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困境下合作学习自主性缺失问题的探究

2012-08-15 00:52刘佳佳赵鹏程
关键词:集体行动小组长评价

刘佳佳,赵鹏程

(1.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2.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集体行动困境下合作学习自主性缺失问题的探究

刘佳佳1,赵鹏程2

(1.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2.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集体行动困境往往在经济、政治等社会领域相对凸显一些,然而却无处不在。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也有相当的影响,致使合作学习自主性缺失问题的存在。基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浅析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集体行动困境;合作学习;自主性缺失问题

一、集体行动困境的内涵

集体行动,就是为了某种共同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人们过一种群体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集体行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普遍存在,但是直到20世纪才有学者开始研究集体行动问题并提出相关理论。其中,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尤其值得关注,他将经济学方法引入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中,系统地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打开了通向正式研究集体行动之门。”[1]集体行动逻辑的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强制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集体行动的困境是群体合作中个人合理性和集体乐观性对立的产物,往往出现于一些旨在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合作领域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2]

奥尔森认为集团集体行动的结果是向其全体成员提供不可分的、普遍的利益,这种利益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其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这即意味着任何单个成员为这种共同利益付出成本,其收益必然为所有成员所分享。因此,尽管集团的全体成员对获得这一“公共物品”有着共同的兴趣,但他们对承担为获得这一“公共物品”而要付出的成本却没有共同兴趣。每个人均希望别人付出全部成本,而且不管他自己是否分担了成本,一般也总能得到提供的利益。显然,如果一旦一种物品的收益被那些未对该物品的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所分享,那么这种物品的供给就会低于理想状态层次或者根本没有供给,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搭便车”而坐享其成。[3]举例而言,在一个企业或公司中,甲乙丙等若干员工因不满当前工资状况而要求老板涨工资,或许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情况,他们的老板不认为他们为公司做出可以为他们涨工资的成绩,并认为他们是无理取闹得罪老板;第二种情况,老板认为他们的要求还算合理并最终同意给其所有员工涨工资。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那么甲乙丙等若干员工就为这结果承担了风险,其他默不作声的员工没有丝毫影响;假若出现第二种情况,那么所以员工即包括甲乙丙等若干员工还有那些没有任何作为的员工等会受益,即那些没有作为的员工搭上了“便车”。正是人们很多时候无法预知会出现两种结果中的哪一种,更保守的行为就是不作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在学校教育中,合作学习自主性的缺失也在相当程度是基于此原因。

二、集体行动困境下合作学习自主性缺失问题的表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因而在发展中还存在相当的问题,尤其遭遇到集体行动困境时导致合作学习自主性的缺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缺乏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和努力

在许多学习小组中,学生缺乏合作的技巧和相互配合的意识,各自为阵,不能从一个共同的目标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小组间的讨论要么各抒己见,越发显得讨论混乱,讨论后无果而终;要么各自开小差,并没有认真思考老师所留待给大家的问题,毕竟小组讨论中老师不可能兼顾所有小组是否在认真讨论,这也就给有些同学提供了无形中的“庇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头接耳,讨论内容却并非课堂学习内容,而老师若又没有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那就必然使课堂合作学习仅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其真正意义,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结果事倍功半令人深思。

(二)“搭便车”现象严重

一些教师在出示学习内容或学习要求后,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合作问题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在合作时无学习和心理准备,没有交流的欲望和自我表现的信心。而且很多小组在合作交流时只是优等生有更多的发表意见,而相对优等生来说的后进生可能本身对问题就不甚感兴趣,而现在在小组中有他们一向认为的优等生在讨论,自己就更加怠于去思考,去讨论,只等那些优等生讨论过后把问题解决了,也即自己的整个小组完成了任务,自己就能轻而易举的“搭便车”,而拥有和小组中优等生以及每位同学一样的赞扬和荣誉;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都有一位小组长,而每次合作学习后把结果汇报给老师的都是落在小组长头上,这样在小组讨论中,除小组长之外的学生可能会把问题直接丢给小组长,自己却该怎么玩还怎么玩,认为这只不过是小组长的任务,与己无关,一旦小组长完成任务,小组中的自己也就相应“完成了任务”。

(三)个别发言等于教学检测

课堂教学也分组了,学生也完成合作式学习了。根据教学的环节和步骤,教师还须检验教学效果。检验合作式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让全班同学来共同分享。于是,每一个小组就会派出自己的代表来充当了一回新闻发言人的角色——通报争鸣、汇报成果、全班交流共享。可是,这等光荣的事情只能由一个人来完成,也就是说,这样的学习只能是少数人学习,而多数人空闲得只有使劲鼓掌和认真听讲的份了,又由于合作讨论已经占用了课堂教学很长时间,教师只好草草鸣锣收场。教学检测,也只能是个别替代整体或者草草地走了过场而已。[4]热热闹闹的过场,高高兴兴的形式。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应对对策

(一)让学生认识合作的价值,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平铺直叙式的说教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合作的渴求。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相信合作的价值呢?对一个事物,你亲身体会到它的好处,比听别人的叙述更能让你坚信它的价值。体验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对学生而言,从单独学习到合作学习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必须要有强大的动力来支撑改变。情感因素往往是引发或推动我们转变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学生们参与的是追求互利的活动,他们深信所有成员都会从别人那里受益,认识到所有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他们应该为同伴的成功而自豪。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合作的群体关系促进学生合作的关键就在于使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与群体的学习目标达成一致,比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是表扬那些最快找到答案的个别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共同寻找答案,先解决问题的成员通过提醒、讲解等方式向其他成员提供帮助,成功的标准不是自己找到答案即可,而是全组同学都明白答案是什么,怎样得到的。

(二)实行目标责任制,明确个人责任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小组成员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保证每个成员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简洁明了富有导向性的讲述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获得一些有帮助性的信息,如学习目标、注意问题、入手方向、方法采取、思维建构等。教师有用的信息传递到学生中间,就会产生一种正刺激,这种刺激会辐射到每一个组员当中,产生积极的效应。责任必须要明确到个人,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为了鼓励每个组员积极参与,就必须通过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

(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自主合作学习评价机制(选择性激励)

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质疑和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层次评价和期望性评价。[7]要使评价全面而有激励性,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方法和参与程度作出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明白在合作过程中团结合作的态度、正确的合作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2.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和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3.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要有机结合,要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教师尽可能将评判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总结归纳,也可以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评判,在与学生共同评判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观点的分歧,激励和启发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更大范围内的反思。

4.做到教师评价、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意从以教师评价为主向以自我评价为主的过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另外,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佳发言人和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要重视评价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情况,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引导大家合作达标,使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1]展丽丽.对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认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8.

[3][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程东海.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J].观察思考,2010-07.

[5]韩守宏,陈民生.自主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9-02.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小组长评价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分餐小组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还是不错的
微博时代:参与集体行动对群体情绪和行动意愿的影响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书”删除
集体行动的博弈分析:基于相对公平相容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