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在中国的研究与影响

2012-08-15 00:49:00朱道卫
关键词:林少华村上春树小说

朱道卫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 荆州434020)

30年来,中国所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于电影、侦探小说和动漫等。而“日本大众文化进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村上春树……阅读村上已经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一个标志,或者说一个符号。”[1]

村上春树自1979年以《且听风吟》成名以来,不仅成为多产作家,且兼做评论和翻译;因喜海外旅行,又著得多种游记、随笔等。其作品先后获日本国内外的群像新人奖、野间宏文艺新人奖、谷崎润一郎奖、读卖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村上春树以其把握时代特质与节奏的能力、精准的都市感受性,被誉为日本“八十年代的文学旗手”。

《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作品,数度掀起全球性村上春树热。林少华、施小炜先后将村上春树作品译成中文,在中国延续着村上春树热。随着中国大陆对村上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村上春树对中国作家创作上的影响也在不断深化,仿村上之作不断出现。

一、中国大陆对村上春树作品的译介

中国香港和台湾较早引进村上春树小说,两地分别有叶惠译本和赖明珠译本。1989年,漓江出版社出版林少华所译《挪威的森林》,是中国大陆翻译出版其作品的开端。林少华祖籍山东蓬莱,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长期任教于高校外语系,多次赴日交流访问。其所译村上作品接连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并推出《村上春树精品集》。村上主要作品由其译介到中国,引发广泛报道、评论和研究。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东方文学的引进出版上,做得最好的就是日本文学。”[1]同评论界相呼应,截至2003年4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出版林少华译《村上春树文集》21种(含《挪威的森林》等长篇小说,《电视人》等短篇小说集)。译者为文集写了总序,全面介绍村上春树作品的传播与影响情况,详论其风格特点。其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印行了村上文集新版,新版所附《村上春树作品目录》,收有38种(截至2011年8月,其中无《袋鼠佳日》),单独翻译近40部村上作品,俨然“林家铺子”。其中包括长篇小说11种,短篇小说集9种,彩图短篇小说、传记、游记、随笔、童话集6种,村上朝日堂系列随笔集5种,其他随笔、游记和纪实文学集7种。译者为新版增补了村上春树年谱、加写了“个序”。其[附白]云:“值此新版付梓之际,依责任编辑沈维藩先生的建议,新写了“个序”代替原来的“总序”,旨在为深度阅读进一步提供若干背景资料,介绍较新的有关见解,也谈了译者个人一点点肤浅的思考……”。

对林译村上,论者褒贬不一。“林少华翻译了38本村上春树的作品……简约洗练,韵味十足,林译风格已然获得了学者和大众的认可。……张颐武更是赞叹:‘仅以一支译笔获得如此广泛的大众性影响的,四九年以后,除了傅雷,就是林少华。’”[2]

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系教授、日本学术会议会员藤井省三教授曾点评,赖译“不化妆,保留本来面目”,比之赖译和叶译,林译“审美忠实”反而显得浓妆艳抹(厚化妆)。[3]

因为中文版权更易,村上春树后来的作品改由南海出版公司发行。该公司发行过不少新生代日本作家作品的中文译本及村上小说研究方面的专著。目前为止,该公司所版村上作品有两种,皆由施小炜担纲翻译:一是村上随笔《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4],二是新版小说《1Q84》[5]等。

并不“新”的译坛“新人”施小炜,安徽合肥人,复旦大学外语系毕业,曾留学于早稻田大学,执教于日本大学。主要从事日本文学译介、研究与教学。他旅居日本15年,曾深切感受日本社会、生活、文化。其主要译作有《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川上弘美《老师的书包》、林真理子《忧郁的葡萄》、玄侑宗久《禅的生活》等,多数由南海出版公司发行。施小炜并著有《东篱撷樱》。

施译村上反响尚可。《村上春树RECIPE(味之旅)》的中文译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花城文学奖得主、来自日本的文化学者猿渡静子表示,翻译跟原著的风格更相近为好,因为译者是桥梁,他不能抛开原作者而自由发挥。“我觉得读施(小炜)老师的翻译就跟我读村上春树的原著一样。这是我最直接的感受。”[6]

笔者以为,多一个译者,多一种译风,多一个译本,于读者而言,既可以更全面了解原作,又增加了阅读的选择空间,总归是好事。而对相关评论的译介,显然力度还不够。“要特别指出来的是,作家的作品和其相关的评论集应该配合引进出版,可以减少读者的误读。”[1]

二、中国大陆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

村上春树作品的大陆研究者,除科研出版机构的学者、采编外,绝大部分是从事世界文学、比较文学教、研工作的高校教师。村上现象、现代/后现代视角下的村上、村上作品技巧、主题、风格、村上所受外来影响、村上翻译、村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是关注的主要方向。攻讦村上之声也在所难免。

中国大陆对村上小说的研究始于1990年,当年第2期《日本学论坛》上,有一篇补白文字《受日本学生欢迎的作家村上春树》,短文简介了村上的创作情况。伴随村上的创作、出版热潮,村上研究逐渐兴盛,专著、论文不断面世。据不完全统计,大陆的村上春树研究专著近20种;各类期刊文章约900篇;各类重要报纸文章(2000—2011年)约190篇;博士学位论文1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100余篇。此外,各类网站、个人博客及微博上还有大量信息、散论等。目前尚未有村上春树研究的专门学术机构与会议。

村上春树研究专著主要有三类:一是国外专著的中文译本,二是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包括博士学位论文等;三是国内村上爱好者或网友搜集整理的讨论内容。研究专著通常都附有村上春树年谱、村上春树主要作品目录索引。

中国大陆对村上春树小说展开的研究,“已取得较丰硕成果。但除长篇小说主题研究外,其他研究体系性不强;对村上春树的随笔、散文方面展开的研究明显与其创作、译介不相匹配。”[7]其研究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对村上作品展开理论阐释。包括存在主义阐释、女性主义阐释、精神分析、形式主义阐释等。

二是研究村上小说主题,如通过都市性、消费性等所呈现的诗意孤独主题、分裂异化主题、迷失找寻主题。

三是研究小说人物和艺术特色,包括女性人物研究、再现人物研究;象征性、语言风格和都市色彩研究等。

四是比较研究,包括就村上文学展开的主题、人物、艺术成就的平行比较;从渊源学角度研究村上春树文学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放送者”村上春树在中国的流传、影响展开的影响研究等。

五是围绕村上创作,就出版、文化等问题展开的研究。

三、村上春树对中国大陆小说创作的影响

伴随着在中国深入而持久的译介与研究,村上春树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也在逐渐增进。少数70、80后作家自觉接受村上春树的影响,有的甚至明确宣称要做中国的村上春树,要写出中国的玄幻小说。

村上春树所受到的文学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捷克作家弗朗兹·卡夫卡等,但绝大多数是美国作家,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德、雷蒙德·钱德勒、库特·冯尼格特等,并大量翻译了他们的作品。他的思想还来自于萨特、卡夫卡,其小说的一切皮相都为着包裹他自身的焦虑意识和无根感服务。村上内心的宁静与波澜,模仿者可能还要花更长时间去学习。当下宣传新刊小说时,往往贴上村上春树的标签,林少华、沈维藩等都曾为不同的仿村上小说写过推荐文字。炒作归炒作,读者应有自己的眼光。

对村上春树小说的模仿主要集中在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技巧等方面。

主题、人物方面。主要包括人物的异化与分裂、动物外形下的人性、动植物意象,大量展示人的现代性焦虑、恐惧和对外在威权的反抗及反抗之无果。大量出入口意象、后现代的消费性、迷宫意识和隐喻等也是模仿对象。

情节、结构方面。村上小说结构往往采用虚实、明暗两线;分奇偶章节展开故事情节,成为模仿的重点。

叙事技巧方面。模仿者喜好村上的对话、叙事方式,大量使用短而精的口语化句子;音乐情节、意识流碎片、内视角叙事、闪回手法也会大量出现在作品中;习惯于以“我”为叙事主体;模仿者借鉴村上的细节和意念重复,也会嵌入大量外文单词、外语歌曲,有时也嵌入中国歌曲如《船歌》之类。

笔者选取三类标本进行简析。

第一类,60后作者葛红兵的《沙床》[8]。《沙床》以当代高校为背景,其感伤气息来自村上春树,思想有米兰·昆德拉的成熟与冷俊,悲悯情怀、罪感意识接近卢梭,小说展示现代都市狂欢背后尴尬的精神危机。作为学者,葛红兵比70、80后的新生代作者更为成熟与理性,其荒诞的存在与迷失、心灵的孤独与脆弱似乎与村上笔下的人物息息相通。当然,为其打上村上标记,可能也是从商业策略考虑。

第二类,80后作者林军、张佳玮的作品。林军的《隐形人》[9]语言活泼,想象奇妙,封面上赫然印着:这是一部奇思妙想之作。妙趣横生的语言,臆想天开的想象,把异常荒诞构思与极为严肃的主题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无处不流露出“村上春树”的信息。封底则是《外国文艺》副主编沈维藩的简评:作者对村上春树作品读得很透。这部小说里有很浓郁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镜》以及《舞!舞!舞!》的气息,构思布局也很像村上春树,许多细节是受了村上春树的启示,也就是说,模仿得不留痕迹。所附“作者简介”显示,林军生于1983年,毕业于洛阳某军校,现工作于上海松江,昵称是村上式的“海豚先生”。作者像村上一样爱好看书、写作、旅游,又好看碟、枪械,最喜欢的作家正是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已在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翻译等300多篇;长篇小说《隐形人》是作者“都市玄幻侦探”系列小说《海豚档案》的第一部。小说分奇数章故事和偶数章故事,双线推进,也写到头盖骨和“读精神”,一如村上小说中的头盖骨和“读梦”,小说大量、直接模仿村上文本的情节(甚至是细节)与结构、语言、风格等,最后将梦与现实合二为一。林军本人身份的不便透露,给人一种迷离之感。其作品引起关注,可能还要假以时日。

《加州女郎》[10]作者张佳玮,1983年生于无锡,曾就读于上海某大学。2004年被南方都市报列为“80后实力派五虎将”之一。相比林军,张佳玮在写作上拥有更多经验,模仿更老到,作品更成熟。《加州女郎》突破其本人传统型古代背景的情节写作,转写校园生活,表现青春烦闷、都市生活主题,讲究细节描写,感觉、语言细腻,叙事方式更加村上化。一如村上小说标题,《加州女郎》的标题也取自美国歌曲。小说写“我”在24小时中的飘零,关于M和H两个女孩的感情回忆构成叙述进程,小说写十五、六岁的青春苦闷与性的骚动,更多些青春呓语,贴近《且听风吟》的风格。小说在吸纳克洛德·西蒙、凯鲁亚克、海明威、福克纳等人的体式之外,大量模仿村上春树、村上龙,如人物一律只用代号(M、H);时不时出现井、暗洞、暗道,充满悬疑特色;多暗示与隐喻。结构上,一、七章为“爱情”;二、六章为“项链”;三、五章为“在路上”,居中的第四章却是“THE END”,看似对称,实际上构造的是支离破碎的非现实世界。阅读其作品时,不妨还原其原有结构和章法。

第三类,70后作者孔亚雷的《不失者》[11]。孔亚雷1975年生于安徽枞阳,毕业于上海外贸学院,现居杭州。其小说、译作散见于《收获》、《十月》等国内重要的文学期刊,短篇小说曾入选多种选本和排行榜,曾有译作出版。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不失者》抹去大量后现代符号,嵌入梦、意识碎片等元素,整合了青春、性爱、悬疑、魔幻、反恐等“好读”性等因素,被认为可与《寻羊冒险记》和《奇鸟行状录》相比,适应各类读者之需求。

《不失者》主角是普通都市小职员,一个失无可失,无可再失的“不失者”为找回记忆、追寻真我而踏上逃亡之旅。小说沿用村上小说中的海豚旅馆、蓝色大象等标签,异幻、悬念如迷宫般在真假、生死间回环,有深重的村上烙印。

《不失者》的包装与宣传也体现了浓郁的村上特色:封套上印有“中国的村上春树”字样;媒体上有林少华的推介文章。林少华称之为“中国版村上文学”,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文化。读《不失者》,“恍惚在看自己翻译的村上春树”,《不失者》“仿佛经过冷处理的冷寂、内敛而又不失文人风趣的文体,还是波诡云谲的想象力、凝重稠密的氛围,抑或质问工具理性、技术主义以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题发掘,都可以说像极了村上春树”。[12]

上述三类标本中,后三部小说问世都在三年以上,又有专家、学者极力推荐,尚未产生轰动效应,所受关注也不热烈。

笔者以为,村上作品是以其阅读、阅历、翻译、研究、教学的丰富性水到渠成而写出来的文化产品。中国小说没必要一拥而上,都贴上洋标签;相关作家没必要非走村上路线不可,做村上第二。“单纯技巧性的村上第二又能有多大意思呢!”[12]

如何研究和吸收村上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既是评论界的工作,也是村上小说的追随者、模仿者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1] 谢迪南,等.日本文学在中国30年传播历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8-05-13(A02).

[2] 尚莹莹,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20年[J].全国新书目,2010(3).

[3] 林少华.林译村上:“0”分?! [N].中华读书报,2007-11-28(009).

[4]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5] 村上春树.1Q84 BOOK 1[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6] 中国新闻网[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5 - 26/2305157.shtml.

[7] 朱道卫.中国大陆村上春树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 葛红兵.沙床[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9] 林军.隐形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0] 张佳玮.加州女郎[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11] 孔亚雷.不失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2] 林少华.中国版村上文学的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8-07-23(018).

猜你喜欢
林少华村上春树小说
长大的瞬间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拔草的翻译家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34
探究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特色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6
虚拟的网游
故事林(2013年3期)2013-05-14 17:30:09
林少华:村上春树的『译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