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维”教学理念的构建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2-08-15 00:52邓秀杰
关键词:悟性德性概论

邓秀杰

(韩山师范学院 思政部,广东 潮州 5210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维”教学理念的构建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邓秀杰

(韩山师范学院 思政部,广东 潮州 52104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更要有教学理念的再认识。强化德性、拓展理性、提升悟性和张扬个性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德性;理性;悟性;个性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通过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其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中教学内容最为丰富、课时安排最多、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要高质量地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超越陈旧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的教学创新活动,而且要在教学理念方面,综合其他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并结合时代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实际,不断朝德性、理性、悟性、个性“四维”延伸和拓展,积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

一、言传身教、强化德性

德性,即道德品行,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存在于每个人自身内部的东西。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大学生德性的养成依赖于外部环境和心理因素的结合。其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大学生最终将会拥有什么样的德性,归根结底要看大学以及社会在鼓励什么样的德性?然而现如今,高校不断扩招,应试教育唯分数是从的标准降低了高等教育的门槛,而大学里普遍重智商而轻德育,更为日后大学生走向社会埋下了隐患。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无论有才无德,还是有德无才,都很难为社会做出贡献,相反还有可能祸害社会。

有德性的人多是被造就出来的,没有德性的人多是被纵容出来的。大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德性?笔者以为最迫切的还是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基本的社会道德品质。在与残酷现实的对决中,高校思政课应把“价值观”层面的教育作为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首要标准。

育人要先育己。教师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言行举止,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身教。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自己一定去实践,凡劝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在“概论”课的教学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教学内容中,更是存在丰富的德育实例和相关理论。这就要求我们思政教师从强化德性着眼,把知识真、规范善、情感美统一于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德性塑造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洞悉社会,拓展理性

理性,与感性相对,即理智稳健。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近年来,理性考证、理性消费、理性创业、理性婚恋、理性爱国……“理性”的高频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些大学生正走向理性的反面。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理性诞于真相。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把握“社会”和“人”这两个因素开始。培养大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正确认识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把握未来生存环境的需要比理解自我更加迫切。高校思政课应把大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学会从本质的、发展的、光明的一面去洞察社会与人生,学会用正确的社会价值的尺度来评价自己作为考察其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为当代大学生认识和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概论”是“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产物。由于我国正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革”的复杂时期,作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当代大学生虽有积极了解和认识社会的良好愿望,却尚未完全具备正确认识、科学评价社会的能力。大学生重自我、轻社会的普遍倾向局限了他们的视野,妨碍了他们对社会的准确把握,甚至造成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不及时解决这此问题,将会使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难以承担起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任。“概论”课要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

此外,高校思政课主要通过认知而产生情感,进而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动。“概论”课是具有极强实践性的理论课程。对于认知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方式进行考察,对于情感和行为,我们只能通过实践方式进行考察。比如,响应中央的号召,积极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就当前社会焦点、热点和难点等问题开展社会调研,并结合“概论”课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接触社会,真正全面地认识社会,进而自觉地修正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偏差;另一方面,我们思政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概论”课基本理论的认同、相信程度,找出他们在社会认识上的偏差及产生偏差的主客观原因,以便有效地调节“概论”课课堂教学。

三、注重创新,提升悟性

悟性,即领悟贯通。作为人的能力中的最高层次,悟性在许多时候表现成一种跳跃性思维,一种发散性思维,一种逆向性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可以培养的。

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飞跃,即从无知到知的飞跃和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知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智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教育不仅要给予知识,更要供给智慧。得知识易,得智慧难!智慧是学不来的,必须靠做;做了才有悟,悟才能有智慧;没有做和悟,学习的作用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一般来说,悟性差的人只重视知识,而悟性高的人不仅重知识,更重智慧。非常不幸的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个极大缺陷正是重知识、轻智慧,因此学生的悟性不足几乎是个普遍问题。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已不满足简单地知道是什么,而且在积极地探索为什么和怎么办。但是,大学生悟性的培养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引。通过拓展视野、创新教学,将被动、灌输、个人的教学转化成为一个主动、探究、合作的课堂,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开阔而系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因材施教,张扬个性

个性,即个性人格,就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有人说:“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思想。”思想是反映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亦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作为受教客体,大学生首先是现实的个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是建立在以尊重人性为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努力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遗憾的是,在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个性经常被忽略甚至被压抑。比如,过分注重用政治化的观点来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纯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整体性、统一性,特别在意培养大学生的整齐划一的纪律性和“服从性”的人格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个性的泯灭,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但是,张扬个性,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标新立异。“90”后指的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年龄段为12~21岁。现在的大学开始涌入越来越多的“90后”。与之前的“70”后、“80后”后相比,这些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特别重视张扬个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高涨,在强调张扬个性的同时,他们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在学习、恋爱、工作等方面显得自私和霸道。学校和社会应多关注90后,在鼓励他们张扬个性的同时,正确加以引导。

笔者认为,德性、理性、悟性和个性“四维”教学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统一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中。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强化德性、拓展理性、提升悟性、张扬个性的“四维”教学理念有助于摆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践性。

(注:本文系2009年度韩山师范学院思政专项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性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200902)

猜你喜欢
悟性德性概论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悟性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生活的悟性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