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静
(安徽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地交际。我国英语学习者众多,学习英语的时间虽长,用时虽多但是效率低下。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协调发展,出现了“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现象。学生不会用英语去思考、学习,不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海姆斯(Hymes)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获得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海姆斯于1972年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的。海姆斯在 《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书中提出学习语言不仅要发展语言能力,还要发展交际能力。成功的交际不仅需要一套内化的语言规则体系,而且还必须受到其他一些规则的制约。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把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范围扩大到四个方面:1.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正确;2.判断某一语言形式在特定场合是否得体;3.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实际可行;4.判断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在实际中使用。概括而言即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语言运用,这四个方面的组合就构成了交际能力。
我国大多数学生语言能力较强,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多年的积累中,语言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较强。但是,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结合平时的英语教学和与学生的访谈,笔者总结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词汇贫乏。学生虽然有多年学习的积累,背过很多英语词汇、文章,但在实际运用时不能灵活有效地、恰当地使用所掌握的词汇;2.英语思维枯竭。难以就某一话题组织自己的思想,清晰完整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3.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无法把话题拓展开,不能保持交流的持续、深入与顺畅。
对于如何提高交际能力,我国学界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研究与探索。李倩(2011)研究通过文化教学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1]王国平(2006)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研究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宋占春(2011)研究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姜波(2011)在跨文化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些研究都突出了 “用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一原则,强调了交际能力培养中文化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交际能力由语言知识的获得能力和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两部分构成。蔡基刚(2001)认为语言知识的掌握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语言交际能力。同样,单纯听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等同于交际能力的提高。很多人认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是由于缺乏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环境。1985年Swain进行了著名的浸泡实验(immersion program),通过实验发现学生虽然获得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但是没有获得本族语者的那种语言产出能力。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不是语言输入有限,而是语言输出活力不足。
笔者认为在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之以渔”,还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倾向于把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学习,没有把英语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去接受和理解,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英语是一种认识世界、表达自我和与人沟通交流的的工具。“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2]束定芳认为外语教学有五大功能,其中之一就是认知功能。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他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隐喻思维能力和认知隐喻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学习中的困难的途径之一。
据统计,英语词义70%都是隐喻或源于隐喻。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隐喻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在语言中,而且也在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是隐喻的”[3]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理解或者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而形成的一种抽象思维方式。冯晓虎(2004)认为隐喻是“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架构”。隐喻不仅是词义发展的催化剂,也是语言结构组成的动因之一。从发展隐喻思维能力的入手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会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活力,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根本上沿着认知规律来发展。
目前我国学界对隐喻与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词汇教学方面。杨慧盛(2001)研究了认知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彭建武(2005),王蓉、张丽(2007)研究了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蔡龙权认为应该把隐喻性表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庞继贤、丁展平认为隐喻的应用学研究重心已从概念转向真实语言交际中的语言应用。王寅和李弘认为隐喻能力不仅包括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可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总得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隐喻的思维方式。其次,鼓励学生在语言表达,尤其是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大胆地用英语进行思维。例如,在英语中有如下关于argument的表达:An argument is a building.An argument is a journey.An argument is a container.乍一看来,这些表达很难理解。但是,可以通过以下句子向学生进一步解释。论证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building去理解。
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
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
He is trying to buttress his argument with a lot of irrelevant facts,but it is still so shaky that it will easily fall apart under criticism.
With the ground work you’ve got,you can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
从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论证和建筑物一样需要清晰的框架(framework)、有力的相关证据(solid facts)来支撑。
So far,we haven’t covered much ground.
We need to go into this further in order to see clearly what’s involved.
同样从journey的角度去理解argument,一个好的论证需要全面的覆盖到相关的各个方面和论点。从container的角度去看论证,论证还需要一个恰当的思想与观点来组成一个论证的核心。例如:
You have all the right ideas in your argument,but the argument is still not transparent.
These ideas form the solid core of the argument.
这一组例子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隐喻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argument这一概念。再如例句中buttress的本意是buttress the wall(支撑墙壁),这里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 buttress his argument(支持论点)。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隐喻思维的角度理解argument这一概念。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在学生平时的英语交际和写作过程中,就体现为学生不能开门见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抓不住论述的中心思想以及论述缺乏逻辑性和严密性。教师通过这组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论证的要素:论点(清晰 transparent,clear明确);论据(right,solid);论述的深度(go into this further)和广度(cover much ground)等方面去组织自己的思路和英语表达。Aristotle认为隐喻具有在语篇中用一个概念替代另一个概念以达到新的理解的认知功能。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民族认知方式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5]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的难点之一就是学会用英语去思考,隐喻思维的训练可以活跃和激发学生用英语去思考,同时促进学生用英语沟通交流的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 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交际能力即交际过程中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既要有语言能力(四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作为基础,还要具备社交能力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包括使用语法规则组成符合语法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知道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换言之,人们必须懂得在社交方面什么是得体的,什么是不得体的,并能随话题、情景、人际关系等因素对自己使用的语言进行调整。[6]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知识来学习和教授。同样,文化也不能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文化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认知语言学与当今教学法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多渠道学习,整体学习以及语言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例如在英语中有如下表达方式love is madness.Love is war.这些理解起来都不难。学生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时,都能说出I love you.I like you.I love it very much.但是很少有学生能说出 you drive me crazy.(你让我发疯)I am wild about you.(我为你着迷)I am crazy about you.(我为你疯狂)I am fascinated by the toys.(我对那些玩具着迷)。人类通过隐喻认知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
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的重要标志。人类的思维过程是通过隐喻来进行建构的。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是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束定芳、汤本庆,2002)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把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来培养,训练学生的隐喻思维可以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输入和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1]李倩.文化教学促进交际能力的意义及效果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11,(1):49-53.
[2]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课题研究[J].外语研究,2002,(2):2-6.
[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4]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6):52.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6.
[6]苏承志.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