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脱贫”机制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

2012-08-18 02:01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

魏 薇

(湖南工学院学生工作处,湖南 衡阳421008)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在不断扩大,由于物质的贫困引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已成为制约他们成才的瓶颈,出现了一定数量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贫生”,表现为自卑、多疑、敏感、焦虑、狐僻等不良心理,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心理失衡而对周围的人和事心生恨意,个别的甚至还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何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关注他们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积极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及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1].在高校的帮困育人工作中,“资助”和“育人”是两大目的,“帮困”是基础,“育人”是根本.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冯刚就曾经明确表示,“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不等于‘补助’,‘资助’工作也不是‘慈善行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帮困工作的关健是在资助同时加强育人功能”.将帮困纳入育人的体系中并在育人的视野下,在育人的过程中,客观上做到帮困,“育人”含纳“帮困”真正实现思路的转变[2].因此,在帮困育人工作中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即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让需要帮助的人在心理上脱贫,从而实现高校的培养和向社会输送合格、优秀人才的主要职能.让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心理上脱贫,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及评定标准

高校贫困生是指高等学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使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缺乏固定经济保障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在这个特殊群体中由于家庭无足够经济收入来源,基本上依靠借贷上学,因而是属于无力缴纳学杂费,与学籍所在地生活水平相比较属于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故此称之为“贫困生”.[3]

在高等学校中对于贫困生评定标准是多因素的,目前高校主要采用从经济上来对贫困生进行界定.各高校在实践中都是采用定量标准方法来评定各自学校贫困生,定量标准法有两种:(1)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界定法;(2)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学生消费水平界定法是通过全校学生人均消费水平来调查确定,低于人均消费水平的为贫困生.而与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比,在校学生则可以采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对在校生的学习和生活消费支出进行调查,低于生活保障线的为贫困生.[4]

2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

2.1 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研究起源于美国,并且在发达国家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从专家学者到普通大众谈论最多和使用频率很高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从事心理健康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还没有一个明确公认和统一的概念及定义,其研究的代表学者和主要观点分为(1)从正常状态角度定义,代表人物有心理学家英格里斯的和中国心理学家傅连璋;(2)从核心是自我的满足感、愉快感和高效能感的角度定义,代表人物有社会学者玻肯和精神学家孟尼格尔;(3)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界定,即从心理内容研究角度进行了定义.[5]

2.2 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贫困大学生面对来自经济上的压力,其个人心理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主要表征是对自我生活现状存在着偏差与不满意,生活中的幸福感体会不到,由于长期受到焦虑情绪的感染就会逐渐形成抑郁性格,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的疏导,抑郁情绪长久累积将会发展为抑郁症[6].对于抑郁情绪,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者从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对于此类情绪进行深入地研究,心理学研究认为抑郁是一种复合性负情绪,它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增长的基础上而产生心理作用,它的产生是源于欲望无法表达或者自我感觉受到了威胁.社会学研究认为由于人类对于自我的深刻误解,进而产生了在当代人类社会中抑郁和痛苦的根源.因此,由焦虑引发的抑郁情绪,是当前贫困大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原因,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很容易产生过于敏感、自卑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心理趋向于内向的性格特征.当一个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心理情感就会发出对自我的否定,甚至从心理上鄙视和不满自己.自卑心理也是对自我个体得失与荣辱的一种强烈心理体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自卑的心理总是感觉他人是否在意自己,看不看得起自己,其实这种心理作用可以理解为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自卑心理,其主要心理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对自我能力素质等因素评价过低,承受外界因素的心理脆弱.

在激烈而又繁重的学习和陌生的社会环境竞争中,各种不同取向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少数贫困大学生变得敏感多疑,只关注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的价值,在面对大众群体时明显有以自我个体为中心的倾向,无论是对事物或者是他人的认识上都表现出要能够体现自我价值观的心理表现.因此,自我意识的人个主义与心理敏感孤僻都能够反映出少数贫困大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7]

大多数贫困大学都有一种独立性强的品质,对待艰苦生活承受能力较强,不依赖家庭,体贴父辈艰辛,积极争取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国家助学金,并能够参加形式各样的勤工俭学活动来解决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困难,进而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然而,少数贫困大学生却是安于社会和学校给予的各类资助,甚至还有少数贫困大学在生活上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助学金进行过度消费,以此来满足物质上的虚荣.此类种种现象能够较好地表现出在贫困大学中节俭与虚荣相交融的心理特点.

2.3 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回归分析模型

回归分析是多元统计法的一种,它不仅提供数学表达式中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而且运用概率统计对关系进行分析并加以判别有效性[8].在探求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对象中的因素往往不止一个,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对贫困大学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求出这些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评价.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9],假设Y为贫困大学心理状况,影响因素为k个,它们分别为X1、X2、…、Xk,其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为:

式中,Y 为因变量;X 为自变量;b0,b1,b2,bk为待定参数;ε随机变量.表示除X以外其他随机因素对Y影响之总和.

如果有n组贫困大学心理状况统计资料(yi;Xi1,Xi2,…,Xik),i=1,2,…n,则多元回归数学模型的矩阵形式:Y=XB+V.其中,

多元线性回归系数的估计值 b1,b2,…,bk,可以按照一元线性回归原理确定,应用最小二乘法估计b1,b2,…,bk,其误差平方和为 q,则

并分别对其求得偏导数且令为0,得到整理后的方程:

式中:B为B的估计值,运用计算机软件求逆阵函数,矩阵乘积函数得到B,即得出多元回归预测数学模型:

对于回归方程是否有效,可以用方差分析法进行检验,如下:

在给定检验水平α,可以查F分布表,并可以求出临界值Fα(k,n-k-1),若 F >Fα(k,n-k-1),则否定H0,表明回归方程显著,反之则否.

从以上回归分析模型可以看出回归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用来求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事件的科学规律所采用的一种有效数学工具.回归分析法是对两个或多个随机变量间关联性进行研究的方法,它不但能给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数学表达式,而且还能够运用概率统计学对关系进行分析评判是否有效.同时还可以用关系式中的一个或多个变量值,预测和控制另一个变量所取的值,使之知道预测和控制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因此,回归分析模型可以对影响贫困大学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分析.

3 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资助机制与对策

政府和高校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目标,树立“资助育人”理念,围绕“资助什么样的学生,怎样资助学生”、“如何更加高效,准确的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和丰富资助形式”等方面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不断有效体现并实践资助工作育人的资助机制.

3.1 培养和造就贫困学生健康人格

首先要培养经济困难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的人才能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才会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并能超常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培养贫困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学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培养贫困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要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引导学生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和升华.

3.2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抗挫能力

利用儒家式应对思想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们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是可以战胜的,正确的态度是不气馁,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在不利和艰难遭遇里百折不挠,不经风雨怎会见彩虹,经历挫折,战胜挫折,会让自已不断成长,成熟.

3.3 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

学校应注意选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项目,表彰勤工俭学先进个人,通过板报和宣传栏报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学习成果或活动表现,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10].在贫困学生中不乏学习刻苦,积极向上、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成绩突出的贫困生,他们对贫困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举办表彰大会,事迹报告会等,使贫困学生在身边看到榜样,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请事业有成的优秀贫困毕业生来校作励志报告,激励贫困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同样可以创造美好未来.

4 结束语

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容易产生“心理贫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人类心理情绪具有复杂性的心理现象,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也是具有复杂性.除了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人际关系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联因素以外,还有来自家庭养育方式、应对社会方式、人格自尊、成就感和社会支持等很多因素有关.如何解决好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已不是能依靠单纯教育与经济资助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做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因此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思路和模式、对策和实施措施应该围绕着建立一套完备的资助体系,它包括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才教育、经济资助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在内教育大环境,通过国家对资助工程与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教育,帮助他们在贫困面前要正视贫困勇于自强不息,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1] 龙建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向导[M].西安:西安电了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章明明,冯清梅.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剑峰,罗浪.高校贫困生界定[J].江西教育科研.2005,(5):39-39.

[4] 刘一荻.我国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肖 恒.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 林晓桂,何少颖,赵凌波,等.高校贫困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363-365.

[7] 王瑞荣.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8] 杨雪婷,余 青,罗云志.关于大学生体质评价的数学模型[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204-205.

[9] 张尧庭,方开泰.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0] 冷 娟.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