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南京导游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王丽萍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导游词的交际目的要求其英译文必须尽量让外籍游客理解和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达到宣传的效果。而英汉在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导游词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南京;导游词;文化负载词;翻译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服务产业,而21世纪又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 “黄金世纪”。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这个古老而充满神奇色彩的东方国家,也就必然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懂旅游服务规范和懂外语的高素质英语导游。
笔者从2008年开始教《导游英语实务》课程,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英语对某个景点进行模拟导游讲解,学生经常反映在准备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就是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不知怎么表达和翻译。东西方文化是世界上差异较大的两种文化,而在接待外国游客时,如何把一些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外国游客,是涉外导游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拟以南京市的一些著名景点中的文化负载词为例,来探讨一下导游词中文化词汇的翻译。
东西方文化由于其地缘关系、社会因素及文化渊源的不同,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各成体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方梦之教授对“文化差异”下了这样的定义:“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1]。在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中,有一些词汇承载了非常多的文化信息,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使其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而且“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2]。这种词汇即“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它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3]
Peter Newmark[4]从语言功能出发将文本分为表情型(expressive)文本,信息型 (informative)文本和呼唤型(vocative)文本。他主张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对于表情型或权威性的文本,译者就应以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为主,力求重现原作者的语言特点与艺术风格。而根据其分类,像通知、宣传文字、导游词(本文中专指导游讲解时所使用的导游词)等都属于呼唤型文本,译者在翻译时应采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策略。汉斯·威密尔[5]也认为,翻译行为是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而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作适当的调整[6]。因此,翻译导游词时,要考虑外国游客的需求、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信息接受习惯等来调整翻译策略,有时翻译者甚至可以采取“改动”策略,以期做到充分传达信息又能让国外游客容易接受。
(一)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意义的文化负载词
这类词汇一般较简短,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导游词的翻译中,如果省译,会造成文化意义的流失,不利于受众理解与欣赏其中的奥妙,对于此类词汇,一般采用音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
例1:在介绍总统府时,会介绍到总统府原址在明朝时是汉王府,而到清朝又是两江总督署。而“汉王府”和“两江总督署”对于外国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在英语中也根本没有这样的表达。导游如果只是音译,外国游客肯定不能领会其真正意义,所以最好翻译为hanwangfu:the mansion of Prince of Han in the Ming Dynasty和 liangjiangzongdushu:the seat of the Viceroy of Jiangnan and Jiangxi in the Qing Dynasty。这样处理,既避免音译造成的文化缺失,又将名称中的文化内涵完全解释清楚了。
例2:总统府内还有一个景观叫“不系舟”,如果只是音译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只是一组没有意义的字母组合,如果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翻译为buxizhou:Unmoored Boat,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
类似的翻译有很多,比如:明孝陵(mingxiaoling:the Filial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乌衣巷(Wuyi Lane:literally Black Clothes Lane);雨花阁(Yuhua Pavilion:Rain Flower Tower);金水桥(Jinshui Qiao:the Golden Water Bridge);大成殿(Dacheng Hall:the Hall of Great Achievements)。
(二)题字、刻文等的翻译
导游词中的题词、刻文在意象选择、修辞运用、节奏与声律的表现等方面,比诗词的要求要低一些,但是又高于一般的描述性文体,意在体现某种精神,表达赞赏、评判、要求之意,因此对于这一类翻译,可以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能够简洁地传递出完整的文化信息。
例1:中山陵风景区有很多孙中山的题字,例如“博爱”“天下为公”和“民族、民权、民生”,可以意译为“Fraternity”,“The World Belongs to the People”和“Nationalism,democratic right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例2:灵谷寺的无梁殿内有三块匾额,中间那块上刻着“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右边刻着“国父遗嘱”,左边刻着中华民国国歌。可以翻译为:“The Bier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Martyrs”和“Dying Words of the State Father”。
意译避免了音译所造成的游客理解困难,也避免了音译加解释带来的拖沓与繁复,言简意赅又表情达意。
(三)含有人名、地名、典故、传奇、神话故事等的景点名称的翻译
景点名称的翻译应该尽可能地简洁精练。一些景点名称或文化现象名称含有人名、地名等专有名称,但其中并没有复杂的文化内涵,或含有典故、传奇、神话故事的景点名称但其内涵不必用英语解释和表达,翻译时可以用音译加直译或音译加意译的方法。音译加意译的方法主要用于景点名称的翻译。
比如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中山陵景区”时,可以直接翻译为Dr.Sun Yatsen’s Mausoleum Scenic Area,以方便游客记忆和识别,然后在具体的景区参观游览时,可以具体介绍该名称的来源 (Dr.Sun Yat-sen’s Mausoleum,located at the south slope of the Purple Mountain,is the tomb of Dr.Sun Yat-sen, the greatest forerunner of the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既可以使游客深入了解与体会其文化底蕴,又能深刻记忆这一名称,实现了导游词传递文化信息的功能。类似的翻译还有莫愁湖(Mochou Lake),夫子庙(the Confucius Temple),美龄宫(Meiling Palace)等景点名称的翻译。这样翻译简单明了又不会产生歧义,又方便外籍游客记忆。
(四)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习俗、文化词汇的翻译
导游词中常会涉及到一些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习俗、文化等名称的词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有了被大家接受与认可的英文翻译,但是这样的翻译并不能使普通的外籍旅游者真正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带团过程中,此类词汇通常采用音译与意译相互补充的方法进行文化补偿比较好。
例如明孝陵中的下马坊,中国古代的“下马坊”,单门牌坊,横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古代,凡经过皇陵前官道,文武百官必须下马下轿步行,以示尊重。一般音译为Xiama Archway,这样的翻译尽管中国人都能理解,但是对于普通外籍旅游者来说,依然是不知所以,如果音译与意译相互补充译为Xiama Archway:Dismounting-Horse Archway,就会大大提高其可接受度,其文化内涵也得到了充分传达。类似翻译还有《易经》(Yi Ching:Classic of Changes);福、禄、寿(fu:good fortune,lu:wealth and shou:longevity)等等。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普通的文化词汇,往往文化内涵简单,易于理解,最好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鼓楼:Drum Tower;钟楼:Bell Tower;宝塔:the Pagoda;石器时代:Stone Age。
导游词的交际目的要求其英译文必须尽量让外籍游客理解和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达到宣传的效果。而英汉在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导游词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应根据不同的种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导游词在旅游活动中肩负着传递中华文化的重大使命,好的导游词英译文可以使中国文化传达更为顺畅,对于提高导游员导译水平,游客旅游质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07.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0.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246.
[4]Christi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
[5]Eugene A Nida.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0.
[6]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