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刚, 陈津端, 彭付军
(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南 衡阳421005;2.江汉大学 教务处,湖北 武汉430056)
我国独立学院办学始于1999年,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八号文件精神,为更多学子提供就学机会,应对我国大幅扩招而在高校领域诞生的新事物. 独立学院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国办院校结合企业资本联合举办、民办大学挂靠改制和国办大学独立兴建[1].
其发展主要分为3个时期:1999 ~2002年依附母校办学的时期,被称为“二级学院”,其目的为服务于母校的整体利益;没有独立办学主体资格;自身条件不足以支撑其独力运行;2003 ~2008年自主性加强的“独立”期,以教发[2003]8 号文件为标志,其对独立学院的性质有了明确的认定,但是其还带有明显的过渡期“双轨制”特征;2008年至今的向民办高校转设的过渡期,2008年,教育部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 号令),规定了全国独立学院建设五年过渡期(2008 ~2013年),过渡期满或将独立,或由母体学校继续托管,或并入公办学校,并对已经设立的三百多所独立学院提出了一个5年的考察验收期[2].
专业设置雷同,由于依托母校,造成专业设置与母校雷同;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也不足,并且由于管理不健全、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致使老师们缺乏进取心,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时也造成了流动性强等等问题;由于照搬母校管理机制,造成僵化固守,从而禁锢了自身的发展步伐;由于办学时间短,没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另外由于经验不足,从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面的作用,造成学院文化出现断层;最后也是现在面临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近年来招生越来越困难,不但是因为学费高昂和生源在不断减少,更是有家长们越来越理性的选择,面对就业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家长们更愿意为小孩选择具有更就业前景专业的专科或高职[3].
地方独立学院想办出自己的特色有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4]:
1)大多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依旧依赖于母校,基本都是选取部分相对热门的优势学科和专业,这种完全与母校相一致的情况,非常不利于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建设,并且还会与母校产生冲突,争抢教学资源、招生计划等,进而造成当地的人才供需不平衡.
2)就是还依赖于母校,自己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从而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完全依赖于母校,变成母校翻版,完全没有自身特色,也就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特色办学.
3)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套用母校,虽有陆续修订与完善,但由于参与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人员完全来自母校,致使从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母校的基本框架.
4)截止目前,一些地方独立学院办学体制和机制基本上仍是母校的延伸,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相对独立的董事会决策体制和机制以及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体制等,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办学特色的创建,也缺乏对市场的主动适应.
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布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布局与合理的系别设立息息相关.在独立院校的学科建设中,重点要把握好学科布局与规模的关系.
教育部在教发[2003]8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
作为今年才出现的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应区别于其他各类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自身特点,详细来说就是要比普本培养的更有动手与应用技术的能力,比与专科(高职)学生具有更加系统全面的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上拥有更强的优势与竞争力.
地方独立学院办学应注重服务于地方发展,培养适应区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全力培养能够将自身所学进行综合、重组创新的人才,以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再一个学院必须加快加强校企合作步伐,方便学生更深入地接触了解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实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5].
在学科建设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处理好学科布局与合理规模的关系. 在专业设置上,做到经纬结合,定位清晰明确. 在专业课程安排上,突出应用技能,切实做到“应用为本、学以致用”.
1)根据学院自有专业、学生特点及办学规模等,建立学院特色发展需要,专兼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 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注意特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是为了解决安排母校超编或竞聘失败的人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但会从根本上毁坏自身的办学形象和声誉,也会对学院现有在职员工和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进而演变成难以收拾的局面[4].
2)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将会催生特色教师队伍早日形成,尤其是直接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如教师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考核制度,薪酬激励制度等.如:建立秉承以教职员工能力和教学科研成绩等为评价手段,有利于人才发挥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环节,在办学过程中持续优化整体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以加快自身特色教师队伍的成形[4].
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一要求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家庭教育越来越优越,其视野和知识面相较过去更为宽广,对新思想、新事物接受快;但自主学习能力下降,思考问题不再深入,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面对激烈的竞争而犹豫徘徊;表现欲强而团队合作意识的薄弱,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才能的发挥;二要认真研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积极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特别是实业界人士的意见,学院必须要向用人单位调查了解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得到真正的优化.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必须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减重组,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4].
另外,学院应该积极发掘市场、整合交叉学科,培养发现新专业,开发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 同时加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建设,巩固学院的办学基础,提升办学水平[4].
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发展目标以及学院培养人才的定位与模式,进一步展开教学改革,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完善二级院系管理制度,给予各院系更多的权力,从而使各专业得到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3].
由于地方独立学院出现时间不长,相比其他各类院校,校园文化积累略显不足.因为不足,更应提倡、重视优良学风的建设和培养,为提升学生素养主动出击,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更多健康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如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是在原有分数上降分录取,从根本上有些学生相交于母校学生自觉低人一等,从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学院就应该积极以班为基本单位,全面开展增强“历史使命感、学习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的“三感”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认识到,今天他以学院为荣,他日学院以他为荣,从而打消学生顾虑,提高学习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建立优良学风,从而形成学院自身的文化特色[3].
地方独立学院必须改变学生毕业就万岁的老思想,加强校生及地方间的联系. 现在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校生等等均选择自主创业,但是大多由于缺乏对市场的认识或对形式的把握不准确,导致经济损失严重,甚至创业失败,浪费了青春与金钱,有些更是消磨了意志和激情.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有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不但学院学生如此,社会上此类现象更是常见,中央八套节目里提到的那些成功者们,前期都受过挫折,而这些挫折现在看来是完全不必要的,如组培种蘑菇,在组培过程中只是因为灭菌锅密封不严导致浪费大半年的时间,最后找到地方研究所才找到原因;养野猪由于使用过期发霉玉米造成几百头小野猪死亡,原因也是在小野猪死光后才通过专家发现;种植大蒜丰产而不丰收;养特种鱼,由于水温的原因造成几百万的损失等等,其实这些如果有学院出面,进行专业指导,根本就是小的不能再小的问题.
我省是一个农林大省,现在国家在大力发展林业,加强加快新农村建设,而这些都需要人才,需要技术支持与指导,这是我们大有可为的领域,要有所作为,地方独立学院就不能坐等,等人来寻求帮助,而是应该积极的向前,加强对每一个学生或地方的联系与了解,了解他们所需所想,全力为在校和毕业的学生以及地方需要帮助的创业者们提供帮助,支持与指导其自主创业,积极运用学院资源与平台为其提供帮助,努力走出一条新路.
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到创业者们,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为学院真正实现“传帮带”,一定程度上解决学院学生实训实习难问题,更进一步则是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一个以学院为中心的产业链,由专业带动产业,再由产业推动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地方独立学院真正的特色专业.
[1]郭俊鹏.独立学院品牌建设的路径探讨[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姜代武.我国独立学院的十年“独立”之路[J]. 现代教育科学,2009,(7):41-44.
[3]叶小琴.浅谈新时期独立学院办学特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51-53.
[4]王金安,黄董良,冯 睿.创建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路径分析——以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51-52.
[5]唐亚厉,唐亚凌.独立学院办学特色探讨[J].云梦学刊,2010,(4):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