惯的养成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的加快,形成了过度消费和浪费。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体验到了生存、发展和享受这三个阶段的消费,奢侈品消费和内需不足并存、小农社会消费观和后现代消费观并存,多种矛盾盘根错节,未来势必面临社会深层结构、文化价值观念等诸多新挑战。

二、消费主义对环境资源产生的影响

消费主义具有环境意义上的不可持续性,它鼓励人们大量消费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却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种现代物质消费模式的结果。正是这种消费主义模式,它藐视“公正原则”和“自我实现原则”,使得消费不仅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反而使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公平问题日益显化。

(一)环境资源压力的不断增大

我们可以用生态足迹(EF)分析来核算人类社会消费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代表着支持经济活动和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态基础。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由三个因素决定:人口数量、人均消费量和该消费量的资源密集度。

一国的生态足迹出现赤字表明该国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燃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成为生态负债国。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数据表明,人类最近100年的消耗,超过以前全部人类历史消耗的资源的总和。仅在过去的35年里,人类就丧失了近1/3的地球生态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个人消费的不断增加,我们的需求还在持续扩大,全球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地球承载力的30%。发达国家10亿人口的消费就消耗了全球32%的能源,其中,仅美国、欧盟和中国三个经济体就占到世界全部生态足迹近一半,而其生物承载力只有全球的30%,属于“生态赤字”国家。

在对外开放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消费主义对我国民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趋严重。

个人消费模式的转变已经超越人口因素,对中国生态足迹的增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日益成为中国“碳足迹”增长的推动力。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共同发布的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中,中国生态足迹总量仅低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报告中称,“根据对中国家庭消费生态足迹的分析表明,‘碳足迹’增长主要来自于对住房、交通、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生态资源稀缺、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生态足迹增加的速度远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

(二)大量的能源浪费和废弃物的增加,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的恶化

传统工业文明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生产领域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消费领域盲目追求高消费,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是根本冲突的。消费主义一方面引导人们无度消费、物质享乐和消遣,另一方面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生产方式,而物质欲望的满足或物质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推行都必然以自然界的消耗破坏为代价。

消费主义强调对消费时尚和流行产品的追逐,从而导致了包装过度与广告成本飙升,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消费主义对产品的设计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而忽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方面。甚至有些产品和功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的真实需要,使产品的功能追随形式,其后果是导致产品设计的质量下降、使用年限缩短,人为地提高了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频率,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和废弃物的增加。为了满足“大量消费”的需要,“大量生产”应运而生,诸如一次性消费行为的畸形消费状态,使生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进而导致了人类生存空间的恶化。[2]

(三)跨国界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发达国家的不可持续的高消费的物质生活方式,是全球环境、能源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发达国家还通过文化输出和跨国公司将消费主义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为了追逐这种消费主义,发展中国家也卷入这种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实践。发达国家的高消费群体也成为我国许多家庭的“参照群体”,为了出口或满足国内的消费主义需求,我国企业或居民常常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来进行生产和消费。这种超出发展阶段本身的消费,使得环境压力本来就大的我国承受着更甚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在时尚消费品方面,我国遥遥领先于美国,与此极不相称的是我国的人均能源拥有量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10。在消费主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消费大国,“电荒”、“煤荒”、“油荒”接踵而至。[3]

三、走出消费主义的困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

消费主义产生的环境问题,仅从传统的生产环节入手解决是行不通的,生产环节的污染只是这种环境问题的表征而已。目前,无论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还是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公平效率上看,变革现行的传统消费模式,构建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建立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既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可持续消费具体体现。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消费主体具有理性,具有生态、绿色的消费观念,他们关心自身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友好型消费品成为消费主流,重污染型、一次性消费被逐步淘汰;政府、企业和公众都能得到消费政策的约束或激励,环境友好型消费政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消费规模既要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又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一)建立起完善的环境政策体系

应积极研究和建立针对生产、销售、消费、废弃物处置等各个环节,包括对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激励和规制的环境友好型消费的政策体系。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一起实施如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税收、绿色资本、绿色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政策。

(二)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消费政策,促进形成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

一要完善消费品价格政策体系。在普遍提高资源产品价格的同时,对生产活动和居民消费实行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天然气价格,对超过定额的消费收取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于基本价格的价格,以抑制大量耗费资源的行为。二要完善税收体系。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大幅度提高筵席和奢侈品税率,变消费税主要从生产环节征收为流通环节征收。三要建立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严厉制裁过度占用和消费重要资源、尤其是过度占用和消费土地、水等不可贸易资源的行为。

(三)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实施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的认证制度,引导消费者的环境行为;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全控制;实施产业环境准入和产品环境许可,重点支持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优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提高绿色消费的效果,限制大肆推销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消费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市场行为;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绿色产品成本;建立“绿色消费品”的保障性储备与运输体系。

(四)加强生产和消费领域节能环保有关法规制度建设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需要法规保障。建设生产和消费领域节能减排的法规体制,优化社会生产和消费领域低碳政策环境,设立低碳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成立专门机构,跟踪、采集有关法规政策和市场信息,逐步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五)积极开展消费教育,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文明消费观

将环境友好型消费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教育、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政策并不意味着鼓励乱消费、挥霍性消费、奢侈浪费,而是鼓励居民改变过度节俭的消费方式,通过正常的消费增加或带动产出。在正常消费中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资源的人为浪费或破坏。同时还可开展创建绿色政府活动,发挥政府组织在节约资源、能源方面的示范作用,引导健康的消费观念。

(注:本文系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基金项目“刺激消费政策对云南民族贫困地区民生改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FZ094)

[1]樊小贤.试论消费主义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2]王爱红,李委委.天物之忧:基于消费主义的设计批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4).

[3]侯玲,张玉林.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环境危机[J].改革与战略,2007,(9).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消费主义足迹
Film review:WALL·E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成长足迹
足迹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足迹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环境友好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思考
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