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波,黄 庆,任兴华,周建军,黄 露,余卓越,贺升华
(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 湘潭 411134)
潭两优143是以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广适性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潭农S,和湖南省水稻所选育的优质、抗病常规早籼新品种湘早143为亲本配组选育的优质杂交早籼新品种,于2011年5月获得湖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湘审稻2011001)。自该品种参试湖南省区试以来,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就成立了该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应用攻关课题组,通过3 a的研究示范,该品种平均单产达7.65 t/hm2,高产田块达7.8 t/hm2。现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潭两优143作双季早稻栽培,于3月底~4月初播种,4月下旬移栽,6月上中旬抽穗,7月上中旬成熟,全生育期105 d左右,熟期与株两优819相当。该组合株高75.8 cm左右,株型松紧适中,长势繁茂,茎蘖粗壮,叶色浓绿,叶鞘、叶耳、稃尖无色,叶片较短,剑叶直立;分蘖力强,有效穗多,成穗率高,穗长18.8 cm左右,每穗109.8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6.7 g;叶下禾,成熟落色好,丰产性和稳产性均好。
潭两优143是湖南省审定的首个中熟优质杂交早籼新品种,在湖南省米业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潜力。经湖南省农业厅组织的第七次优质稻新品种评选鉴定:稻谷出糙率77.8%,精米率69.0%,整精米率52.4%,粒长7.2 mm,长宽比3.4,垩白粒率22%,垩白度1.8%,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胶稠度82 mm,直链淀粉含量15.0%,综合指标达湖南省三等优质稻水平。该品种经湖南省农业厅种子管理局统一送样鉴定:人工接种叶稻瘟4.2级、穗稻瘟7.0级、稻瘟病综合抗级4.4级,并且在湖南省连续3年的大田种植示范过程中,均未发生稻瘟病,仅在益阳、岳阳等地零星发生轻度纹枯病,通过及时防治未造成产量损失。
2.1.1 科学安排播期,确保育秧安全 潭两优143在湘中南地区播种期一般安排在3月下旬,湘北地区播种期一般安排在3月底~4月初。具体播种时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可以通过96121气象查询,将播种时期安排在冷尾暖头的晴好天气,加快出苗速度,降低烂种烂秧的风险。
2.1.2 坚持浸种消毒,培育健壮秧苗 根据气象信息确定好播种期,并于播种前4 d进行浸种消毒。催芽前先用清水浸种12 h。然后按3 g/kg的强氯精用量配制消毒液,将清水浸过的种子清洗后放入配备好的消毒液中浸种24 h,消毒液以淹没种子为标准。消毒后取出种子用清水冲洗2~3次,再用清水浸种12 h,最后将浸好的种子清洗沥干准备催芽。
2.1.3 加强温度管理,确保芽谷齐整 催芽时前期温度控制在38℃左右,开始破胸后将温度控制在35℃左右,破胸率达90%后温度控制在30℃以下。并根据气候条件控制催芽速度,预计气候条件适宜播种时可确保温度在28℃左右加快催芽进度,否则温度宜控制在25℃左右。芽谷催好后,如气候条件不适宜播种,需将芽谷摊于20~25℃环境下进行炼芽。
2.1.4 秧田适当稀播培育带蘖壮秧 该品种母本是潭农S,其千粒重仅26.5 g,因此用种量可比其他早籼杂交稻品种略少,大田用种量为30~33.75 kg/hm2,秧田播种量为180~250 kg/hm2。浸种催芽前按上述标准留足秧田,并按300 kg/hm2标准于播种前2~3 d即在秧田耙田耘田时施入30%水稻专用复混肥(N∶P∶K=15∶7∶8)作基肥。播种前按 2.2 m×20 m的规格做好秧厢,秧厢最好采取南北走向(确保前期薄膜覆盖增温、中后期晴天揭开两端降温),厢面湿度以播种时落下半粒谷入泥为佳。播种时通过分厢过称,按厢确定播种量,以利稀播匀播,确保秧苗密度、质量一致。秧苗2.1叶时追施尿素30 kg/hm2促分蘖早发,培育带蘖壮秧。
该品种秧龄一般控制在25 d左右,水育秧4.0~4.5叶移栽,软盘秧以3.5叶前后抛植为宜,具体移栽时期应结合秧龄与气候条件,特别是软盘抛秧应参照气象预报抢在3 d之内无大风大雨的晴好天气抛植,防止风吹成团现象发生。水育秧移栽密度宜控制在30万蔸/hm2(采取16.7 cm×20.0 cm规格进行插植),每蔸栽或抛植2~3粒谷苗,保证基本苗超过120万株/hm2;软盘抛秧按870~975盘/hm2规格进行抛植,抛植时需按田块大小形状,采取拉绳方式留好工作走道,以利充分抛匀和后期田间管理。
多年的栽培实践发现,影响潭两优143产量高低的主导要素是有效穗数,而潭两优143属中早熟类型,生育期较短,因此在肥水管理上以促早生快发为重点。
2.3.1 施足基肥 结合潭两优143产量构成要素及生育期短等特性,应按6∶4基追肥比例施足基肥。一般情况下,在大田整田时,施氮、磷、钾总含量为25%的水稻专用复混肥750 kg/hm2作基肥。前作是油菜、蔬菜、绿肥的田块,应酌情减少基肥的施用;前作晚稻明显偏瘦或偏肥的田块,可酌情增加或减少基肥的施用。
2.3.2 早施重施分蘖肥,不施穗肥,早促中控 由于潭两优143生育期较短,大田营养生长期相应较短,因此早施重施分蘖肥是提升单位面积有效穗的关键所在。为了促进潭两优143在进入幼穗分化前拥有足够能转化为有效穗的苗数,进一步提升化肥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该品种的分蘖肥应采取两次施入:移栽后2~3 d结合化学除草第一次追施分蘖肥,施肥量为尿素75 kg/hm2、氯化钾75 kg/hm2,施肥时根据大田面积按上述标准将尿素、氯化钾、除草剂充分拌匀撒施,田间保留水层10 mm左右,施肥后不进行灌排,以确保除草效果和肥效;移栽后6~7 d追施第二次分蘖肥,施肥量为尿素75 kg/hm2、氯化钾37.5 kg/hm2,施肥时根据大田面积按上述标准将两种肥料充分拌匀撒施,施肥后5 d内不进行排灌,确保肥效,待其自然落干后,再进行浅灌,促发分蘖。由于潭两优143分蘖力强,长势繁茂,中后期易感纹枯病,因此大田中后期一般不施穗肥,以免无效分蘖滋生影响通风透光,加重纹枯病的发生。
分蘖盛期控苗是关键,应实行间歇灌溉,保持生长稳健。当总苗数达360万/hm2时,应及时开沟排水,自然落干,开始晒田,直到田泥开小裂、田面硬皮,以控发无效分蘖,将最高苗数控制在450万株/hm2以内。这样有利保持群体通风透光,减轻纹枯病等病虫危害。对于生长势一般的田块以露田为主,任其自然露干;对于生长势过旺的田块,应采取重晒,加大营养生长抑制力度,晒至田边开大裂田中开小裂禾苗褪色为止,褪色不好的田块灌跑马水后继续晒田。
水分管理遵循“浅水移栽、深水返青、面水分蘖、达标晒田、湿润灌溉、干湿壮籽”的原则。在整个生育阶段,除水分敏感期和药肥施用时采用间隙浅水灌溉外,均以湿润灌溉为主,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移栽时实行浅水栽插,提高移栽质量;移栽后深水返青,浅水分蘖,达标晒田,田不过白(泥土开坼不过白),白根跑面;前不干,后不灌,保持湿润,调水健根,增强根系活力;后期实行深水孕穗,有水灌浆,干湿壮籽,抽穗期间不断水,成熟期保持湿润;成熟期不过早脱水,防止早衰、裂秆倒伏,以免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收获前3 d断水干田。
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潭两优143具有分蘖力强、长势繁茂等特性,在做到早生快发确保高产群体构建的同时,应密切关注中后期群体控制,确保中后期群体的通风透光,减少纹枯病发病危害。前中期应加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的防治,后期应加强稻飞虱、纹枯病的防治。尤其是高产田块,苗蘖繁茂,应密切关注稻飞虱、纹枯病的发生情况,一般进入分蘖盛期在治虫的同时应添加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的药剂,喷药时适当加大水量,提高防治效果。
优质早籼杂交稻潭两优143生产要获得高产,应紧紧抓住其生育期短、营养生长期短、分蘖力强、长势繁茂等特性,在施足基肥的前题下,前期通过分两次早施重施分蘖肥促早生快发,构建多穗夺高产的丰产群体;中期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确保群体通风透光,减少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危害;后期密切关注纹枯病、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及时防治各类病虫害;成熟期保持田间湿润,不过早脱水,防止早衰、裂秆倒伏,确保品质产量。
[1]王联芳,余应弘,吴云天,等.抗稻瘟病优质早籼湘早143的选育及其应用[J].中国稻米,2006,(5):24-25.
[2]向述强,黄德宗,任兴华,等.中熟高产优质两系杂交早稻潭两优 921 的选育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09,(9):130-132.
[3]黄 庆,任兴华,黄启波,等.广适型超高产双季早稻品种株两优30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8,(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