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绵勇
(厦门理工学院 商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4)
浅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
刘绵勇
(厦门理工学院 商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4)
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路线,如何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两大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对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也是对如何认识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的集中回答。
科学发展观;体系;求真务实;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虽然是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但是,从更大的视角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只不过科学发展观是探索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如何认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为线索来构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条主线:求真务实。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胡锦涛同志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结合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求真务实”。他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并号召全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①
在党的“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中,“求”,就是追求、探求和寻求;“真”,就是体现客观事物本性和本质的真知、真理、真实和真相。“求真”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表象,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探索隐藏其中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可见,胡锦涛提出的“求真务实”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解放思想”、江泽民的“与时俱进”,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在本质上都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求的都是“认识世界之真”,体现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但是,胡锦涛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新情况、从解决我们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把求真与务实相结合,以认识世界——“求真”为前提,为手段;以改造世界——“务实”为归宿,为目的,通过求“认识世界之真”来务“改造世界之实”。他振聋发聩地提出:“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②
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的一根主线。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要牢牢掌握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如何认识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对如何认识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的思考,集中体现在对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上。他把这一问题上升到发展观的高度。对于发展观的重要性,他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③
在长期思考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④。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2004年,胡锦涛同志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⑤
以人为本不仅是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特征。实际上,以人为本也是胡锦涛同志对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对如何认识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的集中回答:
第一,以人为本是共产主义本质在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终身思考并为之探索和奋斗的主题,也是他们构建共产主义理论的基点。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都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更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条件。”⑥即“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⑦恩格斯进一步解释为,社会主义不仅要努力“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脑力获得充分的发展和运用。”⑧这段话典型地揭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但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正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了充裕的物质条件。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在现实生产力水平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具体措施。因而,以人为本是共产主义本质在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胡锦涛把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相联系。他指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⑨
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不仅有生存的需要,还有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但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的需求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物质产品的匮乏,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并表现为物质产品的丰富,因而那个时期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们物质上的富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提高了,内容多样化了。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也是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最恰当的表现形式。正如2007年胡锦涛所指出的:“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⑩
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回答,同时也是对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的问题,把人们对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为探索怎样发展、怎样建设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如何建设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出了“怎样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也是对如何建设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的集中回答。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关于建设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全面发展,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重,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三是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二,关于建设中国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措施。
经济建设方面:有两大目标,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财富总量。为此党中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资源能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5大战略举措。
二是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为此党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4大战略举措。
政治建设方面: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建设;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加强人大和政协制度建设;建设法治国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6大战略举措。
文化建设方面:有两大目标,一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共有的精神家园等2大战略举措。
二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等4大战略举措。
社会建设方面:要实现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此党中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扩大就业;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保护生态环境等6大战略举措。
此外,科学发展观还提出在国际政治领域坚持和谐世界理念,在两岸关系上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等重大战略思想。
综上所述,求真务实是统揽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的一根主线,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精髓,是科学发展观的“神”。如何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两大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形”。一线两论,形神兼备,它们构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概括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关系的理解。这一概括也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
(注;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1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平正义视阈下的科学发展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B242)
注 释:
① 《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47页。
②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2月13日第1版。
③ 胡锦涛:《推进合作共赢,实现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1日。
④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7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2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89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⑦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⑧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4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⑨《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3月29日。
⑩ 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第3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0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01,(2).
[3]《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2005.
[4]杨仕斗.论胡锦涛“求真务实”思想的三大品格[J].理论导刊,2007,(4).
[5]方传安.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J].经济师,2009,(2).
[6]胡锦涛.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2-13.
[7]胡锦涛.推进合作共赢,实现持续发展[J].人民日报,2004-11-21.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