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兰娥
(山西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教师课堂用语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授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工具。英语课堂中,面对心智成熟、思想独立的大学生,教师不仅要用正确、规范的英语组织教学活动,而且要把握好课堂用语在课堂中使用的质和量、时间和时机、内容和形式,[1]正如Nunan所言,“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均至为关键,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它本身还起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2]
本文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来分析教学实践中的语言,认为英语课堂用语是教师为了顺应或实现特定目的而对语言选择的结果,是教师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的结果。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Verschueren认为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3]语言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上下文;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及语言信道等因素。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选择与交际语境顺应。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课堂上,英语教师能有意识地选用规范的、难度适中的语言,并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活动。下面笔者选取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例子,着重探讨教师课堂用语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这些语境因素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此外,交际者的身体姿态,手势,等也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体态语有时候可以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交场合,交流双方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为保证课堂进程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适时地使用灵活、生动的语言及得体的行为举止去积极引导学生。例如:
(1)(语境:写作课上,教师正在讲解英语和汉语用词的区别,这时课堂中一手机铃声响起)
教师:(面带微笑)Thank you.For you remind me of a word.There are so many expressions in Chinese with “关”.Could you tell us how to say“关机”in English?
(学生们哄笑)
学生:(脸涨红)Turn off the phone.(然后关掉自己的手机)
“上课关机”是默认的纪律,但手机的铃声还是会不时响起。在上述语境中,教师对 “突发状况”处理得非常得当, “面带微笑”说“Thank you”,打消了学生的恐惧心理,接下来所举的例子不仅没有离开授课内容,而且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他幽默地选择 “关”这个词来讲解英汉词语表达的差异,相信不仅该学生,整个班级都会对 “关机”的英语表达铭记脑海。
(2)(语境:课上两位学生正在闲聊,影响了其他同学)
老师:(慢慢走下讲台,边讲课,边向说话的学生走去,在其中一人肩上轻拍了一下)
学生:(低头不语,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授课内容上来)。
尽管学生的行为不合理,但老师没有直接揭穿他们,“向他们走去”,拉近了距离,“轻拍”这一动作对大学生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比直接用激烈的言词效果更佳,课堂活动没有因此而中断,课堂气氛也没有破坏。如果老师简单地说"Why are you two so selfish?If you don't want to listen to my class,get out!" 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制约。课堂上的交流双方——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地位并不平等,教师是 “权威”,学生要服从于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证课堂活动顺畅进行,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消除学生的紧张甚至是恐惧心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而传统课堂上的批评、指责性的语言是应该杜绝的。
(3)(语境:国庆假期后的第一节课,教师问学生)
老师:How was your holiday?
学生:(keep silent)
老师:Do you want to know my experience?
学生:(一起)Yes.
老 师:I, with my family, went to Huangchengxiangfu.At first,I expected much.But after I got there,what I saw was people everywhere.So what I did there was taking care of my son lest he had lost.So crowded.
(受老师的启发,学生们陆续谈到自己的经历)
学生A:I stayed home……
学生B:I went to Beijing……
……
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堂主题,而是先从刚刚过去的假期开始。起初学生不愿或不敢开口,于是老师把自己放到和学生同样的高度——度假人,讲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这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受此鼓舞,学生们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即刻提升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
言语交际无疑是心理间的交流,语言的选择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 (包括他们的个性、情感、性格、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4]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选择课堂用语,除了考虑物质世界,社交世界这些语境因素外,还要顺应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心理世界。
1、顺应学生受尊重的需要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社会的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老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老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积极的课堂用语顺应了学生受尊重的需要。例如:
(4)(语境:老师讲解regardless of这一词组的用法,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一个学生用其造句。)
老师:Would you like to make a sentence with"regardless of"?
学生:(Keep silent.)
老师:That's OK.(老师又简单做了讲解,又问)Can you now?
学生:My parents always support me regardless of what I do.
老师:Very good!Thank you.
第一个问题后,学生没有作答,也许因为自身基础较差,也可能未认真听讲,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想在大家面前丢面子。老师知晓这种情况,故重新讲解引导学生给出了较好的句子。老师的及时表扬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促进了课堂效果。试想,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Why can't you deal with such an easy question?Sit down!Sit down!后果可想而知。
2、顺应学生求知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家、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学生也把大学教育视为日后就业创业的基础,因而更珍惜时光。为此,学生希望老师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将课堂用语科学化,思想化和艺术化。例如:
(5)(语境:老师给学生讲解了语篇衔接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把指定文章中的衔接手段找出来。)
老师:What transitional strategies are used in this passage?
学生:I find two ways.The first one is the repetition of key words,for example,…
老师:Very good.But maybe you miss something.Read carefully.
学生:(默读)Pronouns are also used,for example,…
老师:Very good.Thank you.Three tran-sitional ways are used in this passage.…
学生第一次给出的答案并不完整,但老师仍然表扬了他,既维护了他的面子,又避免他对自己丧失信心。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认真分析,找到了第三种方法,这一教学环节顺利完成,老师进一步的评价促进了他学习的自信心的培养。
结构对象顺应也即语言形式的选择,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语言、语码、语体、话语构建成分、话语和语段类型及话语构建原则。课堂上,教师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会灵活地选用适当的语言形式。
(6)(语境:老师解释了denotation和connotation不同)
老师:Would you like to explain the denotative and connotative meaning of"mother"?
学生:mn… (茫然)
老师:what's the literal meaning of mother and what might be its implied meaning?
学生:mn… (茫然)
老师:外延意和内涵意
学生:Mother'denotation is the female parent.And…
老师:Excellent.
因为是新内容,学生对刚讲解的术语denotation和connotation不熟悉,所以第一次提问后,学生没有回答,老师马上意识到可能学生对问题中的新词不理解,于是换用较简单的表达literal meaning和implied meaning,学生仍然沉默,这时老师直接给出汉语提示,学生终于给出了答案。这则对话中,老师的两次语言形式的变化―由难到易,由不熟悉到熟悉,由英语到汉语,生动地体现了语言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
交际过程本身就存在很多变数,是动态发展的。课堂的交际双方是教师和学生,这一语境似乎不变,但教学活动中会发生什么,教学活动会怎样进行,交际双方都无法预料。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选择语言,或者说 “看人说话”。
例 (1)中,老师原来并没有计划用 “关”来解释英汉词语用法的差异,是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给了她灵感。例 (3)中,老师上课时先谈起假期的经历而不是其他的内容,也是因为恰巧是假期后的第一节课。例 (6)中,学生对给出的问题一直不理解,迫使老师变化问题形式,最后完成教学活动。
语言选择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是顺应过程的媒介。[4]语言选择的意识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目的而变化,有时强,有时弱,这就是顺应的意识程度。课堂上,教师会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中的突发状况或面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动态性地调整说话内容,程度课堂用语的使用体现出了明显的不同的意识程度。
以上六个例子中的老师的语言体现出不同程度的顺应意识,从高到低依次是 (6), (1)和(2),(3),(4),(5)。意识程度越高,说话人从事的脑力劳动越多,做的努力越大。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会随着语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成功的课堂用语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条渠道”,[5]而且可以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信心,有效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1]尹慧芝.浅谈教师课堂用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J].科技信息,2009(17):23-24.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8.
[3]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御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J].外国语,2004(6):25-31.
[4]熊永红.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顺应性分析 [J].外语学刊,2010(6):53-55.
[5]左煥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