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毗卢寺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2012-08-15 00:50孙英臣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香客石像关公

孙英臣

(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 050061)

【民族宗教研究】

关于毗卢寺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孙英臣

(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 050061)

作为文保单位,毗卢寺并非宗教场所,然而,随着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的悄然复兴和迅猛发展,毗卢寺已经成为一些农民寄托宗教情感的一方圣土。毗卢寺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掺杂了民间信仰、趋于世俗化的非典型佛教活动;一种是羼入了佛教信仰的非纯粹民间宗教活动。这两种民间色彩浓郁的非典型宗教信仰活动体现了华北地区农村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的主要特征。

毗卢寺;民间宗教;民间信仰

一、毗卢寺概况及其历史沿革

毗卢寺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郊杜北乡上京村东,原名毗卢禅寺,主要供奉佛教的本尊主佛毗卢遮那(印度语,意为光明普照),故该寺称为毗卢寺。毗卢寺坐北朝南,建筑12座,由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伽蓝堂、祖师堂、释迦殿(前殿)、钟楼、鼓楼、毗卢殿(后殿)、法堂、禅堂、僧寮、东楼阁等。现占地面积23亩,古建筑仅存释迦殿、毗卢殿,山门、照壁、伽蓝堂、祖师堂、钟楼、鼓楼等建筑均为改革开放以后重修,另建有文物展室、文物库房及毗卢寺博物院办公用房。

毗卢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重建,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495年)至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进行了历时40年之久的大规模重修和扩建。鼎盛时期,占地面积30余亩,丛林面积300余亩。寺院圣相庄严、金碧炫彩,尤以释迦殿、毗卢殿四壁工笔彩绘壁画而饮誉海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庄解放之前,毗卢寺有方丈、僧众数十人。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寺内僧众均被遣散。1948年初,在上京村参加土改工作的著名雕塑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踏访毗卢寺时,发现释迦殿、毗卢殿的明代彩绘壁画集儒释道三教人物于一堂,人物众多、画工精细,气势壮观、富丽堂皇,精美绝伦、极为珍贵,于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予以重点保护。毗卢寺从此收归国有,交由上京村代为管理。

此时的毗卢寺已然破败,天王殿梁栋倾颓,钟鼓楼仅剩柱础,释迦殿、毗卢殿的彩绘壁画也在风雨侵蚀中黯然失色。上京村在代管期间,非但未对寺院加以精心保护,反而拆除院墙,在寺院内外设仓库、开醋铺、种庄稼、建猪圈,1958年兴修石津灌区时拆除了天王殿,并把毗卢殿辟为民工伙房,还在西墙上凿洞作烟道,致使精美壁画被毁。在此期间,由于管控比较严格,没有人到寺院来烧香拜佛、从事民间宗教活动,毗卢寺香火中断40余年。

改革开放以后,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得到重视。1979年,石家庄市文化局开始接管毗卢寺,拆除了猪圈,迁出了仓库,清理了寺院。1986年开始重修毗卢寺,圈起围墙后,择址新建了山门,复建了钟楼、鼓楼、禅堂(文物展室),并对释迦殿、毗卢殿予以大修。此外,还在西侧原法堂、僧寮、方丈院位置建起了办公用房。1995年,文化局成立专门保护机构——毗卢寺管理处,并派出7名工作人员入驻寺院开展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毗卢寺管理处成立后,以专业水准在更高层面开展了修建保护工作。1999年和2000年,国家两次拨专款对释迦殿、毗卢殿进行了揭顶大修,并对两大殿的彩绘壁画予以临摹、加固和防潮处理。此后,毗卢寺管理处又升格为毗卢寺博物院,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毗卢寺管理处成立之前,文化局从上京村聘请了几位村民负责看护寺院,他们只管防火防盗,无力对外开放。管理处成立之后,1995年,毗卢寺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对游客开放。从此,千年古刹香火重燃,不仅附近村落的善男信女步入寺院焚香礼佛,石家庄及周边地区的香客也纷至沓来。由于毗卢寺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没有僧人,不举办佛教法事活动,香客进寺院上香须购买门票。目前,毗卢寺门票价格为20元。但对有皈依证的佛教信奉者以及上京村一些经常入寺上香的村民,毗卢寺博物院是免门票的。此外,每逢毗卢寺庙会(农历正月十八)和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毗卢寺博物院免费开放。

毗卢寺本为禅寺,属佛教活动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渐趋于宽松,以往潜行默运的民间宗教活动悄然复兴,佛教信众及其他民间宗教信徒开始到毗卢寺烧香、礼拜,开展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特别是近年来,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在毗卢寺日渐兴盛。笔者三次赴毗卢寺调查,与众多香客、民间宗教人士和毗卢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访谈,掌握了毗卢寺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

二、非典型佛教活动及其主要特征

在毗卢寺,每逢初一、十五,便有二三百位来自石家庄周边市县的香客前来进香。寺外道路两旁,有几位上京村的村民摆设香烛、元宝、烧纸摊儿,供香客购买;步入毗卢寺山门,东侧的伽蓝堂也有向香客售卖香烛、元宝、烧纸的专柜,属于毗卢寺博物院,物品质量较寺外的好一些,售价也比寺外的要高一些。释迦殿(前殿)和毗卢殿(后殿)的佛像前,均摆放着香炉、拜垫,供香客们焚香跪拜。对经常来寺内进香的香客,毗卢寺博物院收取工本费为他们办一张卡,允许他们免费入寺。两大殿均有专人值守,及时把多余的香、纸移至殿外大香炉,以防失火殃及殿内文物。

在初一、十五入寺进香的香客,大多行色匆匆,他们依次走进前殿、后殿,在释迦佛、毗卢遮那佛前分别敬上三炷香,尔后肃立合掌,俯身跪拜。焚香礼佛毕,便顾自离去,并不与人搭言。据毗卢寺博物院工作人员观察,这些香客都是自发入寺烧香拜佛的,没有任何人组织发动,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笔者询问了多位香客,也发现了这一特点并亲身感受到香客虔诚的态度。

毗卢寺博物院一位副院长向笔者介绍,入寺进香的香客们有的求事业有成,有的求爱情和睦,有的求病体康复,还有求子的、许愿的、还愿的等等。据他讲,曾经有位老者大过年的跑到毗卢寺,经询问,原来老者的儿媳妇曾来毗卢寺求过子,如愿得子后,他是来替儿媳妇还愿的。

这位副院长还向笔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至今觉得非常玄妙的一件事——

1997年的一个夏天,早上6点钟,就有人敲门要入寺上香。经询问得知,进香人之妻在他们家饭店的开业典礼上突然发疯,大叫自己是关公,别人得烧香跪拜自己,后听人介绍到毗卢寺进香可缓解病情。待这位副院长把进香人引入寺里焚香跪拜,没多长时间,家里就传来消息,说他妻子已经痊愈了。

笔者还了解到这样一件事——

在毗卢寺文物展室前面的树丛中露天矗立着一尊石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站像。这尊站佛并非毗卢寺文物,而是来自山西。大约在2002年的一天晚上,文物贩子从山西买了这尊站佛,放在卡车车厢内贩运,途经石家庄被交警查扣。站佛被查扣后五、六年一直存放在石家庄市交警某中队院内,但接下来几年因站佛而起的是非不断。后经与毗卢寺博物院联系,才把站佛送到了毗卢寺。这尊站佛移至毗卢寺后,香客们像对待寺内其他佛像一般,每逢入寺上香时都在这尊佛像前焚香跪拜。

在与香客们访谈时,笔者从上京村一位时年57岁的女香客口中了解到她17年来烧香拜佛的种种故事。据她讲,附近村民信佛的倒不太多,他们村仅有十几个人,登山赶庙信香道的特别多,不过这些人有的也烧香拜佛。附近三里五乡信奉佛教的经常去小安舍慈善协会,到那里参与一些佛教活动,领取一些佛教宣传材料。由于她家住毗卢寺附近,信佛后便经常来这里烧香拜佛。她认为,信佛就是有好处,佛能够保佑你全家,而且你求什么就有什么。家里6口人,只有她信佛教。家里人反对她的信仰,但她立场坚定,表示“我不听他们那一套,我该信仰还是信仰”。她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来上香,每次买香烛、纸供都要花二十多元钱,一年下来得花五六百元钱。

作为知名度并不很高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平常日子里,毗卢寺游人很少,香客也不来。仅在每月的初一、十五,香客们多一些。由于没有方丈、僧人,寺院的非典型佛教活动可谓不温不火。但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毗卢寺却游客如织,香火很旺。因为这一天是毗卢寺的庙会,四面八方的游人、香客可以免门票入寺。每逢庙会这天,毗卢寺的游人、香客多达三四千人,参观的,游览的,烧香的,磕头的,拜佛的,诵经的,络绎不绝。与此同时,还有一班女香客吹吹打打、齐声诵经,诵完一部稍作停留,接下来唱诵下一部。据了解,她们携带的经书达数十部之多。她们顾自诵经,香客顾自拜佛,游人顾自参观,各不相扰也互不联络,熙熙攘攘的人群呈现一种相互疏离的原子状态,耐人寻味。

通过调查和访谈,笔者认为,毗卢寺的佛教活动属于非典型佛教活动。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是没有完整的佛教活动仪式。典型的佛教活动,一般都是在有住持(方丈)、监院、维那、知客等僧职人员的寺院举行,主要有忏法、盂兰盆会、水陆法会和瑜伽焰口以及朔望之日(农历初一、十五)聚集礼佛、供养、诵经等活动。而且典型的佛教活动对僧徒、居士诵经的仪式和参禅、普请等活动,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而到毗卢寺进香的善男信女,在场地、仪式、规则等方面均予以简化,这表明他们的佛教活动属于非典型佛教活动。

二是活动内容以焚香跪拜为主。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皈依佛教或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便来到毗卢寺,在各大殿佛像前虔诚地焚香、礼拜,他们主要目的是对佛和菩萨许以愿心,当如愿以偿时即按心中许诺的愿一一向佛、菩萨偿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许愿还愿,其内容仅止于焚香跪拜。

三是礼佛者信仰较为驳杂。到毗卢寺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大都属于泛神论者,不仅信奉佛教,还信奉道教及民间宗教,甚至逢庙就进、见神便拜。由于他们对佛教知识知之不多,一些重要的佛教节日如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农历腊月初八)、涅槃日(农历二月十五日),他们却未必到毗卢寺进香。

三、非纯粹民间信仰活动及其特征

在毗卢寺文物展室里面伫立着一尊关公石像,在文物展室外面东头屋檐下伫立着另一尊关公石像。这两尊关公石像背后,不仅隐含着同村村民、同一种民间信仰之间的深刻矛盾,还隐含着民间信仰的无可阻遏的执著和百折不挠的韧性。

这两尊关公石像原属石家庄市裕华区槐底乡方北村,该村是城中村,位于石家庄市区繁华地带。两尊关公石像分别有两派信众,双方各以自己所信奉的关公为真神,互不相让,纠纷不断。1997年,正值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了止息纷争、保持稳定,槐底乡党委以破除封建迷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由,将两尊关公石像全部运至30多里地之外的毗卢寺博物院。村民们虽然不太满意,但也无可奈何。

关公石像移至毗卢寺后,方北村的两派信众并没有就此放弃关公崇拜。每年正月十八毗卢寺庙会,或五月十三关公诞辰,九月十三关公忌日,乃至四月初八日关公受封之期,都有虔诚的方北村村民辗转乘坐公交车或合租客车赶到毗卢寺祭拜关公。长此以往,甚为不便,于是,方北村村民们便吵吵着要把关帝爷请回去。毗卢寺博物院倒也不阻拦,因为这两尊石像本非毗卢寺所有,又不是文物,在毗卢寺放置,博物院还得负责看护。尤其是露天存放的那尊关公石像,天天风吹日晒,再加上潲雨,石像上彩绘的颜色逐渐脱落,有碍观瞻。博物院还专门为此向众香客募捐,用捐来的款为那尊关公石像做了一个玻璃罩儿。但尽管村民们愿意请回去,博物院也同意他们拉走,经过改造的城中村却已经无法再兴建关帝庙了,这就意味着这两尊关公石像将永久留置在毗卢寺里面。

笔者在农历正月十八毗卢寺庙会期间到寺内调研,那天,方北村的两派村民约六七十人都来祭拜自己所信奉的关帝爷。文物展室内外的两尊关公石像前,两派关帝爷的信众有的焚香,有的烧纸,有的上供,有的磕头,有的打善鼓(所谓善鼓,鼓面为正圆形,直径30厘米左右,鼓身约3厘米宽,四周套着小铁环,单面蒙以皮革)。打善鼓者一只手握住鼓不断晃动,小铁环随之“哗哗”作响,另一只手根据舞蹈节奏不时击鼓,发出“嘭嘭”鼓声,一人边舞边唱,其他人则边舞边打善鼓。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香客们被这道独特的风景所吸引,纷纷聚拢在一旁驻足围观。他们唱诵的这些成段成段的唱词有的已经模式化、套路化,翻来覆去,几近啰嗦;有的则属于现场表演、即兴发挥,为求合辙押韵,不惜生编硬造。其内容未必精当,语句未必通顺,但其观点非常鲜明,主题非常突出。一位60多岁的老香客对笔者说:“关老爷坐祠看春秋,心同日月义同天,志在春秋功在汉……咱信这个的,为平安,人要忍,心要正,行善人是往上登,五朝六院敬神灵,咱是图的平安过光景。”在与方北村两派村民的交谈中也得知,他们打善鼓是为了给五朝六院的神祇闹威风,他们相信,每逢此日,圣朝的五朝六院都要练兵,圣朝有文臣,有武将,关帝爷是武将。从唱词以及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概括出他们打善鼓活动的两个主题:一是敬关帝爷、敬神灵,一是劝人行善、祈求平安。

在露天的那尊关公石像前,笔者跟他们这派的头面人物——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太太搭讪,了解到他们这派的一些情况。据称,他们所供奉的这尊关公像是300多年前从山西运至方北村的,不幸在文化大革命受损,断为两截,后来他们又予以修复。方北村虽然已无关帝庙,但依然有庙会组织,大家向庙会布施油钱(香火钱),他们用油钱为这尊关公像缝制红红绿绿、鲜艳夺目的衣裳,这套衣裳还每年一换。他们还请人照着这尊关公石像画了一幅关公像挂在村里,每逢初一、十五都在那幅关公画像前烧香磕头,四月十三关帝庙庙会也在村里关公画像前过。关帝爷的生日本来是农历五月十三,但当初他们修复关公石像并为之开光的日子是四月十三,修建关帝庙也是四月十三,加之五月十三天气炎热,又正值麦收农忙时节,而四月十三农活不多,天气也不热,所以,他们就选在四月十三为关帝爷过大庙。

通过对毗卢寺民间信仰活动的观察,笔者认为,毗卢寺的民间信仰活动属于非纯粹民间信仰活动。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是以关公崇拜为主。毗卢寺博物院收容方北村两尊关公石像之举,为毗卢寺的民间信仰活动平添了丰富的内涵。方北村的关公崇拜始自明代,300多年来传承不断,如今,成为方北村中老年村民重要的宗教情感寄托。每年农历四月十三关帝庙庙会,由于方北村村民的到来,使得平日有些寂静、落寞的毗卢寺显得格外红火、热闹。

二是显示了民间信仰的坚韧性。方北村的关公崇拜曾遭受文化大革命的致命打击,关帝庙被拆毁,关公石雕塑像被砸成两截,依然不能遏止方北村民的关公崇拜情感。改革开放之后,他们迅速地重新修建关帝庙,并为关公重塑石像。由于城中村改造及破除迷信等原因,关公塑像被移至30多里地之外的毗卢寺,他们不怕路远,执著地赶过来为关帝爷焚香、跪拜、击鼓、诵唱。

三是羼入了佛教信仰色彩。由于关公石雕塑像被移至毗卢寺,使得以关公崇拜为主的民间信仰活动增加了佛教信仰色彩。参与关公崇拜活动的方北村民并不排斥佛教,他们进入寺院,也到前殿后殿在每一尊佛像前焚香跪拜。应该说,他们属于泛神论者,不仅对关帝爷敬畏有加,佛教、道教人物乃至山鬼、树神、灶王爷等也都是他们敬畏的对象。

四、结语

从笔者前后三次赴毗卢寺调查所了解到的毗卢寺民间宗教信仰活动情况来分析,毗卢寺掺杂了民间信仰、趋于世俗化的非典型佛教活动以及集关公崇拜、鬼神迷信、道教信仰和佛教色彩于一体的关公祭拜活动,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毗卢寺民间宗教信仰的特征:一是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必要管理;二是呈现世俗化趋势,缺乏高层次提升;三是存在封建迷信因素,缺乏正面积极引导。有关宗教管理部门在管理民间宗教信仰事务时,应该对这些情况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让毗卢寺民间宗教信仰活动结束目前的无管理状态,切实祛除封建迷信因素,不断提升精神文化层次,成为一道具有浓郁乡土特色、满足农民精神需求、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农村文化风景。

B91

A

1009-6981(2012)04-0038-04

2012-08-20

本文系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环首都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民间信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批准号: 08CZJ008]阶段性成果。

孙英臣,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主任,《领导之友》杂志副主编、编审。

[责任编辑 吴 冉]

猜你喜欢
香客石像关公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百忍寺
百忍寺
关公面前耍大刀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复活节岛石像
未解之谜——复活节岛石像
点灯
关公工艺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