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宏伟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湖南衡阳421005)
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理论界定的“矛盾凸显期”.而从现实看,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也处于数量不断增加,影响不断加剧的历史阶段.这样的理论和现实判断是我们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而高校,作为社会系统中聚集着最年轻、思维最活跃的知识密集型群体的最重要社会组织之一,其突发事件有其自身的发生原因和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是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它与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有着紧密的关联.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既是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高校内集中的反映,也是特定社会时代背景下高校发展规律对这些不稳定因素的自我转化的结果.总之,从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的特定来把握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是前提性和基础性的.
第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是导致高校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当前,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势头正劲,中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碰撞与斗争并未减弱,且在全球互联网时代这种碰撞与斗争呈现出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广且更为隐性及深入的特点.而高校师生作为互联网信息的最活跃的受众之一,面临的潜在文化及意识形态碰撞与斗争也更为直接.由此,在高校呈现出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相互交织和激荡的局面.对于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的高校主体,大学生在这种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与互动中往往不能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与把握,出现对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盲目认同与追从,缺乏辩证的去伪存真,精华糟粕一起吸收,使自身出现一定程度的信仰迷失,进而影响思维与行动方式.目前,我国国内局势较为稳定,但“钓鱼岛事件”与“南海争端”风波再起;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较为复杂,中东地区冲突频繁.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在民族大义面前往往能表现出较高的爱国热情;但由于年龄与社会阅历相对较低浅,他们一般也容易冲动,缺乏全局观念.因此,他们的热情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反华势力或国内社会的一些极端分子往往借助网络、邮件、讲座或串联等方式向大学生宣传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其中一些以点概全的思想,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学生受众的共鸣,进而,他们借机诱导、煽动学生闹事,制造社会事端,例如静坐罢课、串联游行等,成为高校内的不稳定因素[1].
第二,转型期多元社会问题的折射是引发高校突发性事件不断加剧的外在因素.如前文所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矛盾凸显期”,与此同时,改革转型正不断深入,进入关键时期.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深入,利益格局调整深刻,思想观念转变深化,社会结构变迁加剧,“多元”社会正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加速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化的情况下,一部分高校师生在思想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失和困惑,导致理想信念逐渐淡薄、职业道德整体缺失以及社会公德不断下降的现象凸现.而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常态化,则使得校园中的潜在矛盾不断加剧与凸显.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不时涌现,其中一部分由于社会舆论的炒作,逐渐演变为“社会热点”问题[2].这些热点问题不但涉及面广,而且解决起来较为复杂.如现在正在进行的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制度改革等,新改革势必打破常规,如果改革措施不力,将产生新的矛盾,最后引发突发事件.高校作为社会思潮的发源地和传播集散地之一,很容易受“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稍微处理不慎,可能造成较大不稳定因素.
第三,高校自身办学规模普遍性的盲目扩长是引发高校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的内在因素.由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从1999年到2008年,短短9年时间,大学招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递增50万人左右[3].随着高校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升级转型的加速,在各种利益激励的驱动下,当前的国内高校盲目扩张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与此形成反差的现实情况是高校教育资源的缓慢增长,以及基础设施和办学软硬件条件的全面紧张.高校教育基础硬件与软硬件资源的短板与非理性扩张的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不断将高校引入由于财政危机、品牌危机带来的各种突发性事件中.
第四,高校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以及危机意识淡薄是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潜在因素.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自身也在不断进行探索改革教育管理机制的工作;同时,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给高校的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不断日益复杂化的内部外部关系.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管理理念的调整和管理制度的发展革新普遍没有随之充分的展开,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分析、管理应对方面的准备尤其欠缺,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中出现的管理疏漏、管理真空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第五,高校数量的增长与适龄学生的下降这一矛盾将是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可预见因素.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放松了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审批条件,或者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对本地区高校办学数量规划的系统考虑,近几年,一大批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独立出现.在生源高峰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适龄学生不断下降,尽管高考录取线一降再降,但由于招生计划数往往高于实际录取数,高校间的生源大战在所难免,甚至于一些违规招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由于生源急剧萎缩而担心生存问题的高校教职工以及因学籍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毕业生等等,都有可能引发高校突发事件.
首先,从高校自身层面来看,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管理方式落后与时代发展,管理机制的发展完善不适应现实需要.长期处于计划体制办学模式之下的我国高校,原来的社会责任较为单一,面对公众也有限,而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以及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与计划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新的需要,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的滞后,导致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与机制并不成熟.从当前来看,我国包括高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在管理中相对缺乏危机意识,对突发事件管理应对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与关注,突发事件发生后也只是被动应付,事后的总结反思大部分停留在报告中,比较欠缺系统改正改进;
第三,管理经费投入不足,高校硬件设施不够或存在的安全隐患,容易导致学生争抢设施而斗殴产生伤亡类突发事件;
第四,内部管理不力,校园周边治安混乱等,是安全类突发事件容易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五,教育管理者责任意识淡漠,相关管理人员工作失职、不作为或乱作为等,容易由于招生无序、饮食卫生无保障造成集体上访、集体食物中毒等重大事件;
质谱条件:EI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00℃,四级杆温度150℃,质量数扫描范围35~350 amu。
第六,校务公开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传言,甚至是谣言在网络散播等突发事件;
第七,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师生思想混乱,容易导致师德败坏典型曝光等突发事件;
第八,专项教育知识宣传晋及不够,师生相关能力缺失,容易导致一般事情失控,上升为突发事件.
其次,从学生自身层面来看,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处在校园生活中的学生同样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与刺激.其中,网络在其中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网络在给高校学生带来海量信息与便利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不良的影响,譬如网络暴力游戏、黄色图片等等;部分学生由于自我要求不严、道德水平不高、学习兴趣不浓、行为习惯不好,因此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时有发生.当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与学生个人行为发生重大矛盾的时候,极易引发突发事件;
第二,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没能适应复杂的社会发展变化.我国教育体系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学校和家长重智商、轻情商,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和人格健康的培养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在应对复杂的社会变化时显得十分脆弱敏感.同时,在深入发展的市场化经济机制下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容易造成大学生心态浮躁,高校学生罹患心理疾病的普遍化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而与之对应的高校心理咨询与疏导机制建设普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由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部分学生贫困自悲、容易产生畸形心理;部分学生骄傲自大、容易产生自满心理;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自暴自弃心理等等,这些因素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一旦他们的自身弱点与外界的导火索相碰撞,极易引起突发事件[4].
第三,高校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的普遍增强与整体法律素养普遍不足之间的巨大张力,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又一隐因.我国的法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作为年轻知识群体的大学生,其保护自身法定权益的观念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高校学生的整体法律素养却仍然不足,往往导致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手段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这种维护自我权益的法律意识与合法理性维护自我权益所需的法律素养间的巨大张力,很容易在学生情绪化的心态下引出不合理的释放.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在困难或挫折面前容易一蹶不振,防范意识较差、在外部诱惑下容易上当受骗,法律意识淡薄、在哥们义气之下容易冲动犯错等等[5],于是采取过激行为和手段从而引发突发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第一,事件的突发性.这是所有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突发事件的发生虽然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发生时突如其来,并且大多时候会迅速演变,而解决问题的机会则稍纵即逝,突然性很大,让人应接不暇.
第二,发生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发生原因、发生机率、演变方向、处置难度、产生后果等方面的不确定,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
第三,主体的活跃性.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一般为在校师生,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并对政治较为敏感,或者时常表现出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冲动.
第四,范围的广泛性.高校作为相似人群聚居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无关主体往往也会对事件反应迅速,积极参与,使得突发事件更具影响力.
第五,关注的深远性.高校每一个学生的身后是一个家庭,学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受关注的程度也往往较其他突发事件更为深远.
第六,传播的扩散性.正是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受关注的程度更高,政府、公众和媒体的视线也经常停留在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无线网络、手机飞信等等现代媒介正在替代传统的纸质媒介加速扩散突发事件的传播.
第七,危害的严重性.集体生活是高校的基本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地会波及整个校园.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之外,还有带来一些无法估量的间接损失,譬如师生心理恐慌、高校声誉下降等等.
[1] 刘波涛.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5):64.
[2] 于海达.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81.
[3]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盘点之高考[EB/OL]搜狐教育 http://learning.sohu.com/s2008/30gk/.
[4] 刘 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报告[EB/OL].http://www.ljxfw.gov.cn/?action-viewnewsitemid-18798.
[5] 王海芝,王秀华.浅谈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及有效防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