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优化原则与途径——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2012-08-15 00:44殷子惠刘希山石磊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殷子惠,刘希山,石磊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团委,山东泰安271018;2.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山东泰安271018)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2009年教育部决定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但是,以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招收、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如何培养,特别是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又一挑战。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培养效果对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优化原则与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兽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兽医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培养口径并结合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兽医的先进水平。就山东农业大学而言,要求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注重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能力。课程学习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分必修课、选修课、文献阅读与专题报告、兽医实践四大类。可以说,当前的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有明确固定的框架结构,在设置上也体现出整体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但是,结合兽医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的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现有的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课程比重偏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偏小

通过分析兽医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理论性课程仍占绝大部分。获得专业学位者,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有着明显的某种特定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学术学位具有鲜明的科研取向,这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型的本质特征。反应在课程设置上,就是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技术开发创新,更侧重实践和应用,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案例教学和实习实践,能真正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能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创新,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现有的兽医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7.6%,远远无法实现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像兽医专业,这种对专业技术性、实践操作性要求都很高的实用性专业,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毕业之后能真正解决畜牧兽医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选修课程局限性太强,限制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对于兽医专业硕士选修课程的设置,分成了管理与法律类、动物及环境保护类或由培养单位确定的其它相关课程三类,只有4门课,8个学分。因为已经对备选的类别进行了设定,学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选择,严格意义上讲,只能算是 “限选课”。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兴趣,也违背了兽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出的综合性和宽广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行业复合型人才,作为专业学位从业者既要懂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精通专业技能,还要有很高的从业道德,以此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应该更加强调知识的宽度。培养兽医专业硕士是为了提高兽医技术和兽医业务管理水平,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密切结合当前兽医工作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现有的选修课程体系中所涉及的课程基本上是对应学科课程的翻版,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很多课也是本科课程的再重复。

(三)课程设置过于死板,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前面提到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因此,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就业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置 “菜单式”课程,满足具有不同兴趣、多元智能的学生需要和社会对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有灵活性,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2]现在的兽医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框架完全固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安排的课程,而不能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选择,造成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只存在上课时间、地点不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却十分雷同。这就完全与当初设置兽医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南辕北辙。课程体系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性和灵活性,不能及时按照行业要求和市场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兽医专业硕士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20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对它的研究不断增多,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目前,我国硕士专业学位已达到39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根据兽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国内外兽医学科的发展,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优化原则:

(一)专业课程理论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对于现有的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几乎都是理论性的综述内容,这并不符合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的 “专业性”正是它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地方。所以,既要注重理论性更要根据培养对象所从事实际工作的不同,突出专业特点,加强应用理论的学习和综合运用理论能力的训练。所谓突出专业性,就是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轻总论学习,重各论学习,对于应用价值大的各论更要突出其重要性。掌握专业课程的侧重点,使兽医专业硕士能把握学习重点,并能够学以致用。

(二)选修课程广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选修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所以,对于选修课程的设置要坚持宽口径、大纵深,广泛性与实用性结合,有利于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面和自身的发展。[3]对于广泛性,即要突破现有的选修课程局限性,使学生能在各院系研究生课程中自由选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广泛性也是狭义上的概念,毕竟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的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学习时间有限,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想学习的知识才是最合理的学习方式。所以,对兽医专业硕士所设定的选修课程的广泛性也要有所界定,所供选择的课程一定是与将来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如管理类课程、生物技术课程、法律课程等,要有绝对的实用性,防止随意选满课程凑学分的现象发生。

(三)实践课程技术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实践课程的设置优化原则主要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兽医技术,检验所学理论,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兽医是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行业,所以,实践课程要侧重于技术性,而不能仅限于参观养殖场、参观标本室等表面性实验,要让学生像基层兽医工作者一样亲自动手去学习技术。对于实践报告的检验也要有相应的标准,侧重于技术性尽量避免纯理论性的实践报告。同时,兽医专业硕士还肩负着解决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兽医技术与国际间接轨的光荣使命,所以实践课程的设置更要充分体现前沿性的高新技术,并加强学生对前沿性实践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优化途径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特点的具体课程框架。好的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既应当有利于培养兽医行业高端人才的全面素质,还应当满足人才发展的个性需求。完成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优化对于提高兽医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优化原则,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实现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改革课程设置,提高课程体系的合理化

兽医专业硕士课程教学应该体现实践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应该注重实践性的实习和案例式教学。加强课程建设,就要对课程本身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化。首先,要打破旧课程体系,按社会需求,以行业为背景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使学生能主动适应职业岗位。例如可以将相关课程合并,削减内容重复和实用性不强的课程,组建综合课程;突出实用性,调整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结构使课程内容更具实用性和合理性,职业特色更加明显。其次,可以聘用兽医管理部门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学术前沿课程或讲座,如国外兽医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前疫病发展与控制、最新临床兽医诊疗、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等。[4]再次,要加强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库建设,各高校间加强互动交流,群策群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努力为国家输送更高质量的兽医专业人才。

(二)丰富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体系的多元化

坚持专业学位学生的职业性属性,本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根据学生需要和市场需求丰富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体系多元化。首先,专业课的设置不能只是换汤不换药地更改课程名称,实际内容与本科课程严重重复,兽医专业学位就是要培养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了解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的专业型人才,所以要与时俱进,加入最先进、最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让学生真正感到课程内容的新颖和实用。其次,现有的选修课程选择范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要增设人文课程、管理课程、经济学课程等与学生将来就业直接挂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知识的结合运用能力,使其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再次,可以根据学生需要设置一些实用性强、前沿性强的新模块课程,如有关宠物医护、医疗与保健,兽医和疫苗的合理使用等,真正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和宽度,一切以毕业后能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工作为目的。

(三)增加实践环节,促进课程体系的专业化

兽医专业学位教育的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达到预先的期望值,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能否得到用人单位和全社会的认可。[5]作为对职业性和专业性要求都很高的兽医专业学位,加强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促进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势在必行。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在课程开设和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降低理论深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着重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方面的讲解。多开设针对行业现状的多科性专题讨论,增加与工作性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如实验操作培训、动物诊疗、临床手术操作、疫病在生产中的防控等动手实践课程和观摩实习等环节,真正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感受。同时,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参观考察、学习实践的机会,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一定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生实践结束后提交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并计入学分。[6]这样,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为将来独立解决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中的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科技越发达、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对专业学位人才的需求越大。兽医专业学位的设立,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挑战,转变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观念,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办学水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学位的设立,对全面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和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战略、与国际接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7]加强兽医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的优化,制定出适合时代、适合市场、适合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特点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相信在广大同仁的积极探索、共同努力下,兽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一定能实现科学发展,一定能够培养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素质的兽医专业人才。

[1]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42-46.

[2]孔令翠,王慧.翻译硕士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41-45.

[3]冯金阔.关于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1-54.

[4]欧百钢,罗英姿,伍红军,等.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33-38.

[5]马学恩,李培锋,丁雪华,等.对加强我校兽医专业硕士培养的思考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4):104-106.

[6]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1-64.

[7]李影,钱爱东.吉林农业大学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办学特色的思考 [J].畜牧兽医杂志,2011,30(2):63-66.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