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艺术性

2012-08-15 00:49刘小燕
关键词:艺术性教育教师

刘小燕

(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无科学性的教学缺乏根基,无艺术性的教学缺乏活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教学科学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的艺术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学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的思想;卢梭指出:“教学艺术的真谛在于探索培养学生对学问的兴趣和研究学问的方法。”从现代教育的目标——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和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来看,教师也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艺术,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去接受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从而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的课程,同学们在中学都或多或少接触过有关方面的知识,加之广播、电视以及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同学们对很多东西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使得同学们从一开始就对这门课失去了新鲜感。因此,要使该门课程为大学生真心喜爱,除了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外,必须研究教学艺术,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而使正确的理论观点鲜活而不苍白,生动而不呆板,亲切而不生硬,进而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从排斥到接受再到喜欢的转变。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以达教学之根本——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于漪在《教学的艺术》的序中写到:很久以前,有一位饱学的老先生曾对他说:“教书教书,肚子里要有书。最要紧是要有学问,教法无关紧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显然,这话只讲对了一半。于漪当时直率地对这位前辈说:“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空空的,能讲出什么来?但还有一句俗话:‘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有学问不一定能讲得出,还得讲究教学方法。学问好,教法又高明,那才锦上添花。”老先生当即称赞他“锦上添花”用得好。这段对话可以说导出了教学的真谛——一个完美的教学过程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以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过程。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育事业是艰巨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认为,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工具和途径的总称。当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为什么这样说呢,毛泽东曾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揭示方法的实质及其重要性。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很显然,毛泽东把方法比喻成桥和船。而桥和船就是人们为解决过河这一任务而采用的工具和手段。关于方法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描述中获得启迪。他说:“我可以毫不踌躇地说,我觉得我有很大的幸运,从青年时代以来,就发现了某些途径,引导我作一些思考,获得一些公理,我从这些思考和公理形成了一种方法,凭借这一方法,我觉得自己有了依靠,可以逐步增进我的知识,并且一点一点把它提高到我的平庸的才智和短促的生命所能容许达到的最高点。”[2]

针对“概论”课的特点,为达其教学目的,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课堂上来并随着教师的讲解来享受知识并及时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在启发式教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设问,而设问也是很有讲究的,最重要的就是所提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所谓探究性,指的就是问题一定要有深度和前瞻性,要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凭借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推断,所得出的结论要给人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或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所谓启发性,指的就是所提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的功能就是传承与创新。没有传承,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就失去了根基。但是如果只有传承而没有创新,不仅没有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人类还会走向死亡。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第一,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第二,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三,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第七,具有和他人协调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七条标准很好地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如今,我们正在致力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就是要有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学会”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把“会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不仅是让学生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寻求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加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倡导教学“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所谓趣味性,就是要避免干巴巴的提问,所提问题要能激发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从书本或笔记里去找答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蒲松龄在《聊斋》中说,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教师的职责不是把学生培育成为一个“唯书”、“唯上”,缺乏创造精神,不会或者不愿独立思考,不敢或者不乐意探索求新的书呆子,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去开辟新的知识领域,鼓励他们探索求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之成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提升教学的美感和感染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教师语言是否规范、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性,将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影响。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能够唤起学生感官和心理的美感,从而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使用设问、反问、排比、比拟、类比、夸张等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目的,还可以引用谚语、俗语、流行语、寓言、故事、典型事例等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妙曲横生。不仅如此,它还会使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还必须在教学中融入真挚的情感。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对教育、对教学、对所授课程以及对学生的满腔热情熔铸于教学语言中,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达到情与理、认知与情感的高度融合,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愉悦的心境和美的感受。与此同时,结合授课内容,辅之以体态语言,如眼神、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促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宛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细致入微、丝丝入扣,使学生在春风细雨之中得到教益,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三、凝练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感召力

教学智慧指的是教师能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的综合素质。表现为教师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出乎意料的处理和塑造,将教学活动中的小插曲变得有意义。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不仅善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也善于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且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智慧一方面来源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知识的积累,它是教师教学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完美结合。

一位优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有超人的教学智慧,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力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人格来调音。”[3]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情操、修养、意志力等多方面特征的总和。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唯有如此,教师才会把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以高昂的热情和渊博的知识来启迪和感染学生,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二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师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良的品质和坚毅的性格。对此,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虽若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称有极密切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忌偏蔽,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之人不办。”并且能“于日常生活中予以自然流露”,使得“从游之学子无形中有所取法”。良好的道德素养在提升教师人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戴小明教授所说的那样:“高尚师德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时代使命和为民情怀。”[4]这样的一个老师给学生的影响一定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且会使学生受益终生的。三是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定是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师因爱存,无爱无以为师”[4]。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用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教师的一身正气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学生并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其所谓往来间,师者风范沛然;谈笑中,书香墨气蕴藉。

此外,渊博的知识也是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韩老夫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没有渊博的知识,如何传道、授业、解惑?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了。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教师的知识愈丰富,视野愈宽广,综合素养愈高,教学的效果就愈好。徐特立曾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经师和人师两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由此可见,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炉火纯青的授课艺术,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庄重的仪表和举止,以达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之目的。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8:104.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59.

[4] 戴小明.师德:大学文化之魂[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艺术性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