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鸣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现代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网络世界,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到了5.13亿人;2011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3.56亿,而在如此庞大的手机网民中,学生占到了30%,达到了1.55亿人,[1]其中大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所以网络生活必然地成了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交友、娱乐、学习和消费,校园里产生了“宅一族”。但是,网络和其他任何科技进步的产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的同时,也在用蕴藏于其中的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所以我们在探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宅”生活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完善和手机3G网络的兴起,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300余名大学生中,66.3%在学校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他们的生活几乎全在网上进行: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订餐、网上影院……大学生的上网活动则集中在宿舍进行,俨然就是“宅一族”。
现阶段中国大学校园里流行一种宿舍新文化:男生打游戏,女生看电影。宿舍楼道里经常看不到人影,推开每扇门都会看到同一景象——每个人都面朝自己的电脑,戴着耳机,或喜或悲,或面无表情。无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不再与酒肉朋友和精神良伴为伍,也不再热心于无数精彩的或刺激的娱乐活动,而是天天窝在宿舍,守着电脑、漫画,甚至只是发呆。
而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时,一半以上时间被用来从事与学习无直接联系的活动,如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网购等。就这样,无数大学生的青春时光,在电视电脑前稍纵即逝。在对浙江大学学生的一次关于“宅”现象的相关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同学存在“宅”现象,对宅持宽容态度。[2]
出现这种现象的很多,如大学相对宽松优越的环境及自主的选课安排。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压力大及家庭教育的疏忽;自我封闭与交际欲望、自我发展与心理惰性、理想性与现实性这几重矛盾等将大学生推向网络虚拟世界,这才催生了“大学生宅群体”。
“宅”生活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有弊。
1.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水平
价值认知水平,指的是对价值现象的本质、规律、类型等的认知程度。价值认识水平的高低与价值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相关。[3]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有海量信息的平台,在与各种文化和观念的接触中,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形成全球意识,有利于接受多样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网络还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的能力。同时,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对国际国内事务的评论,有选择性的发表意见和他人进行深入探讨,在价值内容的选择上、在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诸多益处,从而使其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更加清晰。
2.促进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处于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于网络这个自由平等的平台,大学生可以自行决定和处理越来越多的事情,在各种论坛上,在微博中,他们提出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转发,其中不乏知名人士,这将极大的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增强独立自主意识,[4]从而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达到自觉和理性,对于那些非理性的因素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袒露真实自我,舒缓压力,寻求快乐。他们会努力拓宽知识面,充实自己,这对于将来步入社会后很快找到自己的理想坐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3.完善大学生面对价值选择时的控制能力
面对充斥于网络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大学生需要去努力辨别,努力去思考,摒弃消极的方面,寻找“真善美”,使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从而面对价值选择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消解非理性因素[3](需要、情感、欲望、意志、信念等)的影响,形成自觉意识,在进行价值评价时更加客观、公正。
1.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
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价值观念迅速传播的载体。网络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交流,改善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为国际强势集团构建他们新的意识形态霸权创造条件。同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的敌意政治攻击,也让一部分独立思考能力还未成形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甚至对于党和国家的路线和政策出现逆反心理。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
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而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规目前还不是健全。在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有关专家调查发现,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大学生。这些“信息垃圾”将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污染大学生心灵,误导大学生行为。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非常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5]
3.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大学生恋网,很不愿意走出宿舍,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说,在相对简单的人机交互环境中呆的时间越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就越小。随着人际交往的减少,人际关系的淡化,大学生的自我封闭心理加剧,大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4.大学生容易网络成瘾
所谓网络上瘾,就是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的焦虑和情绪行为。具体表现为:上网无节制,甚至逃课也要上网;一旦无网络就感觉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将对他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有人惊呼网络将成为“21世纪的电子海洛因”。美国心理学会研究表明,在大学中网络成瘾者可能高达10%。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是: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更高达12%。
5.限制了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论坛和微博造成的影响而言。论坛相对来说都是单一的,即比较专业性的,在论坛中交流的人是一个小圈子里的,微博的这个特征则更明显,大学生在选择微博进行“关注”时,一定会选择与自己有共同话题,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的微博,这也是一个小圈子,这难免会造成看待问题时有失偏颇,不利于大学生思想上的成熟。[4]
“宅”生活的趋势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只有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网络环境下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就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专门的政治辅导员,这些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目前都是主要的手段,更有组织、有计划,目标更加鲜明。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已经不局限于这些方面,所以要注重把传统的主渠道和新兴的网络渠道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方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汲取营养;
第三,网上价值观的教育功能的实现要借助于网络服务,即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在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大学生的价值观。[6]
鉴于大学生“宅”生活现状,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这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首先,在校园网创建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红色网站”。这类网站在高校校园网上也不是没有,但都徒有虚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不大。因为对单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大学生并没多大兴趣。所以这类网站要开设素质类教育、普法家园、新闻时事、服务类等大批主流栏目,努力使“红色网站”成为大学生喜爱上的网上精神家园。[7]
其次,加强网上师生互动。网络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和途径,利用MSN、QQ等工具建立网络聊天渠道,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平等对话渠道,迅速方便地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动态,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三,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有益的信息,要采取措施扩大影响,对于有害的信息,要坚持予以删除和跟贴,决不允许在校园网上流传泛滥,从而有效地消除其负面影响。
网络的发展让那种政治信仰坚定,道德高尚的思政教育者已经远远不能胜任。必须适应这种状况,努力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网络素质。首先,应提高其网络文化素质。正确认识互联网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是盯着网瘾问题不放。其次,通过学习和培训等形式,使他们能够熟练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网络咨询等,掌握“网络语言”并运用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从而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是指大学生认识和运用网络的能力及其网络行为的文明程度。[6]
首先,引导大学生把网络作为学习的手段和获得知识的来源。而不是聊天、游戏,消磨时间的途径。
第二,加强大学生网上自律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主导作用,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论坛、培训、微博等进行宣传教育,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世界的弊端和优点,提高大学生判断与选择信息的能力。
第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作用,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正确教育方式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
总之,大学生“宅”生活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改变思路,放弃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职政治辅导员来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模式,充分认识和利用互联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在校园文化等外部环境方面有所注重,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有实效性。
[1]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2-05-12)[2012-08-11].http://baike.baidu.com/view/9007917.htm.
[2]沈燎,张益斌.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J].当代青年研究,2010(7):50-51.
[3]翟婷婷,王芳国.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J].太原大学学报,2012,13(1):94-95.
[4]胡榕,王延隆.微博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探讨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28):67-68.
[5]姜宇国,王剑红.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J].科学咨询,2012(4):28-29.
[6]张宇鑫.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轨模式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26(3):78-79.
[7]卢俞成,钱玉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研究 [J].鸡西大学学报,20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