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危机及对策

2012-08-15 00:52冯文艳李大棚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数字化

冯文艳,李大棚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数字化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危机及对策

冯文艳,李大棚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数字化生活方式对传统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为高校构建新的人文素质结构及建立新的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提供了机遇。必须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角度思考人文素质教育,寻求数字化时代高校的应对之策。

数字化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人类已全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给传统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巨大挑战。高校必须调整人文素质教育对策,寻求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新路径。

一、“数字化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数字化”,就是把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1”和“0”存入电脑,由电脑作技术处理和网络传送;同时将信息进行数字转化、处理、应用的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们普遍的工作生活方式与习惯、能力。数字化时代,以网络为主要载体,构建起一个庞杂的信息环境,信息的质量有精华,也有糟粕,良莠不齐;面对这一庞杂的信息环境,信息的使用和传输者要想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必须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谐的身心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等。而这些素质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即“教育者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多种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史、哲、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的教育,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从而促进受教育者人文素质及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数字化时代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挑战

大学生的网上生活方式,对网络信息和虚拟世界倾注的兴趣、情感,和由此导致的对社会、人生和价值观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首先,数字化生活颠覆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大学生普遍倾向于“第四媒体”,传统浏览纸质刊物的阅读方式让位于网络阅读,对人文知识的接收带来挑战。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能顺利运用汉字让学生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通过网络自觉获取传统文化却难以实现。根据“2008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CUS2008)的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媒体接触习惯中位居榜首的是“互联网”,其次是电视、广播,再次是报纸等。而大学生使用网络最多的三项功能是“网络聊天/交友,在线观看/下载,收发邮件”,“阅读”则排在了前五名之外。以数字化取代传统生活,网络阅读取代传统阅读,最可怕的不是不读书,而是对人文传统的蔑视:网络生存状态下,重游戏调侃、重娱乐灌水,缺乏对古典文明的关注和对人文传统的重视。

其次,数字化技术在信息网络技术中的应用,阻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造成社会性的弱化。数字化时代便利快捷的网络交流看似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障碍,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通过电脑与人对话的“数字化”交流完全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鲜活的、真实的社会交往,漠视甚至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走向孤僻、冷漠。因此,数字化在缩短了人们之间空间距离的同时,却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数字化生活容易对大学生的人性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人格扭曲与道德滑坡。学生在网络中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创设虚假角色,容易造成信任危机;一旦学生处在这种具有非社会性的和道德感隐蔽的网络氛围之中,就会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造成“精神真空”和“道德真空”,最终将导致人格的扭曲;还有居高不下的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的反科学的、不健康的信息污染、令人胆战心惊的电脑黑客、道德滑坡等,都让人们深切意识到数字化时代的人文危机。

这些,无不呼唤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和突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注重理想的重铸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从而实现人格修养的完善。

三、数字化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数字化时代对大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机遇,数字化时代也预示着一个更加人性化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人性化的数字交互界面营造一个极具创意的数字王国,这为高校构建新的人文素质结构及建立新的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提供了新路径。

(一)借鉴国内外经验,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熏陶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内在条件。高校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向大学生系统介绍人文精神,确立人文素养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人文素养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人文学科的范围,应该反映新科技的发展与现代生活知能。然而,目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介绍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课程仍不多,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网络文化、网络科技类课程更少。

高校应借鉴国内外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如借鉴发源于英、德、法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博雅教育”,推行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文素质通识课程体系,强调大学生知识视野的全面性、平衡性。除了加强有关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美学、法律等人文社科类课程,还应增设反映计算机技术、网络科技、基因科技、纳米科技和太空科技等人类科学知识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最新成果的课程,培养学生对科技社会进步的关切与重视,认识到高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冲击力,并掌握应用高科技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本领。

又如,我国清华大学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整合为8大课组,即: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与人生、科技与社会、当代中国与世界、法学经济与管理、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技术,这些课组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还有,浙江大学采用KAQ培养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rry)并重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不但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开发新知识的各种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

可见,高校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体系绝不仅是增加若干门人文素养课程而已,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论,继续深化改革,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对课程系统整合优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科学。

(二)注重加强数字化时代素质教育新内容——“信息素养”教育

数字化时代,对信息良好的敏感性和较强的加工处理能力是现代人必需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最初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更是在使用信息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应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要把“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加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去,融入到各学科中加以渗透,并且要建立一套评价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新体系。“信息素养”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丰富的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图书馆知识、计算机操作知识、网络及网络文化知识等;2.敏锐的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科学认识,对信息和信息行为的积极态度,对某些特殊信息的敏感反应等;3.高尚的信息道德,即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不浏览不良信息,不破坏信息网络的秩序,不搞信息欺诈等;4.健康的信息心理。对信息和信息行为具有稳定的兴趣,以乐观、平和的心态介入网络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抵御有害信息的能力,不沉溺于虚拟时空等。较高的信息素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增强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断接受新的技能,充实和完善自己。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景式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课堂的外部延伸,灵活、自由、开放,具有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凸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努力构建新时代的全景式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1.巩固校园精神文化平台

校园精神文化是在学校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几十年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培育并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精神文化包括以“校训”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还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共同的价值观念、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师德师风、学术传统等,都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鲜活教材。加强学校档案馆的建立,加强校史教育,引导学生践行校训,传承优良的校风,营造良好的学风。

2.打造校园精品活动平台

数字化时代,更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活动,把打造校园精品活动作为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尊师、爱校和公益行为习惯,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开展多种学术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活动,如“文化节活动”、“计算机安全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充分发挥社团的组织作用,让学生在娱乐参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3.创建数字化校园平台

校园网络建设是数字化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硬件条件。首先要建设一个基础坚实、覆盖全校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构架;其次,要搭建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突破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第二空间,为学生提供快捷高效、形式生动的汲取知识的途径;构建丰富的网络资源库,包括网状的信息环境、丰富生动的多媒体世界和时效性强的校园网络电视,为学生提供一个人性化的网络平台;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

4.构建特色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环节,而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下,由于时间、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的实践频率和覆盖面都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信息技术能使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方式实现质的飞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轻松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氛围,学生就能够自己利用计算机进行美术、书法、音乐等模拟创作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创作才能;学生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访问各类博物馆、美术馆,欣赏其藏品,瞻仰学术艺术大师们的风采;学生还可以通过现代媒介,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外部资源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和思辨能力。

(注:本文系大连市社会科学院2010年度课题“数字化时代大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SLSK205)

[1]石亚军.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人文绍兴
数字化制胜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