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贺
(中共辽宁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党校,沈阳 110032)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和团结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总和。“革命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1]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孕育了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培育了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一大批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进程中,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是否还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价值?如果是有价值,那么它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认为,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作用方面,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传统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根本上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这个根基。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产生的。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并把它和中国的国情、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党成立伊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的革命文化,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我们现在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理论基础不动摇。从这点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和五四运动的革命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基。导致前苏联和东欧共产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否定了革命文化传统,割断了历史,混乱了思想,失去了政权存在的思想文化基础。历史的经验教训昭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涵着革命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科学的革命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即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风范,包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高尚的革命道德情操,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激昂的革命艺术形式,包括各种革命的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这些内容过去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些革命传统。我们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脱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开革命文化传统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2]这与五四以来革命文化的精髓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五四以来革命文化的政治理论基础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理论基础,是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就鲜明地传承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基因,他们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革命文化传统的坚定理想信念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纲领代表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望。从根本上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革命先辈的理想,也是革命文化追求的崇高境界,革命者为了民族独立、为了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就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也是今天我们为之奋斗的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革命文化传统的崇高精神风范也是一致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以来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人民推翻了包括帝国主义在内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胜利[3]。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也是引领时代潮流、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它指引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其中的精髓依然是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不竭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革命文化中的高尚道德情操是相一致的。革命先辈的高尚道德情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道德观,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楷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应该向革命先辈学习。如果离开这些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精神就会空乏而无力,我们的行为就会失去方向。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所系、力量所在。”[4]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不仅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更重要的是培育和造就了党的政治品质,塑造了党的形象,使党始终保持先进地位。“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征。”[5]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以革命文化传统为鲜活教材能够促进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教育的开展。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包含着先进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先进理论。我们说保持党的先进性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就应当学习党的革命文化传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且进一步做到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
五四运动的革命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精神风范和高尚道德情操,包含着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等重要内容。我们经常讲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际上就是继承这种革命文化传统。可以说革命文化恰如一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的教科书,值得我们永远重温和研读。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包含着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风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思想精神是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他们的斗争实践创造了革命文化,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崇高革命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后来人缅怀。“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无数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6]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就要学习和继承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以他们的英雄业绩激励我们去工作、生活,不断地净化党员的思想灵魂,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精神力量源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要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收和兼容世界上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更重要是要坚持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
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参天大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干,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和兼容外来优秀文化的养分。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作为支根之一,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供给着我们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的养分,保持着我们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量,指示着我们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方向。只有继承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才能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棵大树常青。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与批判态度,真正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主张“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7],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封建的传统礼教、旧道德等做过批判,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完全反传统的,他们批判和反对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对其优秀传统、精华给予了肯定,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很多革命者成为民族精神和高尚道德的楷模。革命文化承载着那个时代革命者对真理的追求,记录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业绩,而正是这些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如果放弃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化传统就会割裂我们社会的文化根基,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树就会干枯。因此,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传统毫无疑义地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素材[8]。
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所凝聚的革命精神不仅激励了革命的胜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对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模式、文化观念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面貌有着重要的影响。邓小平曾经说过:“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9]在这些革命精神激励下我们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从小岗村农民的“包产到户”、到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无不显示着这些精神的力量。在为实现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今天也离不开这些革命精神作为支撑。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愈加感到思想道德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内容的革命文化在武装人民头脑、塑造人民精神风貌、鼓舞人民干劲等多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应该说,长期以来革命文化传统一直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一说到爱国奉献、艰苦奋斗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革命先辈的榜样,想到革命战争年代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想到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这是我们的精神源泉所在,离开革命文化这个源泉我们就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饥渴,甚至有饮鸩止渴的危险。
革命文化不仅是思想资源、精神资源,也是蕴含极大潜能的经济资源。革命文化传统在孕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红色素材,是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孕育着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的革命文物、革命旧址和遗址、革命纪念地,不仅是进行革命文化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载体,是老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经济资源。革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也对促进老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媒介作用,许多老区以革命文化为纽带吸引了海内外人士的瞩目,成为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0-10-26.
[3]那丽莉,郭春.全球视域下的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6(6):77.
[4]胡锦涛.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07-01(1).
[5]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6(1).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5(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赵榕,杨灏.简论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23(6):101-102.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