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芳 刘小明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能力培养的研究
杨桂芳 刘小明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决定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因此,把握和审视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的未来,还是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紧迫的。
文化;大学生;文化自觉
文化多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面对发达国家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巨大冲击,面对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党中央提出文化建设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仅以中国的大学生为例,就可以看到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1]。就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而言,主要包括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认同和反思,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批判,对未来文化的创造和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文化群体,在面对多元文化时,他们理应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意志、兴趣、价值观念等作出一定的判断,具有文化自觉的能力。不可否认,文化的开放和多元化使当代大学生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但目前的问题是,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大学生往往是感性享受多于理性思考,而缺乏对文化的理性思考是不可能接触到文化的本质内涵的,这就容易造成在面对多元文化时失去判断力、鉴别力,失去自主性、批判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概主要有两个:一是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视野狭窄的问题,不管是对本国文化还是对外来文化都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二是没有理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只看事物的表面,而不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这就使的大学生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对待西方文化盲目追捧,良莠不分,使一些糟粕文化很有市场。
正如学者余英时对他们的评价:“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2]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国文化没有“自知之明”,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一些大学生对本国历史文化缺失程度令人吃惊,分不清基本的朝代顺序,不了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历史事件,对一些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知道得也很少。难怪在英国名校中国行2009春季见面会上,曼彻斯特大学面试官海伦·李女士说道:“在我们的课堂里,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她对中国留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想留学,请先了解你的祖国,带着中国特色去。”更令人遗憾的是,文化底蕴贫乏还没有主动去学习的欲望,没有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自觉。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却盲目崇拜。一方面,西方生活文化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等洋快餐在中国越来越火,西方影视深得大学生的喜爱。还有一个现象,近些年,大学校园兴起国外节日热,一些大学生对国外的各种节日非常热衷,对国外节日记得清清楚楚,过的热热闹闹,而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却不屑一顾。从表面看来,这些只是一些生活方式的小事,其实这里面都体现着一种生活习性、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并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正如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所说:“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3]学习国外、了解其他国家是好事,但如果只知别人而忘了自己那就很危险了。另一方面,汉语在大学生中呈弱化的趋势。当代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咂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字通顺。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是分不开的,英语虽然重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但中文同样重要,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国人对中文普遍轻视的同时,外国人对中文学习的劲头却非常大,对中国文化非常痴迷。出现这些现象我们不应一味地指责大学生,难道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工作者就没有责任吗?不管责任在谁,对于这些现象的结果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大学生或者说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的现象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民族能够生存和延续离不开自身的民族文化,犹如人之生命中的血液,这是一个民族的立命之本。
2.文化价值观混乱。近年来,社会庸俗文化充斥着学校的周围,很多大学渐渐成为了“文化孤岛”,一些担当宣传主流文化的媒体非但没有宣传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反而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大量地报道绯闻、丑闻和恶搞,加上各种淫秽、封建和黄色的网站泛滥,生活在此中的大学生们徘徊在精英文化与庸俗文化之间,使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出现混乱。主要表现为:一是模糊。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分不清真文化和伪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健康文化和庸俗文化,表现在行为上分不清是非、善恶、利害、美丑。二是颠倒。这种文化价值观,把美的当成丑的,把丑的当成美的,把善当成恶,把恶当成善,完全颠倒了价值判断的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不是追求健康有益的文化,而是乐于接受一些颓废的、享受的文化,比如喜欢炫富、乐于拼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对丑恶的、庸俗的文化现象不去自觉抵制,有的听之任之,有的甚至追捧。从以上这两种类型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局面,凸显出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教育部门的在文化价值观导向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3.育人和做人上功利主义严重。在商业欲望和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不但许多大学过于功利,一味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市场化,育人模式上追求技能化,而且许多大学生也沦为现实功利的奴隶,不仅难以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连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也一点点迷失。整日里只盯着考试、取证、找高薪工作和落户大城市,而将文化素质视为“远水”,说是无法解除“近渴”;认为“生命的活法”在一生当中无关紧要,而“弃之如敝履”。实际上,我们要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有人文素养作为支撑。一所大学不把文化素质教育当回事,一个人不去关注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养成,进而形成完整的人格,那么,很难说日后会有什么令人满意的成就。
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事关中国的崛起,各级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应担当起这一重任。
1.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今天的大学应当担当起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重任。大学是新知识、新思想诞生之地,它不仅传承文化,还要发展文化、创新文化,使文化充满活力和生命力。这就明确了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既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又是大学社会价值的体现;它不仅关乎大学的命运,而且也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我们办大学,并不只限于对年轻学子灌输知识,训练技能,而是要培养“三好”、“四有”新人,让蓬勃的生命焕发出光彩。因为只有全面发展的鲜活生命,才能继承和创造灿烂的文化;也只有在深厚广博的文化滋养中,生命才有真正的源头活水,闪烁出灵性的光辉。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丰富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为此,他大力倡导文化素养的培育,强调人们应当特别重视那些滋润营养人的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所以,大学应该在大学身文化自觉培养上表现出一种责无旁贷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具有核心竞争力人才作为大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2.大学课堂应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提高是以离不开对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无论是人对文化的判断、选择、批判能力的增强还是精神境界的提高,都以文化知识积累和扩展为基础和前提的。以文化创意来说,文化创意所需要的文化符号再造增值过程,有赖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储备。如果看不出《哈里波特》背后的凯尔特文化复兴底蕴,那还可以从直觉上欣赏魔法的热闹场景;如果不明白世界最成功品牌之一的“耐克”背后潜伏着的古希腊神话的耐克女神,不知道“苹果”电脑品牌的“故事营销”背后有《旧约》的伊甸园苹果神话,要谈品牌打造的符号资本就太难了;开辟电影史上新神话时代的《星球大战》编导者当年如饥似渴的补习文学史知识的佳话,足以给时下滥用“神话”之名,而不解“神话”奥秘的那些跟风者们树立符号推广的范例。
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广博的文化知识,并使他们真正理解和领悟这些文化知识,从中受到深刻地教育和启迪,从而能够传承和运用这些知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并不是立马要去开设一门什么新课,而是要把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贯穿到各门专业课中去。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从狭窄的专业教育中走出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养成具有个性的批判性思维,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通过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和伦理的修养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通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核心价值信念,使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明白如何将个人的奋斗与民族和人类的大业相融合,学会如何做事,怎样看待社会,如何传承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
3.营造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氛围。文化不是一种有形的知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积淀形成的一种生活形态,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灵魂。大学文化是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精英文化,它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无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强烈的、独特的文化性格。所以,以张扬理性思考为特征的大学文化,深刻影响着社会其他文化体系,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当然,大学文化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是在大学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沉淀积累而形成的,它体现在校风、文风、教风、学风各个方面,是大学的精髓和内涵。大学文化一旦形成,就再也不是虚无缥缈之物,犹如“场”的存在,使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会受到熏陶和感染,使道德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升华。也正是大学文化的这一特点,使它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这种文化会使校园里的大学生在不断成长成才过程中能够去追求真理,探索问题,坚守信仰,捍卫价值。具体说来,首先,表现为导向功能。大学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意向,以及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种影响甚至直抵终生。其次,表现为凝聚功能。一种价值观被师生共同认可之后,就会成为精神黏合剂,从各个方面将大学成员聚集和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进而能够爆发出巨大的事业推动力。第三,表现为激励功能。大学文化能激发个体和群体无穷的能量,进而为了大学的使命和学校的声誉开拓创新和永往直前。第四,表现为塑造功能。大学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大学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便是他们周围的生活与环境,大学生正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接受文化的沐浴、情操的陶冶、道德的洗礼与人格的升华。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大,就是典型的范例。西南联大在外部条件异常艰苦、内部设施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因为有宽容自由、吃苦耐劳、严谨认真的校园文化,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爱国的栋梁之才。据不完全统计,出自西南联大的师生中,先后被聘为两院(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或(文科)学部委员的达160人之多。学生中还拥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朱光亚及一批国际、国内著名学者。
4.引导学生更多了解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滋养民族精神的血脉。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多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否定传统,割断历史,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世界上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文化既是对历史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选择。
大学生获得文化自觉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中华民族全部历史的了解和认同。可以说,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没有对本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就谈不上继承和创新。所以,文化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无论是现代化还是国际化,都必须有一个坚实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深厚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尽管现在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但一个民族不能因要现代化而丢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本土情怀,就是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依恋,对本民族文化的真挚热爱,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土不只是一个地域观念,更是一个文化观念。在国际舞台上,只有保持民族传统的人,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失去民族之本的人,是很难在世界上立足的。
大学在走向国际化、与世界教育接轨的同时,要十分注意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倡导“中国文化元素”,彰显汉语及其思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的文化和历史,是人类思想的巨大财富。纵观世界古代文化、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它是迄今为止仍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我国的大学要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清理、的责任,担负起批判、传播、创新的责任,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使之服务于当代社会,体现时代价值,这既是大学传承和弘扬文化的着力点,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地着力点。
5.包容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捍卫者,又是外来文化的借鉴者和批评者。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保持开放态势,具有包容的心态非常重要,这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心态。不具备这种包容的心态就不可能融入世界,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当今世界,各国的大学无一例外的以面向国际的开放办学作为发展的前提,美国提出要培养“有全球意识的人”,日本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鼓励青年到世界各国去留学。韩国培材大学校长郑顺勋举例引证国际化趋势。他说:“照现在的趋势发展,20年后,一个国家1/3人口将出国居住,一个国家内居住的人口也将有1/3成为外国人,无疑,一个没有国际化眼光、不具有亲和力的人肯定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者。”[4]所以,大学生必须要关注世界的现状与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文化及思维的主要特征,具有宽容理解、互利双赢的心态,具备追求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思想。
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发展,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尊重每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传统和个性,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既是全球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个有文化素养的民族应该具有的品质。一方面,传承与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其他国家的文化,文化作为人类的生活形态,只要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为全人类所共有。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也有很多优秀的元素,如尊重规则、追求自由、强调个性、挑战权威、敢于创新,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所缺少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当然,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唯我独尊、一概拒绝,也不能盲目崇拜,全盘接受,而是应该客观的辩证的判断、选择,这样才能博采众长,才能发展和创新我们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4]莫艳民,陈蕾.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多名校长进言:高教应国际化[N].羊城晚报,2003-10-12.
G641
A
1009-6981(2012)04-0084-04
2012-09-10
杨桂芳,女,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副主编、编审,主要从事德育教育;刘小明,男,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高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