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瑛 王 鹏
(1.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2.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海外统战】
“大一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海外统战论析
徐佩瑛1王 鹏2
(1.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2.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也是助推新时期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团结合作、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代升华为伟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
大一统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海外统战工作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特色在于通过经典的诠释和再诠释不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大一统”思想,是儒家所倡导的,植根于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重要思想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和民族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根源。从孔子的“一匡天下”、孟子的“定于一”、荀子的“文王载百里,而天下一”,到董仲舒的“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都是一脉相承的“大一统”思想。以孔子为发端的“大一统”政治主张,经过历代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特征,并且逐步升华为伟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诗人陆游诗“死后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正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深刻体现。历史上中国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即使分裂时也人心思归,而且必然由分裂走向统一。这其中,大一统的思想发挥了巨大的维系纽带作用,成为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大一统的前提是认同,它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政治认同,主要是表明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态度。文化认同,则是对民族的共同历史文明、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生活规范和价值准则的一致信奉,文化认同是属于思想意识深层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是其他一切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民族整合的重要力量。所以,文化认同是凝聚人心的最大认同。今天,对于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来说,文化认同是人心思归的精神动力,也是回归和融合的思想基础。海外统战工作就是要通过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激发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新时期统一战线之所以称为爱国统一战线,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统一战线属于政治范畴,但它是一项特殊的政治工作,如果我们直接采用政治的手段来搞统战是很难为统战成员所接受的。我们现在提出了“文化统战”的做法,正是为了在统战工作中发挥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文化统战的实质就是“人心统战”,因为文化可以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淡化很多其他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内涵包括:精神价值、知识经验、生活方式、语言符号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和被异族入侵,在近代史上更是受到了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理念大举涌入,但是由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坚韧、顽强,在几个同时代的古代世界文明都已沦亡、中断、淡出的情况下,惟有中华文明依旧保持灿烂的光华。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由于有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作保障,所以无论是港澳台同胞还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都促使他们保持着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一统思想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内在前提。新形势下的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应以此为契机,努力寻求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的途径。
人类通过符号的创造传播来储存文化,通过符号来认知和传承文化。许多特定的文化符号往往能够使民族文化共同体内各成员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产生一种特有的亲切、关爱与认同的思想情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5000年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丰富繁多的文化符号:神话传说中的祥瑞圣物龙、凤、麒麟、玉石等;语言文学艺术类的汉字、汉语、书法、水墨画、戏剧、《论语》、《孙子兵法》等;历史名人屈原、李白、八大山人、孙中山、毛泽东等,孔子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象征符号,国外建立的汉语机构叫“孔子学院”,而不叫“中国学院”,可见历史名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名胜古迹长城、故宫、滕王阁、少林寺等;人文自然景观黄河、长江、泰山、庐山等;革命圣地类井冈山、延安、遵义等;传统节俗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海峡两岸春节包机的成行就得益于中华民族对传统节日、对亲人团聚的重视,而当两岸关系紧张之时,传统文化的缓冲作用更能得以凸显。比如,妈祖文化、戏曲宗教等内容的交流是两岸一直存在的交流形式。温总理在2010年全国人大答记者问中以元代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例,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五千年的文化”。分藏海峡两岸300年之久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于2011年6月1日终于在台北实现了历史性的合璧。对华夏文明深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了维护统一的共同的文化思维和价值取向。
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的传递,它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能动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文化活动除了传统文化学意义上的仪式外,还大量借助文化符号,通过带有象征特性的、弘扬特定的价值理念的实践活动来规范、强化社会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文化活动无论是具有固定程式的仪式还是非固定化的实践活动,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共同的“在场”的文化感知与体验的特定情境,增进人们的互相理解。要充分发挥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书法绘画展览、民族音乐会、民俗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寻找争议和分歧最小、容易拉近大陆与港澳台同胞之间心理距离的文化领域,来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连宋登陆,两岸人士纷纷引经据典、对联赋诗、书画礼乐,为两岸开启政党交流架桥铺路。2001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九大奇观、历代供养于祖国大陆陕西法门寺地下宫殿的释迦牟尼佛祖指骨舍利,首度赴台湾多座城市供奉瞻礼,历时长达37天,瞻仰佛指的台湾信众已经近200万人。不但是两岸佛教界的盛事,也被认为是将两岸的交流开启了历史的新一页,受到海峡两岸各界关注。两岸民众对此盛举所持的隆重与虔诚态度,充分体现了大陆和台湾的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的血肉关系,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是血脉与共、不可分割的亲缘一家; 2006年9月28日海峡两岸以“同根一脉,两岸祭孔”为主题,在曲阜孔庙和台北、台南孔庙同时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实现了50多年来海峡两岸首次共同举行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动,维系了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纽带。马英九首倡进行两岸合编《中华大辞典》的重要举措,将繁简两种词语陈列比较,以利两岸互动;通过开展族谱文化研究,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2010年5月9日,闽台姓氏族谱首展交流在台南市举行,吸引了海内外客家人特别是台湾地区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两地宗亲代表400多人欢聚一堂,讲着一样的闽南话、客家话、福州话,畅叙乡谊;有的“摆摊”寻宗亲,补全了自家族谱;有的族谱对接上后,失散60余年的亲人互相拥抱,热泪盈眶,许多宗亲在姓氏源流展板和古旧族谱前流连忘返,追根溯源。现场共展示族谱1000多部,详细记录了闽台家族的兴替迁徙、家规族约、风俗习惯等,展览还同时展示姓氏先祖迁徙,名人世系,重要祠墓及闽台宗亲交往、文化交流的图片资料,真实呈现了各具特色的姓氏文化,见证了闽台两岸同胞及海外炎黄子孙的血肉亲情。特别是近年来两岸成功举办的海峡论坛,闽台文化节,端午龙舟赛、纪念郑成功诞辰纪念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活动,为增进两岸交流,拓宽新时期海外统战工作的路径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价值观是文化结构中最深层、最稳定的核心部分,比居于外层的文化符号的变化要缓慢得多。近百年来,台港澳一直处于国耻、国辱的最前端。尽管港澳惨遭殖民侵占百年,台湾先被西班牙、荷兰、日本霸占,后又因内战问题一直未能与祖国实现统一,海外华侨华人更是直接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并没有因为殖民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等原因而消除,与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内陆人民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坚守着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规范和道德礼俗。台湾历朝历代都特别注重对台湾汉族传统文化的系统注入。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甚至比大陆的根基还深厚一些。日据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在岛内强迫台湾同胞学说日语、改变中国传统的宗教习俗,推行“皇民化运动”。台湾同胞以各种方式抗拒“皇民化运动”。台湾人很少将自己的子弟送入殖民地当局创办的日语学校读书,而是继续沿袭传统的书房、私塾教育,接受汉文字传统文化。九一八事变后,台湾文人提倡学汉文、习白话文、写汉字,以中华文化作为反抗日本统治的武器。台湾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确实值得大书一笔,台湾教育界以推崇儒家文化、儒家哲学为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哲理已深深扎根在台湾同胞的心中;敬崇观音、马祖、关羽等中国神祇和孔庙。对京剧、越剧、相声、杂技等中国传统艺术有相当数量的爱好者;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中医中药、民俗歌舞、琴棋书画,在台湾都得到较好的弘扬发展;台湾的饮食文化集中国百家饮食流派之大全,大陆地方菜系在岛内处处可见,其精湛程度绝不亚于大陆。台湾的街道名称、商标广告、标志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孝忠路、四维街、中山纪念馆、故宫博物院等。可见,从文化建设入手凝聚两岸人民的亲情,不仅有发展中华文明的实际功效,也对两岸走向和平统一有滴水穿石之用。
在历史上,海外华侨华人在祖国遇到困难和危难的时候都会挺身而。抗日战争时期,华侨华人纷纷捐款捐物,踊跃支援抗战,为中国人民取得神圣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劳。特别是以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华侨领袖,更是在其中发挥了先锋模范的重大作用,给海内外华侨起到了特别突出的代表和表率的作用,成为了中国华侨的杰出代表,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在新时期的海外统战工作中,更要重视典型代表人物的示范效应,积极发挥他们在海内外文化交流和传承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华侨领袖的个人示范效应,一方面能增强正面影响,在海外同胞中形成心系祖国,报效国家的良好氛围,对海外华人华侨特别是海外华人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为培养海外同根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承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带动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来,不断增强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共同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共同的语言、心理习俗、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把海外华人凝聚成一个个以唐人街为中心、以五缘(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网络的中华文化单元。中华文化的影响和烙印已经深深地融汇在他们的血液里,形成浓厚的家国情怀。所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精神基础,也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基础。
早日解决好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大业,需要得到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凝结全球华人共同的思想和力量,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富强而不懈奋斗。当前,经济全球化、传媒网络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都使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面临危机和挑战。欧美列强以“民主、人权”为旗号,主张以西方多党制取代中国现行政党制度。特别是使用网络、影视、扶持邪教组织和分裂势力等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西方价值观的灌输,干扰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使用世界通行的话语系统来诠释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以此作为与世界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传递中国的信息,让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
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情况和统一战线工作求同存异的原则来看,在文化统战中对“三个范围”统一战线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在内容、方法上应有所区别。对于在大陆范围内这个最广泛的主体,必须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最新成果与中华文化中的先进元素的结合点,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对于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港澳同胞,应在巩固和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政治认同,增强港澳同胞对“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政治体制的认同,共同为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对于台湾同胞来说,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认同,反对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活动,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早日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对于海外侨胞来说,我们要通过海外联谊会、欧美同学会、侨联等组织和团体广泛联合支持祖国统一的国际友人。要使他们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发展的认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和伟大复兴而奋斗。
近年来,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40多个国家的5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亲缘、乡缘和业缘为基础,纷纷成立了旨在推动祖国统一的各种华人社团组织,如海外同乡会,和平会,统一促进会,联谊会等,在华人主要聚居和生活的城市、街区建立了唐人街,唐人街成为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缩影和代表,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海外播撒的种子,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思想和文化共识、壮大祖国和平统一的声势和对推动祖国实现完全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海外统战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这个重要纽带的连接作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举措,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挖掘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以中国文化的合理因素去完善世界文化,参与世界价值体系的建构,使中国文化的合理成分服务于人类的共生、进步和繁荣。要大力加强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加强对汉字和汉语的海外传播力度,通过文字和语言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200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设立“孔子教育奖”,举办国际祭孔大典。河南黄帝故里祭拜华夏始祖、福建举办马祖祭奠、浙江绍兴万人同祭治水英雄大禹。吸引了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广大中华儿女参加。法国、俄罗斯建立中国文化年。除了中国人过春节外,全世界约有18亿人欢度夏历新年。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化文化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近年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世界各地都要推广儒家文化和中国的古代文明。他们亲自参加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参加传统文化国际论坛,参加国外孔子学院揭牌仪式。2010年9月,中国政府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厅内举行了大型文化活动“孔子文化周”开幕式,孔子思想已跨越了时空,穿越了国界。全球化的历史过程,正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也正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
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民主运动及革命烽火的洗礼,不断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容,铸就了我们今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共同愿望,成为新时期促进海外统战工作深入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1]《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苟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06页。
[2]贾成祥《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版。
[3]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王丽梅《论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D613
A
1009-6981(2012)04-0030-04
2012-09-04
徐佩瑛,江西服装学院教授,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原教研部主任,教授;王鹏,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师,法学硕士。
[责任编辑 何洪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