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新房
(上海金融学院 上海)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
□文/杨新房
(上海金融学院 上海)
本文分析上海金融学院“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及其内涵,对其实现途径和措施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其他高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的启示。
人才培养目标;“三型一化”
原标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与措施——以上海金融学院“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5日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而人才培养当属三大职能的核心和基础。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竞争力。近年来,在高校不断扩招,专业同构现象严重,就业困难,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多数高校都明确了自己的培养目标,并制定各种配套措施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自2005年建院升本以来,上海金融学院提出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下称“三型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措施来探索和践行这一培养目标。本文拟对“三型一化”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科学性及其内涵,以及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客观地说,“三型一化”是上海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个培养目标的提出有其客观的背景。当今社会是创新型社会,在人才竞争日益复杂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自然成了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正在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国际化人才需求旺盛,加之上海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培养目标定位于国际化势在必然;而应用型培养目标更大程度上则是根据自身发展背景提出的。上海金融学院前身是上海银行学校、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在技能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上海综合性高校甚至名校众多,建院升本后,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而非研究型,是上海金融学院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错位竞争的理性选择。
就其内涵来说,应用型一方面是和研究型相区别,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即就业于行业部门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但另一方面不能将应用型片面地局限于柜员或出纳之类的工作,因为复合型的培养目标又强调人才的人文、数学、外语、科技、信息等素质和一专多能的综合素养,定位于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创新型培养目标旨在提高人才的科研创新、工作创新和对新环境、新业务的适应和开拓能力,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目标则通过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知识和各种国际规则,构建人才的国际化知识架构,使学生不仅具备娴熟的国际交流能力,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紧扣“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在制定课程体系时上海金融学院32个本科专业(含方向)都紧紧围绕“三型一化”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的课程均有7个模块构成: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方向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等。公共基础必修课模块开设的课程是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和思政类课程等;学科基础必修课模块和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分别开设各个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基础核心课程,多是基础性和理论性课程,这两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旨在夯实学生学科基础,达到“厚基础”的目标,体现知识架构的专业特色,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专业方向选修科,更侧重相关专业的实务性课程和专题类课程,旨在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实践教学课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外还包括社会实践和校内试验课程。校内试验课程是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相关业务的模拟操作,而社会实践则是学生直接到实习基地或其他事业单位进行半年的生产实习,这两部分在整个学分中都占有相当比例,通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科基础选修课,主要设置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一些核心专业课程供学生跨专业选择,体现人才培养“宽专业”的思想;公共基础选修课设置人文社科类、科学技术类、艺术体育类、国际视野类、创新创业类和研究类六类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成为构建学生复合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开拓国际视野的重要平台,从每年的选课情况看,这些课程较受学生欢迎,成为学校课程设置和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特色。
(二)围绕“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师资队伍。为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国际化特色,在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学校特别注重教师的实践性和国际化教学能力培养,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一是鼓励45岁以下的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挂职实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教师不仅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同时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二是分批次派出教学一线教师到海外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访学或课程进修,使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提高教师双语或全英语授课的能力,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鼓励教师借鉴国外经验引入新课程、新教材。
(三)办学活动紧密围绕“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学校通过委派教师出国交流访学、聘请外籍教师上课、与国外高校互派交流生、实习生等形式,与十多所国外高校展开合作办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为推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出台了《上海金融学院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了创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培育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各类创业大赛,资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拨出专项经费设立学生科创项目等具体形式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上海金融学院在“三型一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2010年以来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5%以上,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和评价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启示可供其他高校借鉴: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不能盲目照搬。上海金融学院应用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综合自身是新建升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历史悠久、地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区域内研究型大学众多等实际情况设定的。这一定位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高校。其他高校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盲目照搬,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区位同类院校发展情况,科学定位,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取得良好效果。
(二)突出特色,但不能舍本逐末。应用型和国际化是上海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重视学生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仍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目标,其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学分设置充分保证了这一点。高校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突出特色和亮点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避免舍本逐末,顾此失彼。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重在落实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上海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之所以能够取得理想效果,是因为学校围绕“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配套制度和措施,并不断落到实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后,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建立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否则只是一句空话。
本文为上海金融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我校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机制与措施研究”(项目号:SHFUOYBKT11-04)”的研究成果
G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