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再探究

2012-08-15 00:44丁丽琼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分配居民

丁丽琼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再探究

丁丽琼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都不可能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动力,只能靠消费需求。但是,我国居民消费需求长期难以提振。只有弄清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才能采取有效对策。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分配领域,有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格局才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治本之策。

居民消费需求;消费率;初次分配;再分配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2010 年我国 GDP 达到 5.88 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速度,从 1979 年到 2010 年我国 GDP 增长率平均为 9.9%,这 31 年中,GDP 增长率大于 10% 的有 17 年,增长率为 7%—9% 的有 12年,仅只有 3 年的增长率小于 3%。这种持续、快速增长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在快速经济增长的背后,我国获得了很多称号,如“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大国”、“投资大国”等等。其实从这些称号中可以发现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是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年均增长 7%”的目标。要保持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靠什么动力?拉动经济增长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首先,出口这驾马车不能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大量出口带来的贸易顺差已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国际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管理和保值增值压力以及其它国际摩擦等,“制造业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等称呼的背后是靠拼资源和环境这一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来支撑的,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我们无力控制国际风云变幻,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使我们的增长速度大打折扣,前几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这两年的欧债危机导致我们的出口严重受阻,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负增长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次,投资也不可能成为我国今后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动力。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而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如果消费需求不能持续增长,新增投资将导致产能过剩。事实证明,由于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生产的主要消费品有 80% 以上供过于求,近几年有所改变,但目前仍有 70%以上的消费品生产过剩。所以,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因素。我国是一个拥有 13亿消费者的大市场,我国市场是新兴市场,潜力巨大,而且居民消费需求长期低迷,消费需求有很大的提振空间。内部比较,2010 年,消费对 GDP 的贡献明显低于投资17.2 个百分比(它们分别是 36.8% 和 54%);内外比较,2010 年,我国消费率仅为 47.4%,远低于美国的87.7% ,欧盟的 80.7% ,日本的 78.6% ,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 67% 左右)。相应的,人均消费水平,2009 年中国为 1360 美元,不及世界平均水平5095 美元的 1/3,仅为美国的 4.0% 。

对于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国外文献大多集中在对家庭储蓄行为的解释上。(较早一点的有:Qian,1988;Qin,1991;Kraay,2000;Meng,2003。稍晚一点的有:Modigliani和 Cao,2004;Blanchardt和Giavazzi,2005;Kuijs,2005;Prasad 和 Rajan,2006; Horioka 和 Wan,2007) 。他们认为,不断增长的家庭储蓄率是导致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文献对研究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 Aziz 和 Li(2007) 研究表明,家庭储蓄率上升只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居民有效需求不足(魏杰、谭伟,2003);另一部分人的观点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如社会保障不健全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从而减少了即期消费(孙风、王玉华,2001;罗楚亮,2004;臧旭恒等);刘生龙、周绍杰(2011)通过实证模型及数据研究得出结论: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以及人口变迁和庞大的行政管理费用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也有学者(方福前,2009;刘生龙、周绍杰,2011)认为住房制度改革以及节节攀升的房价挤占了居民其他消费支出。

二、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本人认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分配领域。

1.居民收入低而企业和政府收入高,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多方面的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由于资本短缺而劳动力过剩,所以初次分配中资本报酬高而劳动报酬低的现象较严重,企业可支配收入和政府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劳动报酬低而资本收入高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尽管随着近几年“用工荒”的出现,劳动力报酬有所提高,但资本剥削劳动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再分配中工资比重和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少,而投资占比大。所以,分配结果是居民收入增长慢,既慢于经济增长速度,也慢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长期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大大低于个人所得税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相差一般都在 20 个百分点以上)。近 20 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占 GDP 比重下降了 13.4 个百分点,但财政收入却一路高速增长,尤其进入 21 世纪后,大部分年份增速大于或接近20% ,增幅最高的达到 32.4% ,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少有的。2000 年以来,我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0%以上,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平均为 7.84% 和7.46% ,大多数年份居民收入的增长率都明显滞后于 GDP 增长速度。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由于政府收入增长快引起的中国居民税负的痛苦指数全球排名第三。

市场经济主体分为三大类:居民、企业、政府,三类主体在取得收入后其支配方向不同。居民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尤其是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居民,少部分用于投资;企业部门几乎是纯粹的投资部门;政府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获得财政收入后一部分形成政府投资,另一部分形成政府消费,即公共消费。政府部门的消费比例小于居民而大于企业,投资比例小于企业而大于居民。正是由于我国初次分配不是向居民倾斜,而是向企业和政府倾斜,所以,初次分配的结果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2.税收结构不合理,抑制了边际消费倾向高的穷人的消费能力

税收是重要的收入调节杠杆,但我国的税收政策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我国现行的税收主要来自间接税如流转税,这类税是可以转嫁的,由消费者负担,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你是消费者就得纳税,不利于提高整体居民的消费倾向;相反,我国直接税(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一般不存在税负转移问题)包括所得税、遗产税、财产税、赠与税所占比重不够,所以对富人征税不够。其结果是广大的中低收入者负担偏重,而以资本和财产所得为主的富裕阶层的财富收入,则大都游离于国家财政税收调节的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之外。富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特点导致消费需求不够。2010 年,我国的税种结构中,间接税占财政收入的60%,而美国及很多发达国家则以直接税为主,21 世纪以来,美国的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近 5年以来都接近 60%。

3.政府支出结构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从理论上说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挤出效应”,即增加政府支出将抑制居民消费,当政府支出过多地用于投资和政府消费时,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二是“挤入效应”,即增加政府支出将促进居民消费,如果政府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向低收入者转移,则政府支出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体制原因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较强的挤出效应。一方面,我国政府集中较多的财力后相当一部分用于政府投资(热衷于投资的原因一方面是搞“政绩工程”,当然也不排除政府投资可让一部分人以权谋私,从中获得);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一直居高不下,公开批露的每年 9 千亿的“三公”消费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难以降温的投资热和庞大的政府消费支出自然会挤占对贫困居民和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也就是说,我们的政府是投资冲动型政府,也是非廉洁和廉价政府,这样的政府其支出结构一定会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挤出效应”。

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发达国家收入初次分配差距大,但居民的整体消费高,是因为再分配制度发挥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再分配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介入难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居民整体消费需求无法提振。也就是说,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收入初次分配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而收入再分配政策仍不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三、相应对策

1.树立“民富国强”的治国理念,建立“藏富于民”的财富分配机制

各级领导层要正确处理好“富民”与“强国”的关系。实事证明,实现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甚至有时高于国民经济增长不会影响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国内外有很多这方面成功的先例。就国内来看,浙江省就较好地处理了富民与强省的关系;就国外来看,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制定的“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工资与经济同步“倍增”,较好地处理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目前还存在较明显的体制弊端的条件下,过多的收入和财富集中于国家和政府势必导致资源难以发挥较好的效益。政府控制过多的资源就难以从微观经济活动特别是一般性资本活动中退出,同时为腐败和各个利益集团寻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建立“藏富于民”的财富分配机制,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还可以让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2.优化初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比重

投入到企业中的要素有很多,可概括为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人力比什么都珍贵,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提高人力所得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各管理层要从思想上和措施上确立按劳分配的优先权。要通过立法加强劳动者的分配决定权,要通过对分配决定权的结构性调整改变利益集团控制收入分配的局面,改变“一把手”控制收入分配的局面。

3.优化再分配结构

一是改善税制结构。真正做到富人纳税而非人人纳税或者说穷人纳税。除了降低间接税和扩大直接税比重之外,还应扩大个税的免征额,提高起征点,由按自然人征税改为按家庭人均收入征税(如按抚养人口人均收入征税或者按减掉抚养费之后的家庭人均收入征税),尽量减轻穷人的纳税负担。

二是压缩政府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由于政府投资和消费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所以,从政府投资的角度说,一方面要控制政府投资规模,以让位于民间投资, 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逐步解决近几年来出现的“国进民退”的现象。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保重点,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资金安排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切实防止重复建设,对有财政资金投入的项目,要加强全程监管,坚决避免以扩大内需为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另一方面还要改善投资结构,加大对“三农”和民生工程的投入;再者,要提高投资效率,杜绝政府投资中的非法获得。

三是减少政府行政管理费用,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抑制政府公共消费,规范“三公”消费,提高“三公”的透明度。将较多的财政资金用于解决居民所关心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方面,以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以解决有钱不能花和不敢花的问题。

四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改善民生。在财政预算中要多安排对低收入者和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如提高低保标准、救济、扶贫、助残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一定要真正落到实处,一旦发现有中间流失要严查到底。这既体现了人文关怀,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1]洪银兴.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齐鹰飞,王晓姝.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

[3]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学家,2012,(1).

[4]曾国安.国民收入分配进一步改革的难点、重点[J].消费经济,2012,(1).

[5]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J].求是,2012,(4).

[6]刘生龙,周绍杰.中国为什么难以启动内需[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

责任编辑:詹花秀

F2

A

1009 -3605(2012)05 -0031 -04

2012 -06 -20

丁丽琼,女,湖南华容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经济。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分配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高台居民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