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2-08-15 00:52谢丹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贸易

谢丹

(湖北经济学院 管理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谢丹

(湖北经济学院 管理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迅速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多样性。而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存在趋同性,师资队伍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实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在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市场急需一批素质高、理论通、业务精、外语强的国际经贸技能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至此,国际贸易所需的专业基础、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越来越大,传统的国际贸易越来越难以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涉外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外专业人才除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须具备有政策理论素养、组织协调能力、执法意识、维护公众利益的职业道德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同时,职业的继续教育也成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才有利于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更高质量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为适应新的形势,达到国际贸易教育基本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相对规范、完整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体系。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

(一)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国际贸易学》教材中贸易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早期的贸易理论(主要是指重商主义)、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基本囊括了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各阶段的主要理论和观点。然而,大部分教材都忽略了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的理论分析。众所周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就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论述,但这方面的内容在教材中很少看见。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的内容更是如此。

随着WTO规则体系的影响日益巨大,非关税壁垒这种以数量限制为基本特征的政策措施,无视或排斥着市场机制在贸易活动中的积极功能,因此在WTO规则中得到限制。在需要实施适度保护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关税手段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共识。然而用于正常贸易的进口税不断地被削减,它所构筑的关税壁垒已难以充分发挥贸易保护功能,进口附加税便成为挥舞贸易保护大棒者的宠儿。进口附加税如紧急关税、报复关税和惩罚关税,有的虽然提到(如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但也不会深入分析有关的起因、特点和具体表现。至于环境问题给进口附加税带来的新内涵(如环境附加值等),则更得不到丝毫的反映。这就使得关税政策的传统教学内容远离了国际贸易的现实状况。在非关税措施方面,一般而言,我国教材都会罗列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种类,但是却没有正确地按照国际经济规范来阐明它们的功能及其局限性。例如,在海关估价、政府歧视性采购、技术壁垒中的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方面,WTO都已经出台了专门的协议,而这些最新的国际规则所体现的精神在教材中没有体现。在生态环境标准和国际竞争政策方面,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标准和规则,大多教材中根本没有涉及到。所以说,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国际贸易现状,不能给学生以前瞻性的引导。

(二)培养模式创新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在校上课传授知识为主,以专业实习为辅。这是由于培养计划要求的学分总数受到限制,以及开展校外第二课堂的条件对大多数院校来讲也受到限制所造成的,使培养模式的创新也受到制约。这种模式使得教学目标与人才供需脱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应用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的教学现状。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快速胜任其岗位工作,企业又不愿意花时间来进行岗前培训,已经造成毕业生学而不能用,单位需而不愿招的现象。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这个主要体现在课时和学分分配上,实践课程占比例少,即使在实践课的开课数和课时上有所保证,但是在教授过程中往往流于书本和流于理论,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机会较少。这样的教学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差的不良结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更加突出:

1.校内实验设施投入少,条件简陋。人均实验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多数学校只有一或两套外贸实训软件支撑校内专业实训,加上软件实训功能不全实验室资源紧张,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课时难以保证。

2.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都是按照不同的专业课程独立设置的,导致实训项目孤立、重复,缺乏完整的流程化操作,导致实验的缺乏实际意义,实验实训效果不佳。另外,真正具备有外贸实际经历的教师数量较少,本身就缺少实践经历,更难谈的上有足够的实践知识教于学生。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在多数高校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3.校外实践基地应用不足,很多实践基地空有一个名称,并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致使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当中去。与此同时,随着外贸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精简机构、组织扁平化、业务人员一专多能是当今外贸企业的主要特点,对员工从业经验、综合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校大学生到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训将更加困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突出自己特色

国际经贸人才要适应当今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注重与当地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扎实的专业基础,如了解和掌握懂得国际经贸的基本操作和国际贸易相关组织的规定、国际惯例,还需要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这样的毕业生才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融入企业中。外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应敏锐地把握外贸结构的变化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的变化,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充分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开设外贸单证、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等实训课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是在数量上,还应注重质量。师资队伍中应从企业界引进一些具有实战经验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校兼职,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或者定期到高校进行实践讲学等形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对一些没有专业工作经验、只有高学历的教师应加强他们到企业的调研和实习工作,要求每年到企业进行调研或实习,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工作。可以通过国内外进修、挂职、调研等方式提高现有师资的专业水平。

(三)通过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用型的经济学科,注重的是实践,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贸人才培养方面,做好校内实验课堂和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实践参访、现场教学等活动。为此,在校内应积极开展实践课程,针对学校的经贸实训软件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应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增加资金投入的方式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再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真正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学校也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方案,切实好落实实践基地的经费与任务,如学生不定期到外贸企业,实体企业和海关部门等进行参观或实习等工作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注:本文系2011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高专外贸专业学生职业资格、技能培训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031)

[1]盛志君.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经济,2011,(1).

[2]陈跃雪.国际贸易发展呼唤教育教学改革[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

[3]窦建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1).

[4]王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J].北方经贸,2008,(3).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应用型贸易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