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2-08-15 00:50石军强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石军强

(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

【文化建设】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石军强

(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在精神层面求新、求乐、求变的愿望日益强烈,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重大改变。但也存在着文化设施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严重失衡、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对策;思考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但农村是文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制约点。为更好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笔者先后两次到蔚县东大云疃村及所在县乡调研农村文化建设情况。通过走访、实地查看、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形式,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形成了对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建设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文化活动开展等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省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在精神层面求新、求乐、求变的愿望日益强烈,表现出较高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是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我省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设施与服务不断完善,为农民文化活动提供了基本的阵地和场所。文化共享工程把科技致富信息送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帮助农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致富路。流动舞台车工程提高了面向农民文艺演出的能力,深受农民喜爱。农民自办舞蹈队等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成为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农闲时节,老百姓聚赌闲聊的少了,新生代农民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自娱自乐的多了。自今年以来,由省心连心艺术团、蔚县晋剧团先后在该村演出5场节目,高水准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二是农民的文化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党的教育方针在农村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使得广大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提高有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同时,农民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更加注重文化教育。该村适龄儿童共52名,小学入学率达100%,接受初级、高级教育的在校生达150余人。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将孩子送到农村私立学校或县城就读,这类学生占全村学生的15%。新生代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每村有几名大学生已不足为奇。据统计,目前,该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共有21人,占全村人口的1.1%。农村人口基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现代人力资源。

三是农民文化自觉性不断增强。近年来,农村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农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趋强烈,很多农民不再满足祖辈“吃饭、干活、睡觉”的三件事,也不再满足“打打麻将看看电视”等简单文艺活动,大部分家庭购置VCD或DVD等娱乐器材,在农闲时,亲朋好友常常聚在一起高歌消遣,少数家庭还购置了电脑,安装了宽带,拓宽了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受“量入为出”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民对文化市场虽然处于被动消费阶段,但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消费水平的比重明显增加,尤其是对事关孩子教育费用的支出,常常集全家之力,毫不含糊地给予大力支持。

尽管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受经济、地域条件等多重因素制约,我省农村文化生活总体相对贫乏,基本文化温饱还难以保障,存在三个“不适应”: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适应,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

一是文化设施薄弱。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物质载体和依托。由于历史与经济的原因,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大部分乡镇虽建有文化站,但一般设施简陋,藏书不多。同时因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充其量是服务了其所在地周边地区少数农民,甚至出现服务对象不是农民而是乡镇工作人员的尴尬局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都市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中心文化,而农村文化则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财政和物资偏好城市,严重挤压了农村文化建设,城乡文化建设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严重失衡。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包括对精神信仰、文艺活动、科技知识方面的需求。快速的市场经济、现代传媒及社会流动深刻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模式,农民十分渴望优秀文化的阳光雨露,希望通过学习新技术改变生活现状,希望改变传统单调乏味的休闲方式。但因近年来不同文化频繁的交流、交锋和激荡,加之缺乏先进文化进入,农民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深层主流意识的信仰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每年农历三月初八,三乡五里的虔诚信徒仍在该村毫无任何遗迹的原寺庙空地上烧香嗑头,以求神灵保佑。

三是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目前我省农村文化人才相对匮乏,使农村文化建设进展缓慢。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干部为兼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文化活动。个别配备的专职文化干部,也不能做到专职专用。村内自发文化组织管理松散,缺乏约束力,团队作用发挥不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同时受当前高等教育“毕业即失业”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个别农民心中重新抬头,大部分农村学生接受初中教育后,绝大多数不再深造。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近年来,该村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敏锐、富于进取精神的新生代农民均在城市就业,削减了新农村建设的后劲。

二、问题分析

一是认识滞后。尽管中央提出“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但不少基层领导干部把资金和精力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忽略了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影响。认为抓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花钱多见效慢,有名无实,可搞可不搞。所以,大多数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对实际文化建设工作流于形式,热衷于开动员会,发文件、喊口号、搞评选、报典型,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

二是投入不足。国家财政对文化投入少,目前全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0.4%,而我省财政对文化投入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则处于劣势,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紧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地方财政对文化投入也有困难。由于现行的财政体制是分级管理、单独核算,乡镇除人头经费外,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同时因上级文化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只是业务指导关系,而乡镇文化站行政关系隶属于乡镇,这种管理体制使乡镇文化站经费处于一种“吃不饱,饿不死”状态。

三是精神食粮少。(1)文化活动少。各级“文化下乡”活动不仅次数和范围十分有限,而且内容与农民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农民只能像看热闹、像门外汉一样的无法融入其中,很多可利用文化活动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中华传统美德的文艺活动无法开展,因此很难发挥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2)文学精品少。描写农村生活,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学精品可谓凤毛麟角,正面的宣传不便展开。(3)科技兴农书籍少。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科技书籍不多,了解外界信息的报刊杂志同样少得可怜。近年来,该村连一张报纸都没有订。

三、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的社会系统,而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共同繁荣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面对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我们要围绕“乐民、育民、富民”的工作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静下心来理性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简单修几条公路、盖几所新房子,更深层是提高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福利在内的综合福利,以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增强紧迫感,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做到重在建设、注重积累、持之以恒。同时也要看到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用暴风骤雨、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加对农村文化的投入,让农民子弟享有优质教育,让农民群众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要深入开展“善行河北,和谐乡邻”等活动为载体的农村文化建设细胞工程,丰富完善村规民约,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要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引导农民走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效益农业之路。要经常开展科技文化知识下乡活动,让农民在观看文艺演出的同时,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致富信息,以培养有觉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四有”新型农民。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净化发展环境。

三是大量生产创作反映农村文化的精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眼点应当是人,即向农民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实用科技,并拓宽传输渠道,使农民了解掌握更多有益信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创新生产形式和内容,提升主流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佳作,为农民送上健康向上的心灵鸡汤与精神养分,促进他们向新型农民转变。

四是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是农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仅靠政府拨款的“硬”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农民本位的主导思想,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为农村培养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艺队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的农村文化活动上,以自强不息、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以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同时要通过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农村文化氛围。要定期开展全省非遗保护业务骨干培训工作,特别是对列入各级名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其开展传习带徒给予大力支持。要加强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以城带乡,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一块阵地,也是一个资源宝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形成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按照在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加以保护的原则,确保农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原生态性、不可再生性,以特色展现其资源魅力和市场潜力。要以文化旅游、手工艺制造、民间艺术培训、民俗风情演艺、传统节庆活动为切入点,把特定地域或特定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包装,力促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向产业化发展。尤其是要顺应当前城市居民到乡村欣赏田园风光和感受民俗文化的时尚和潮流,具有独特地理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的农村,可优先发展集住宿、饮食、娱乐、生产体验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协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机和活力。

G122

A

1009-6981(2012)04-0075-03

2012-09-06

石军强(1978-),男,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助理馆员。

[责任编辑 何洪澜]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