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及其实现路径

2012-08-15 00:44李建红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李建红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

从理论层面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植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体系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色。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的在于寻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点,而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取代中国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要用中国化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层含义,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其本身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否则便会失去生机与活力。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历史实践证实了的科学真理。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在实践层面上,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并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论断、立场等加以充分、合理的运用,有效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实践问题,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关键的论断,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同时,“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从思想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也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克服一切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简单重复的教条,也不是革命行动指南,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理论体系。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地注意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全面结合。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符合实际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时代特征的结合。历朝历代,都有基本的时代特征,以及代表各个时代发展趋势、对时代特征加以高度概括的时代主题。与此同时,任何重要的理论体系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但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与时代特征高度融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时代的产物,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论断和立场,揭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规律、解决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种重要经验教训,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并对这些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加以高度概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世界经济建设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又要放眼世界,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结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得失,对将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判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创新、共同发展,达到文化再造与相互提升的目的,使之形成合力,服务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社会,要为国人所接受,就必须实现这一理论的中国化,也就是要寻找到一种能够为中国人民所普遍理论、按宏观世界的民族形式。但必须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以此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我们绝不能全盘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文化嫁接在一起。首先,要充分认识双方的文化差异,找到双方文化的融合点,求同存异,逐步渗透。其次,要注意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达到融合同化。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第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就必须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和进程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程度和进程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程度又可以用以下标准来衡量:人民群众熟悉、支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程度;人民群众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人民群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加强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首要的是必须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为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我们必须坚决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论断:首先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和社会立场的集中体系;其次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凝结,也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经数十年的革命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的一对矛盾。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必须有效地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关键。在现实生活中,非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反马克思主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假马克思主义。而假马克思主义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不会轻易被人们所发觉,往往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坚决打击和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更要小心提防和警惕假马克思主义的乘虚而入。

其次,要不断进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深入研究国外其他执政党的治国经验和管理实践,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积极探索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规律,并不断总结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之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重新认识、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推动和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化体系;二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蕴涵的深刻时代内容。具体来讲,主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的全面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从中提取出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特征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在推进中国社会实践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目的。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需要强大的政治保证,而且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能够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同,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因为,离开人民群众,任何精英文化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而且更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文化或主导思想。也就是说,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或者中国化。

在全社会范围普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主张为民众所认知、熟悉和掌握。其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在现实生活领域形成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与主张的认同感,进而积极支持并自愿遵照执行。在全社会范围普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学习和宣传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人文素养;二是虚心向群众学习,这要求我们深入群众队伍中,广泛开展群众调查,深入人民群众之中,贴近人民群体的生产、生活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践要求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需求;三是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冯宏良.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探索,2011,(8):79 -81.

[2]郭杰忠.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N].江西日报,2009-09-07.

[3]汪正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9,(6):35 -37.

[4]包容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J].求索,2009,(9):119 -120.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