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形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视角

2012-08-15 00:44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执政党科学化政党

谭 鹏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全党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理念、形成科学机制、创新科学方法,更需要理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即通过科学的理论创新丰富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内涵,通过形成了与“执政”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找到党建科学化理论发展的自身规律性和相互联系性,进而促进实践发展。执政形态是对党的执政现状的体制描述和整体表达,执政形态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党的建设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树立执政形态的理论和思维,对于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执政形态:党建科学化的逻辑起点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科学理论武装,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成立之初就坚定不移地把科学管党治党作为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从这个逻辑出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全新的命题,既反映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更体现了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始从系统和科学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1.执政形态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理论支点

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需要理论的补充和支撑,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我们看到执政党问题作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的课题,中外政党在建设执政党过程中都开始在党的建设中注意形成了与“执政”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执政理念”“执政模式”“执政方式”“执政方略”“执政合法性”“执政规律”“执政历史”等。这一方面表明,研究党建科学化问题首先要求我们党站在执政党的基本立场上,把握执政党建设中共性的共同的特点,以执政作为价值追求和实践要求,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执政党建设规律。另一方面,正确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还要求我们党能够坚持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属性,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科学探索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的党的建设科学发展模式。简而言之,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首先要求我们认识和把握执政党建设的普遍的和个别的特点与特性,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根本属性,认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态,以此为起点推动党的自身建设。

何谓执政形态,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具有代表性的是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广义的观点认为:“所谓执政形态就是指一个政党对国家政权掌控的表现状态,它涵盖执政党取得并运作国家公共权力,实现政党政治目标的整个过程,是政党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1]P14这就是说执政形态包含了政党与公共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个过程和全部方面,不仅涵盖执政党获取和实现公共权力的过程,也涵盖了执政党和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从时间坐标上讲,政党执政形态涵盖执政历史的追溯,执政方式的现状和执政前景的瞻望;从空间坐标上讲,包括执政环境,执政党与各政治行为主体的关系,对国家政权的控制方式等。狭义的观点认为,执政形态就是“执政党在长期政治斗争和执政过程中,通过具体实践,高度集中地反映并发展执政党所代表的阶级本性和特性而形成执政党的党性”[2]P43这就把执政形态等同于政党的阶级性,认为执政形态表现为执政党对国家政权掌控的控制,但实质还是对执政党为实现其政党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所有执政活动的直接反映和总体概括。执政党总是代表着执政党所属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其代表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执政形态广义的内涵指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普遍和整体的规律性特点,世界任何政党只要取得执政,就必须掌握和运用公共权力,而执政党和公共权力之间的表现形态就是执政形态的实质特点。而执政形态狭义的内涵则指明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还在于体现执政党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意志,维护和实现其政治目标,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属性和党领导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立足于中国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具体任务,不断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执政形态。

2.执政形态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实践起点

所谓形态就是指某一事物内在实质的外在表现,从执政形态的表现来看,执政形态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理论体系;从执政形态的形成来看,执政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执政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执政价值的准确判断。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政党的价值通过政党的党章和纲领表现出来,外化于政党的政策和党员的行为中。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是根据它来判决这个党”[3]P39,40。一个政党组织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政党的纲领是否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从根本上体现为政党价值判断的科学性,只有那些代表和维护社会多数群体利益,推动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政党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挑战,各国政党执政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政党的执政价值观,通过形成“第三条道路”等新的执政价值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是执政经验的继承发展。政党的目的在于执政,由于地域、国情、价值观的不同,各种类型的政党在执政的过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执政风格;同时,执政党执政都必须回答公共权力运作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这又使得执政党执政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使得执政党的执政经验具有可认识和可操作的特点。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历程证明:执政党执政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执政经验,反思失误和教训的过程。政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继承吸收自身执政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也要正视和借鉴其他政党执政的经验和教训,藉此制定本党的政策和措施。这是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政党执政形态形成的重要特点。

三是执政机制的形成演变。所谓执政机制,就是“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限划分的制度化的设计与规定。”[4]P17执政机制与执政形态调整的主要内容都是执政党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但执政机制更强调内在的职能作用和动态联系,而执政形态则着眼于关系的外在表现和静态特点。执政机制针对执政党的理论研究而言,可以作为法律层面的用语凸显执政的法理性权威,尤其随着西方20世纪60年代起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兴起和发展,对制度范式集合体的执政机制研究在各国执政党建设中愈加受到重视,通过执政机制理论的丰富发展,各国执政党竞相推进本国执政体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程序化和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成为衡量政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是执政方法的科学发展。执政方法是指政党执政过程中为达到执政目标、实现执政价值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的总称。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开始影响政党的执政过程。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政党传输执政理念、更新执政机制营造了新的社会环境。面对这种新的趋势,各国政党大都注重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以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和科技化融入信息社会的发展浪潮。一些国家的执政党通过建设“网络党”和“网络支部”,扩大执政党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在政策制定实施、信息传播互动、党群联系沟通等工作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了执政的透明高效,维护了政党的良好形象。

执政形态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的各个方面归根到底体现了执政党顺应形势发展、科学研究现实条件,不断认识和掌握执政规律的过程。政党不是自古有之,政党执政也绝非与生俱来,政党一旦走上执政地位,占有和运用公共权力,就必须遵守那些执政党在行使公共权力中必须遵循的,反映政党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这不仅决定着执政党能不能拥有执政地位,更决定着执政党执政的形象、政策、作风、方式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和效果。简而言之,对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执政党能不能执政、能不能执好政的前提条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是长期任务,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是永恒课题。”准确把握执政规律是构建科学执政形态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内容。

二、把握执政形态的基本特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执政形态作为“执政理念”“执政模式”“执政方式”“执政方略”“执政合法性”“执政规律”“执政历史”等基本概念的集合体,既要充分体现执政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规律,也要体现不同形态的个性和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执政形态一方面表明了不同政党执政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执政形态的内涵本身就表明了政党政治中不同执政形态的存在,这也反映了不同执政形态必须要体现执政党历史中形成的个性风格和执政必须遵循的国情和民族特点。整体看来,科学的执政形态就是那些能够运用科学的执政理论、形成科学的执政机制、采用科学的执政方式、取得良好的执政效果的执政形态。这些执政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政党执政格局形成了根本影响,对于政党执政现实具有借鉴作用。执政形态的完善,归根到底离不开理论、制度和方式三个根本环节,理论的开放性、制度的整合性和方法的时代性是一个科学执政形态的主要特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既要注重执政形态的科学定位作用,更要把握执政形态的科学特点,推进执政党建设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立足理论的开放性特点,以发展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执政形态形成的基本前提就是鲜明的政党建设理论的指导,政党发展的历程证明:一个党如果有了鲜明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纲领,就有了灵魂和指南,就能历经磨难而不衰,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理论的指导,党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注定迟早要在政治上破产。现代执政形态中的理论建设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左翼和右翼政党的执政理论经常是相互契合或者彼此雷同的,这显示了在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中,由于政党执政的功能和作用的相近相似,群众利益诉求的大体一致,不同政党的执政理论开始相互融合,互为借鉴,形成中性的或具有趋同性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必须关注和重视理论建设的开放性特征,充分认识理论旗帜问题对于党的建设问题的至关重要性,对于不同理论思潮的合理性既要进行科学认识和比对借鉴,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也要对于各种理论中的缺陷和糟粕敢于抵制和反对,防止由于思想的混乱和矛盾影响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和前途命运。坚持理论的开放性重点在于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进理论自身的发展创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断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同所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同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利益要求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实现理论创新。以发展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尤其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党的执政的整体战略思想,需要我们党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相互结合,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党的工作实践。一方面,要在党的系统各个层面建设学习型政党,把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在全党中形成制度、形成风气,以有效地学习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另一方面,要在整个社会层面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解决好党内存在的理想信念坚定性问题,解决好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生活情趣低级的问题,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2.紧扣制度的整合性特点,以严密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执政机制是执政形态的制度或体制基础,执政党制度建设的集合构成整体的执政机制,从这方面来说,制度建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是执政机制科学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成熟的执政形态的基本标志。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的建设和党执政的制度系统,由此可见,制度的整合性或系统性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更是党的执政形态的重要体现。从执政形态的角度抓好制度建设,一要按照整体性原则,科学设计制度体系。通过严格遵循执政党执政的规律扎实规划、统筹开展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制度运行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做到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应该怎么处理,从而有效减少、直至杜绝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二要按照联系性原则,科学安排制度结构,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党内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又注意党规与国法之间的配套衔接,使各项制度彼此衔接、环环相扣,真正发挥制度建设的整体合力。在制度建设全过程尽可能地避免制度之间相互脱节、相互抵消,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通过努力推进制度建设创新,构建相互包容、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制度运行系统。三要按照目的性的原则,优化配置制度要素。制度要素就是制度建设中的各项具体制度,优化配置制度要素,一方面,要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制度建设的整体要求,对现行的制度进行梳理,对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贯彻执行;对不完善或有缺陷的制度,及时予以补充完善;对需要细化的制度,尽快制定实施细则;对已经过时的制度,适时予以废止;对制度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新的制度加以防范;对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要进一步加工提炼使之形成制度。另一方面,对已经经过实践检验而建立的运行良好的制度,要加大贯彻执行、全面推广的力度,要加大制度贯彻执行的强度和力度,对于触犯制度的人和事,必须给以严肃的纪律处理,确保制度实施的刚性。四要按照动态性的原则,科学地设计制度目标。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不是封闭的、僵化的、静止的,它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执政环境变化是永恒的,执政形态是发展的,制度建设也是不断变化的。在制度整体运行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项制度该摒弃的摒弃,该修改的修改,该完善的完善,在动态中协调制度整体系统运行中各方面的关系,使制度建设紧跟时代的步伐,确实保障党的建设科学发展,保障执政形态的科学运行。

3.把握方法的时代性特点,以科学的方法促进党的建设

只有既充分继承执政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能以开放的胸襟借鉴其他国外政党有益做法的政党才是成熟和完善的政党形态,所以,科学治党管党方法的运用,是我们党的执政形态成熟的重要标志。科学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党的建设水平至关重要,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5]P139在新的时期,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需要,加强方法的改革创新,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在当前的执政环境下,方法建设越来越多地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一方面,方法的时代性体现在传统经验中形成的各种方法的发展创新上。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独创性地开辟了思想建党的自身建设方法,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即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构成党的执政形态的主要脉络,也是需要我们党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对传统方法的发展创新,需要我们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新的形势,找到时代发展和传统经验之间的契合点,以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为动力,以破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以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的实践创新为基础,大力推进科学方法的发展创新,努力把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方法的时代性体现在新方法的丰富和完善上。新的形势给党的建设提出了众多新的课题,也给党的执政形态运行提出诸多新的挑战。比如互联网条件下怎样开展党的建设、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前提下怎样配置党的组织资源、社会流动加速情况下怎样统一党员思想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党的建设就会出现危机,党的执政形态就易遭受挫折。科学地解决这些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需要借鉴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比如可以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方式的现代感,提高党的建设的成效性;可以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克服传统方法中重定性、轻定量的片面性,使党的建设事业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此外,方法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对国外政党有益做法的吸收借鉴上。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政党政治执政方式的大变革,面对政党民主政治发展大潮,我们党作为一种科学的执政形态,要赢得比其他国家政党执政形态相对的比较优势,更应当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学习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政党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的成型经验,切实提高党员民主意识,提高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政党信息化建党执政的成功经验,降低执政成本,加强交流沟通,扩大组织覆盖,强化政党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政党在民主环境下加强与民众联系的有益做法,争取民众支持、强化执政意识、化解执政风险、巩固执政地位。

[1]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权伟太.执政党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冯秋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探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执政党科学化政党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