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美云,史文华
(1.山西农业大学 文理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2.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扇子本源于中华。《说文解字》中说:“萐,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说明早在尧舜时期,古人已经懂得用萐莆之叶驱暑纳凉。扇古称“箑”,箑最早可能是用萐莆叶做的,后来用”竹子做扇骨,逐改称箑。[1]然中国古代,只有羽扇和团扇。折扇实乃舶来品,关于折扇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流播,早有学者展开论证。[2,3]但就折扇中所包含的日本文化这个层面,目前所见论述甚少。故本文拟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折扇与日本文化的关联,以求抛砖引玉。
团扇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现珍藏于京都广隆寺的一柄中国团形古扇,据传为圣德太子的遗物。圣德太子始开全面学习中华文化之风潮,是日本唐风文化的奠基者。团扇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作为中国风俗文化的产物或典章制度的组成部分传入日本的。[2]然而,就在团扇传入不久,日本工匠发明了开合自如、不拘方圆的折扇,并在北宋时传入中国。[2~4]
折扇在中国的名称很多,按其形状特点称为折叠扇、聚头扇、撒扇、蝙蝠扇等。因自日本传来,有时也称倭扇。折扇一词在日语中读作 「扇子」(せんす)、简称 「扇」(おうぎ),查日本岩波书店 《广辞苑》第五版,扇 (おうぎ)条下有如下解释:“中国のうちわに対し、平安前期日本で作り始める。檜扇 (ひおうぎ)と蝙蝠 (かわほり)扇があり、ぞれぞれ冬扇?夏扇ともいう。”意思是说:在日本折扇是相对于团扇而言的,始创于平安前期。按材质分为桧扇和蝙蝠扇。分别又称为冬扇、夏扇。但“近年在平城京遗址中发掘出数柄桧扇,从年代可考的伴出品类推,确定为公元747年前后的遗物。”[2]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使桧扇的产生向前推进,上溯到奈良时代。
桧扇可以说是折扇的鼻祖,由桧木、杉木等数枚条形薄片叠合连缀而成,撒开呈半规形,合拢形似条木。关于桧扇的起源,目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日本著名扇史专家中村清兄认为“公卿所持桧扇之大小与形状,与奈良时期的木简极为酷似”;蝙蝠扇以竹、木、铁做扇骨,单面糊纸,是传承至今的折扇的祖型。据说是倭人受蝙蝠形体启示而创制的。严岛神社珍藏的日本国宝——高仓天皇的五骨扇,可谓与蝙蝠翅膀惟妙惟肖。
可见“合拢形似条木”的桧扇,“合之止两指许”的蝙蝠扇,都是日本人依自然之物观察思考的结果,是模仿中的创新。直观地体现了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日本流行一种叫做“洋葱文化”的观点,洋葱皮象征日本文化的等质与均衡,每一层皮代表沉淀其中的文化,当把所有皮层剥光,日本文化便一无所有了。[5]显然这种观点不包括折扇。
世界各国都有扇子,但日本人却最先想到把它折叠、缩小,这不能不说与日本人特有的认识论有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特有的自然风土造就其“以小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自古就被称为蕞尔小国,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中国的1/26,境内3/4为山地、丘陵,山岭延绵,但最高山峰仅有3776米,没有像喜马拉雅山那样巍峨高耸的山脉;平原被山川河流分割,面积狭小;河流众多,却河床短浅,没有像长江、黄河那样气势磅礴的大河,更没有广袤无垠的草原、大漠。存在决定意识,日本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养成了纤细的感觉和朴素的感情,对事物表现了特别的敏感和素朴,乐于追求小巧而清纯的东西。”[6]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创造出许多以扇子为首的带有日本特点的东西。韩国著名文学家李御宁以其独特的思维、敏锐的视角,撰写了 『「縮み」志向の日本人』一书,精辟地分析了日本社会最具缩小意识的6种类型。在他看来,日本的一切,从自然到文学,从生活中的器物到具体的人,都被日本人缩小了。具体而言,从日本庭园、人偶、俳句,再到现代的照相机、晶体管、汽车、机器人、公司管理等等,都凝聚了日本人特有的缩小意识。[7]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圣德太子全方位摄取高度灿烂的隋唐文化,明治天皇时期接受了世界领先的欧洲科学文明。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和魂汉才”、“和魂洋才”,那么和魂究竟是什么?从折扇的创制到如今风靡世界的电子产品,和魂理解为“缩小意识”也不为过吧。
桧扇蜕化于简册,在创制之初,是公卿朝服的必备品,作为记事私具而使用。也是僧侣、神职人员举行仪式时的重要道具。 《饰抄》云:“公卿宿老之人,束带之时,无论夏冬皆持桧扇,直衣之时犹执之。”[8]就是说平安时期贵族上朝时必持桧扇,即使身着便服,亦执桧扇以示地位身份。桧扇一般用5~8块木片串结而成,若将木片增至3倍即称 「三重の扇」,增至5倍即称「五重の扇」。一般来说,木片越多越代表地位显赫、身份高贵。“在庄重的场合,天皇和皇太子执苏芳染的赤桧扇,公卿百寮则用白桧扇;还有一种薰香桧扇,据说只限于德高望重的长老使用。”[8]可见,桧扇与中国团扇一样,创制之始便失去驱暑招风的实用功能,演变为一种仪礼佩饰,成为古代贵族身份权威的象征,带有了等级性、阶级性。桧扇后来也逐渐为宫廷女子所用,扇面施以彩绘或贴金,边上垂吊绢花或五色丝穗,逐显华丽,成为女子装饰、掩面之具。时至今日,桧扇仍是一种显示等级身份的高级饰品。蝙蝠扇因轻巧实用而备受世人青睐,但制作之初因造价颇高,也是于宫廷开始使用的。《枕草子》、《源氏物语》等文学历史作品中多曾提到蝙蝠扇。平安时期,折扇还用来赏赐群臣,也是礼仪、游艺等人际交往的必备道具,但禁止庶民使用。
折扇的等级性还从古典戏剧、绘画中显示出来,在日本能乐中扇子用来显示威严和身份,扇骨越多象征身份越高;古装影视节目中,武将等重要人物大都在腰间插着或手里拿着折扇,那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日本茶道创始人的肖像画——利休居士中,居士右手拿着一把扇子,也同样彰显了居士特殊的地位。直到江户时期,由于制扇业的发展,折扇功能逐渐多样化,由原来贵族、武士等上层少数人物专用普及到民间庶人使用,其等级象征标志逐渐丧失。
折扇一经产生,日本人便把它神圣化,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联的习俗。折扇常被用于祭神仪式。古代日本人认为:不管山川草木、鸟兽鱼虫还是人,凡有不同寻常而有奇异之处因而成为敬畏对象者,全部都是“神”。[9]祭祀就是对神祈愿,以求带来生产的丰收和生活的繁荣。祭祀时人们往往通过击掌唤醒神灵,挥手招来灵魂,因折扇展开的形状好似张开的手掌,因此打开的折扇就成为一种召唤灵魂,震荡魂魄的器物,常常被用来请神。猿乐是古代日本在神前表演的一种舞蹈,演出时演员手里都拿着一柄折扇,概是古人要用它召唤神灵,请神下凡吧。日语中有 「田扇」(たおうぎ)一词,是伊势神宫为保佑插秧顺利进行,在祭神仪式上使用并分发给人们的一种折扇,据说执此扇在田间扇动,可以防止虫害的发生;有产妇的家庭,把它挂在家中柱子上可保佑婴儿平安降生。新建房屋时,为感谢神灵的保佑,日本人要举行一种 「上棟式」(上梁祭)的仪式,在建好屋架后,把折扇和弓箭竖在脊檩上,折扇用来请神祝贺,弓矢用来驱除恶魔。[10]在日本还有许多与折扇相关的活动。三船祭中,身着十二单衣的艺妓坐于“扇流船”将各种图案的数把折扇放水流;那智神社以焚烧折扇为仪式而进行的“火祭”。在这些活动中,都将扇子视为“神体”,或祈求歌舞技艺日益精进,或祈求保佑黎民百姓五谷丰登,或祈愿避邪消灾,以保平安健康。
折扇既然可以招来漂渺世界里的神灵,日本人便视之为圣物,希望一生都受所招之神的保佑。故在孩子满月时,其家人要持扇为孩子在神前祷告,祈愿孩子健康成长。七五三节,孩子们要身着新衣,手持童扇去拜神,但十三岁以后拜祭神社时逐改用成人扇。或许是因为童扇与成人扇招请之神不同,希望孩子受到强大之神保护的缘故吧。
在日本完全打开的折扇被称为 「末広」(すえひろ),意即末端宽广,象征前程无量、永无止境。送别人现金时,正式场合是把装有现金的袋子搁在扇子上,将扇头指向对方。这样在对方看来,折扇呈“末广”状,预示今后会更加发达。19世纪的武士就是这样领取薪俸的。汉语中蝙蝠与“遍福”谐音,蝙蝠被视为吉祥动物。受中华习俗影响,日本人认为蝙蝠扇本身含有祝福之意,因此折扇又多作为馈赠佳品。室町时代,折扇是过年时的压岁钱,到江户时代正月里,人们会在玄关前备扇子箱,搁一大堆扇子,当做返礼让来拜年的客人带回去。平安时期,男女求爱时往往以华丽的桧扇作为信物,到今天订婚时双方要互换带有自家风貌特点或家徽的折扇。婚宴当天也要向新人赠送扇子,暗示俩人今后财源广开,兴旺发达。一般赠新郎“白扇”、新娘“金银箔扇”。此时,折扇还化为护身符,替新人消灾辟邪,保佑其平安幸福。此外,日本人在人生比较特殊的年龄段,如花甲、古稀之年,米寿、白寿寿辰时,也要向亲朋好友赠送扇子,意即受扇之人会像赠扇人那样健康长寿。然在参加葬礼时,要带深灰色的丧服扇,唯有这个时候要把扇子扔掉,表示伤心之事再也不要发生之意。
现在折扇被广泛用于生活礼仪,是穿和服正式访客时的必备道具。问候时执于右手,致意结束主客相视而坐,将折扇搁自己膝前表示我为客、你是主,体现了谦让、坦诚。折扇扇骨极为坚韧,曾被作为一种随身携带的防御性的简单武器,在古代还曾被用于军事。故把折扇放在对方面前则表示自己服从。现在儿童节男孩穿和服持扇,犹如拿着武器,以示威武。日本人把折扇放在胸前向客人施礼,不仅表示极高的敬意,更含有向客人祝福之意。茶道中,如果在你面前横放一柄折扇,代表的是一扇屏风。时至今日,「投扇興」(とうせんきょう)这些在江户时代就已经盛行的传统游戏依然可见。日语中还有 「扇算」(おうぎざん)一词,是一种把折扇打至半开合状,以所露扇骨的奇偶判定吉凶的占卜方式。可见源于折扇的习俗在日本要比我们国内多得多。
折扇不仅作为生活必需品深受人们喜爱,它还与舞台结合,成为能乐、歌舞伎、落语、漫才、狂言等艺能表演最重要最传神的道具之一。舞台角色不同,折扇的式样、长短、色彩也迥然相异。伊予相声演员演出时,随手要携带多达十二把的折扇。日语中还有不少词汇,如 「月の扇」「差し扇」「雲の扇」「霞の扇」「抱え扇」「上扇」「扇落し」等,都是用来表现能乐中不同动作的。日本艺能中,折扇可以用来表示吃面条、书写、赏花、喝酒、划船、骑马、吹笛子、奏三弦、照镜子、月亮从山顶升起等动作,可谓瞬息万变、其妙无穷。中国自古有扇子功一说,日本也对扇子的握、开、合、抛、抖、遮、挥、托、转、扑、夹、投等动作有细致的规定,借助这些难度大的动作,以展现刻画人物性格,使表演更加惊心动魄。折扇作为舞台的传神之物,为增强表演效果,就要与剧中人物性格、服装、剧情相吻合,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制扇业的发展。为与能乐风格相一致,折扇制作从扇骨到扇面图案都突破了原有的传统,多用金箔在扇面作画,浓艳华丽,工艺也更为精美。现在即使一般的舞蹈也离不开扇子,扇子被视为舞台艺术的灵魂。
折扇不仅是表演艺术家表情达意的传神道具,也是工艺家施展才艺,文人、画家题诗作画的艺术天地。据宋人江少虞 《皇朝类苑》称:“熙宁末,余游相国寺,见卖日本扇者,琴漆柄,以鸦青纸,如饼揲为旋风扇,淡粉画平远山水,薄傅以五彩……意思深远,笔势精妙,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索价绝高,余时苦贫,无以置之,每以为恨。其后再访都市,不复有矣。”作者对北宋时汴京相国寺内出售的日本折扇从扇骨、扇面绘画等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绘,反映了日本扇制作工艺精巧,扇面绘画千姿百态、点缀精巧,艺术水平甚高。也说明折扇在当时中国仍是价格高昂的艺术奢侈品,只供极少数人欣赏或收藏。北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也载:“折叠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可见日本扇绘内容、形式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多以描绘鸟兽鱼虫、园林山水、浪涛云霞、花草树木、人物肖像为主,境界幽静,描绘细致精巧,风格有水墨、泥金、洒金等。
和扇的制作工艺精巧、程序繁多,据说要经过87道工序。明政府为了提高国内仿制折扇的水平,正德年间曾专门派工匠去日本学习制扇工艺,尤其是洒金技艺。与此同时,日本还出现了著名的扇绘师,表屋宗达、尾形光琳等画家形成了宗达光琳派,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扇面书画墨迹,如 《光琳百图》、《尾形流印谱》等。其风格对后来对日本绘画和工艺美术影响深远,对近现代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也产生了巨大作用。江户时代的扇绘师宫崎友禅斋创友禅染技法,成为传至今日的传统工艺之一。到19世纪,日本制扇风格又有所变化,其特点是扇骨雕刻更为精致,扇面选用高档绢绸,扇绘尽显“和风”情调。总之,折扇是融雕刻、书画、刺绣、装裱等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展现出别具特色的高雅的精神文化内涵。
此外,日语 「肝心要」 (かんじんかなめ)一词为最紧要,极端重要之意,「要」为“扇轴”之意,概是基于扇轴在折扇中的重要性而派生出来的词汇吧。明人徐光启从折扇中受到启发,将《几何原本》中英文原意“圆的两个半径及其所截之弧围成的一部分”形象简略地翻译为“扇形”,之后“扇形”一词又被日本人应用于几何学中。英语折扇发音为“Fan”,大概是从日本传来的折扇经中国转口销售给欧洲,汉语发音随之也传入,从而成为英语“Fan”的语源吧。可见折扇不但丰富了文化,而且还丰富了科学。
透过小小的一把折扇,我们不但发现日本人善于缩小创新的意识构造,领略了日本折扇工艺制造的高超水平,而且深切感受到日本折扇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折扇的实用功能会逐渐褪色,但其所体现的艺术价值,所折射的文化将源远流长。
[1]杨琳.中国古代的扇子 [J].文化学刊,2007 (1):143.
[2]王勇.日本折扇的起源及在中国的流播 [J].日本学刊,1995(1):115.
[3]杨琳.折扇何时出现于我国 [J].文史知识,2001(6):43.
[4]胡锡年.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9(1):77.
[5]王勇.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 [J].日本学刊,2007(6):86.
[6]叶渭渠.日本文明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5.
[7]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35-42.
[8]王勇,上原昭一.中日文化交流大系艺术卷 [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12-219.
[9]崔世广.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 [J].日本学刊,1995(2):108.
[10]樋口清之.日本日常风俗之谜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