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建设要科学把握四对关键词

2012-08-15 00:44宋冬春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宋冬春

(中共常德市委,湖南 常德 415000)

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站到了一个新起点。加强文化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把握规律、突出重点,多轮驱动、全面发力。通过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在加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科学把握四对关键词。

一、一元与多元

这主要是一个发展取向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前途,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立足一元、促进多元的原则。所谓“一元”,是指主体精神一元,这是由党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只有立足“一元”,才能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所谓“多元”,是指思想文化多元,这是由当前的社会背景决定的。只有促进多元,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体现政治性。文化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反映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进文化建设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2.保持先进性。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应有之义。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推进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3.注重普适性。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任务。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自觉地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让人民更好地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共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提倡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多基因的世界才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只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才能使中华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加强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在吸收借鉴中推动文化发展。

二、事业与产业

这主要是一个发展支点问题。文化同时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表现为事业、产业两大基本形态。现代社会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其特有的方式构成了文化的驱动链和文化的有机体。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事业与产业两驾马车两轮驱动,两翼齐飞。

1.明晰文化归属。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科学区分开来,分别定位为“公益性”和“经营性”,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思想。现在,在一些领域,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区分很明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各自归属比较清楚,像学术科研、文物保护、公共文化场馆等。但在有些领域,比如文艺、新闻出版等,公益性和盈利性同时存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以及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界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围,动态地看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2.发挥文化效益。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遵循不同的发展导向,坚持分类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文化事业方面,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公共文化的基本权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产业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解放出来,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3.拓展文化功能。文化只有与经济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新业态,拓展文化功能,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实践中,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积极培育动漫、网络广播、网上电视、手机报纸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印刷复制、广告创意、网络信息等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发展、门类众多、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4.丰富文化载体。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后劲的依托。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提升文化产业,都必须突出项目抓手、强化项目支撑。要立足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精品创作、文化旅游发展以及文化产业提升等方面的项目建设。

三、主导与引导

这主要是一个发展路径的问题。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主要应由政府来提供,靠政府来主导。但文化同时又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政府也不能统揽包办,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引导职能。从政府层面来讲,在加强文化建设中,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从宏观上把握。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加强对文化发展规律和重大问题的研究,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制定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对推进文化建设与发展进行指导和规范。

2.从政策上支持。政策具有调节生产关系、运用经济规律、维护整体利益、促进文化发展等多重作用。加快文化建设,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保障和支持文化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

3.从导向上引领。作为党委政府,要确保文化安全,必须掌握主流文化的主导权,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主阵地、拓宽主渠道、唱响主旋律,切实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用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占领市场,让低俗文化失去生存土壤。着眼市民素质的提高,围绕“以德治市、共创美好家园”这个主题,对党员干部进行“官德”教育,对市民进行“公德”和“品德”教育,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文明风尚。

4.从市场上监管。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市场的监管。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要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市场、检查市场、净化市场,形成分工负责与齐抓共管、条块结合与以块为主、日常巡查与技术监管、政府协调与市场调节、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成效管理机制,严厉查处各种不法行为,坚决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内力与外力

这主要是一个发展动力问题。加强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既要有内生的动力,也要靠外界的推力。离开了内力的驱动,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但离开了外力的助推,文化建设也会举步难艰。加强文化建设,需要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1.保障是最基本的动力。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文化建设摆上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文化建设,像着力解决人们物质上的贫困那样着力解决人们精神上的“贫困”,建立健全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为文化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2.改革是最强劲的动力。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创新是最核心的动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推动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涌动,不断增强文化生产的创新能力。

4.基层是最活跃的动力。文化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关注基层,夯实基础,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文化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