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军, 汪德莲
(1.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建筑系,湖南衡阳421001;2.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湖南衡阳421005)
“互动式”化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使高职化学课堂从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做人的方向转化,把过程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互动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现实高职院校的“互动式”教学却存在积极参与的少数和不愿参与的大多数.一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常常表现出不愿意通过课堂互动去获取自已应该获得的知识,其学习纯粹靠教师的强迫命令进行.另有一些学生,心理有学好的愿望,但因基础差,在互动案例或互动提材面前常因害怕讲错成为笑柄,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导致课堂互动出现是积极发言的少数和沉默寡言的大多数[1].
从当前高职院校互动式化学教学的表象看,多数教师乐于开展互动式教学,但总体讲都比较传统简单,与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层次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特点不太相适应,难以达到充分实现教学价值的目的[2].
1)讨论流于形式.当前高职院校的“互动式”化学教学多数为一种单向型或双向型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等多向型互动较少或严重缺乏.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讲授,常把计划好的互动时间挤掉,或给学生短短的三五分钟讨论交流.导致一些本来靠小组讨论才能完成的内容,常因时间关系匆匆结束,使许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2)互动式教学牵强附会.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本来简单、只需全班讲授、无需探讨就能完成的认知内容,却非要扯上合作互动的话题,使“互动式”教学变得牵强附会,不仅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发展,而且易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在课堂互动中,一些教师常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地答问,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师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据课题组调查,五年高职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次数占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的81.7%,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它类型行为的比重仅分别占3.6%、6.9%和8.8%.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学生缺乏对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现象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的课堂互动大多是一种没有思维碰撞,没有矛盾激化,也没有情绪激动的浅层次的互动.这种互动始终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难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真正的互动相差甚远[4].
3)课堂互动缺乏情感交流.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通常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与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然而现实高职院校的“互动式”化学教学以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把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严重缺乏心灵美化、情感升华和学生人格提升的过程.课后教师又不舍得花时间与学生交换意见,倾听和体验彼此的心声.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甚至出现师生对立,教学效果低微.
4)忽视主体作用.一些教师由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常把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所提问题对学生的回答,都必须符合备课时准备好的答案要求,如果学生即兴提出超出教师备课范围的问题或答案,通常不置可否,使“互动式”化学教学变成一种“控制——服从”的单向互动.教师课堂关注的并非学生的发展,而是自身教案的设计与执行.这种“教教案”,“教教材”的互动式教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3].
5)设计问题缺乏层次性.学生的学习在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一些教师由于对高职学生知识基础差,能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学情缺乏了解,在互动问题的设置上缺乏层次性,导致多数学生在“跳一跳”的情况下也摘不到桃子而丧失学习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当前高职院校的“互动式”化学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存在如下问题:
1)课堂互动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常凭借自已的感觉给学生以评价,对优生常较宽容,对差生常较苛刻,不能用发展的观点正确评价学生.“互动式”化学教学是应该多鼓励那些思维积极,见解比较独特的学生发言,还是应该多照顾那些思而不得,有待点拨的学生?在这两难选择面前,没有一种科学标准来衡量,缺乏一个既能使差生吃得消,又能让好生吃得饱的合适的“度”[1].
2)教学考核缺乏开放的试题标准.当前高职院校“互动式”化学教学缺乏开放的试题标准,考试常由教师命题,缺乏学生参与.导致学生备考积极性不高,考试效果不佳.
3)学业评价方式缺乏激励、发展功能.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一种“三、三、四”的学业评价方式,即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教师根据分数把学生分成四个等级(优、良、及格、不及格),这种评定方式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缺乏用差异、发展的眼光合理评价学生,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参与“互动式”化学教学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抵触心理.
高职院校“互动式”化学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有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和制约,一些学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长期的学习挫折和失败,导致学习自信心不足或全无,形成了一种厌学、怕学心理.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他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虽然认识到互动式教学的优越,但观念难改.管理层面缺乏政策、制度、激励机制的作用.客观原因有高职生源地域不同,各地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质量的优劣不同.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缺乏足够的教研时间等.要走出“互动式”化学教学的误区,就必须正确认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对策.
要完善和推动高职院校的“互动式”化学教学,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推动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互动式”化学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转变.如对由于政策、制度、激励机制等原因引起的师生互动不足,学校职能部门可将互动式教学列为教师业务培训、工作考核、教学评价、教学奖励及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等内容上升到政策和制度层面加以引导鞭策,促进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自觉互动习惯和乐于互动风气.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抓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组织教师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学校要建立“互动式”教学的录象库,通过精品课程录象、教学公开课录象、名师教学录象,让教师进行观摩、讨论和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合理运用“互动式”化学教学的技能技巧.同时,学校还要经常引导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层次的反思,进行反思性教学.并通过说课、备课活动让教师总结自已教学的精彩之处,反思自已在堂课中的不足,鼓励教师多从自身找原因,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技能的成长,使实施“互动式”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高职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不高,多半是学习困难或师生关系紧张造成的.作为教师,要创新教学措施和方法,让学生学得进、愿意学.
1)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关怀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自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5].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赏识教育给学生以鼓励,为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在平时交往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倾听他们的心声.用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促使学生逐渐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使之全身投入学习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指导课前预习,扫除互动障碍
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化学课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高职学生不会预习或没有预习习惯,认为预习就是把书看一遍,不能找出重点,也不知道自已有无问题.导致上课打无准备之仗.这不利于“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将来走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引、扶”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预习方法,促进教学互动.
“引”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给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学会先粗读,掌握概貌,有点印象,然后再细读,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抓住阐述基本概念的关键性词语认真剖析,弄清其化学涵义.通过引导读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阅读和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启发,学会剖析概念的方法.
“扶”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由浅入深的预习提纲让学生自学.预习提纲的设计原则要上突出一个“趣”字,形式上要突出一个“新”字,内容上要突出一个“巧”字,结果上要突出一个“乐”字.将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储存在不同形式的问答中,如判断式、填充式、问答式、分析推理式、归纳总结式等.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学教材,找重点、画记号,对弄不懂的问题写在提纲质疑栏中,于课前交给教师.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才能精力集中,目标明确,专心听讲,解决疑难.
3)让教学内容生活化[2]
把课程教学与生活、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无处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盐类水解的教学,可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泡沫灭火器中盛有Al2(SO4)3和NaHCO3溶液,为什么把它们混合后就能灭火”?使学生感到,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的[2].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因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Al2(SO4)3是强酸弱碱盐,NaHCO3是强碱弱酸盐,前者水解显酸性,后者水解显碱性.
当两种溶液混合时,它们的平衡体系有否变化?若有变化,如何变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1)式中的H2SO4会与(2)式中的Na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H2O,强烈地促进 Al2(SO4)3和NaHCO3不断水解,生成大量的H2CO3,进而分解为CO2,致使钢筒内压力速增,使得CO2连同筒内液体以泡沫形式一起喷出,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了空气,降低了温度,导致灭火.
4)使教学过程有趣化[2]
实验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若能巧妙按排操作简单、色彩强烈、变化明快的小实验,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金属“钠”时,可先演示“水点火”的实验:在坩埚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迅速倒入2~3 mL乙醚,再滴入3~4滴水,坩埚内便出现火焰.学生见此现象,个个感到惊奇,表现出一种想探究其原因的迫切感.教师指出:水不燃烧,只能灭火.可在这个实验中,却是水到火生,你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这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自主探索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教师授课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做到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方式由具体到抽象;所设问题要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宜.
如络合物的教学,教师可示出无水CuSO4固体,让学生观察颜色,并取少许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让学生观察溶液颜色.将所得溶液分装于两个试管:向试管1滴加NaOH有沉淀产生;向试管2滴加氨水先产生沉淀后又溶解,再加NaOH无沉淀产生.然后提出探究问题:①无水CuSO4为白色,溶于水为什么呈蓝色,发生了什么反应?生成了什么新物质?②Cu-SO4溶液与NaOH作用发生了什么反应?写出离子方程式?这和CuSO4溶液滴入浓氨水生成沉淀的反应相同吗?③CuSO4溶液滴入浓氨水后生成沉淀,继续滴入浓氨水为什么沉淀溶解了?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解过程和产物.④在③的溶液中再加NaOH是否还能生沉淀?⑤从问题①白色——蓝色的比较中,在问题②与问题④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试用恰当的名词、术语概括或解释这些事实.
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也不行.使学生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养成独立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
高职生大都因学习基础差、或表现差,过去饱受了责备和批评,作为高职教师要能充分理解,更多地给他们以关爱.平时应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习活动中应多采用尝识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成功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赏识的、爱的教育.
1)注重过程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功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赏识教育.在互动式化学教学中,过程性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励每个小组成员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在问题探究中,充分激励给学生以交流的勇气和信心,及时给予一定的评价,评出最好的个人或小组,肯定其他组的出色表现,给学生以成功体验.不仅增强了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精神,也增强了个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意识.评价方式可多样化,既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教师导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种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
2)关注“弱势个体”,实施“三优先两同步”教学[6]
新课程标准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体现尊重与爱护,要关注个体的进步与需要,要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弱势个体”,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采取“三优先两同步”的教学策略,使他们跟上教学进程.
①优先表现:实施问题回答、上台板演学困生优先的原则,尽量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并充分利用他们成功感和兴奋感,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②优先答疑:对学困生的提问,教师应优先解答,并实施鼓励性评价,培养他们的勤学好问学风.
③优先表扬: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让学困生优先回答.一旦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回答不正确,只要能积极参与,就应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④同步辅导:把课程教学和对学困生的帮助结合起来,一是采取积极的帮学策略,让学困生过好课前预习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二是课后采取“一帮一”的教学措施,使学困生跟上教学进程.
⑤同步评价: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应做到一视同仁,采取多鼓励、少指责,不同学生用不同评价方式的策略,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进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他们营造宽容的学习心理环境.
[1] 周玄毅.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7):55.
[2] 熊匡汉.论师生互动与教学价值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09,(4):23.
[3] 王跃恒,李应求.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8):59-60.
[4] 任红杰.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3-46.
[5] 王牧华,靳玉乐.论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课堂环境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院法,2011,(5):25-26.
[6] 孙宏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困生主动参与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