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水务局
洛阳地跨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山丘区面积大,地形地貌复杂,河流水库众多,特别是南部山区小气候复杂多变,暴雨洪水易发突发,全市防汛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和繁重。近年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洛阳市立足于全市防汛工作实际,切实加强山洪灾害体系建设,狠抓各项关键措施落实,有效应对了各种突发暴雨洪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涝灾害损失。目前,全市基本建成了集监测预警、视频会商、群测群防为一体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防御范围涉及11个县(市)区的128个乡镇、2268个行政村及2237处危险区域,覆盖面积1.14万平方千米。2011年11月上旬,全国、全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现场会相继在栾川县召开,对洛阳市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促进。我们的做法:
组织责任体系建设,是做好防汛工作的根本保证。针对豫西地区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分散、易发、难防的特点和实际,洛阳市健全了纵向到底的多层次责任体系。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制。在市、县防汛指挥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防汛工作分包责任制,全市各类水库、矿山尾矿库、主要河段、地质灾害点等重要部位均逐级落实了责任人、具体负责人和巡查监控人员。二是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全市2268个受山洪灾害威胁的行政村均建立了山洪灾害防御办公室,落实了村级“五大员”,并对“五大员”职责进行了明确,定期组织培训演练,使山洪灾害防御的最基层、最基础工作切实得到了加强。三是突出抓好安全转移体系建设。建立了村级五户联防责任体系,每个自然村设一名“片长”,每五户确定一名转移安置联络人,每户明确一个山洪灾害防御明白人,确保发生险情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有序、无一遗漏地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始终把保证群众生命安全放防汛工作的第一位。
按照“因地制宜、土洋结合,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基础条件,加强监测预警,积极主动应对。对全市山洪灾害威胁区、重要设施、监测预警设施等,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上图和GPS定位,做到心里有底、心中有数。结合全市各县的实际,科学确定了各县警戒雨量、危险雨量的预警指标,为准确判断山洪灾害形势、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全市建设自动雨量站460个、简易雨量站1381个、自动水位站5个、简易水位站716个,配备手摇警报器3186个,安装预警广播1040套,做到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无盲点、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完善了计算机网络、视频会商、数据库及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大大提高了防汛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了“视频到县、音频到村、监控到点、预警到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格局,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群测群防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各县(市)区、各乡镇通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山洪灾害防御知识进村、入户、到人,全面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应急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各级共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407个,并按照实用管用的要求,组织对乡村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防御知识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各类演练1600余场次,极大地提高了应对能力和实践能力。各级水利、水文、气象、地矿等部门,在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齐心协力,确保了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011年9月中上旬,受华西秋雨影响,全市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过程,伊河、洛河等发生多年不遇的较大汛情,洛河白马寺站最大流量达到2270立方米/秒,伊河龙门站最大流量达到1230立方米/秒。面对持续降雨和严重汛情,立即启动防汛预警,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应对,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抢险工作。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全员上岗到位,加强值班值守,加密巡查排险,严密监视水情汛情,深入一线督查指导,及时妥善处置各种突发情况。在2011年防汛工作中,已初步建成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预报准确、监测到位、预警及时、组织周密、防御得力,确保了在大汛情下没有发生大的险情和灾情,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