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2012-08-15 00:46张宿峰郭桂爽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2年12期
关键词:结团铺面集料

张宿峰,郭桂爽

(1.绥满高速公路牡丹江至哈尔滨段大修工程建设指挥部;2.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1 概述

SMA沥青路面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在国内的应用已经有20年的时间。实践证明,SMA沥青路面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即抗车辙能力和良好的低温稳定性,出现早期损害的情况较少,所以在部分省份的高速公路、市政公路上被广泛采用。但另一方面,由于SMA路面对于级配、沥青用量、纤维用量、拌和时间、碾压温度、碾压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敏感性,施工精细程度要求较高,且造价要高于一般改性沥青路面,所以,在一些地区,对于SMA沥青路面的应用比较慎重,有些通过尝试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应用比较成功;有些地区尚处在试验阶段或者还没有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工作。

黑龙江地区在沥青路面气候分区中,依据温度分区处于夏热冬寒区(2-1、2-2区),虽然不属于夏季高温炎热区域,但由于光照时间较长,且地区纬度较高,紫外线强度大,夏季路面温度高达50~60℃,已经超过普通沥青的软化点,接近改性沥青的软化点。由此可见,在黑龙江地区对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路面对于高温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兼顾低温性能,采用SMA路面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根据调查,SMA沥青路面于2010年开始在黑龙江齐甘高速、伊绥高速、绥牡高速公路大规模应用。2012年在绥满高速公路牡丹江至哈尔滨段大修工程中,约300 km的沥青路面上面层全部采用SMA路面。初步统计,SMA路面在黑龙江高速公路中的应用已经超过600 km。结合在绥满高速公路牡丹江至哈尔滨段大修工程中的施工管理经历,同时借鉴前期其它项目的SMA施工管理经验,对SMA路面在黑龙江省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进行总结、分析,希望有助于SMA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

2 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SMA施工过程中,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一是铺面外观出现的问题,二是在室内试验中发现的问题。

2.1 外观出现的问题

铺面外观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出现结团。

在摊铺现场的铺面上出现混合料细料的结团,结团分为均匀分布的结团和偶然出现、分布无规律的结团两类。

(2)铺面泛油。

铺面泛油分在两个阶段出现的泛油,第一个阶段是在摊铺时,发现沥青用量较多,粗颗粒表面的沥青有流淌的趋势;第二个阶段是在碾压过程中或碾压结束时出现的泛油现象。

(3)渗水严重。

在进行渗水试验时或雨后,渗水较严重,直接向下渗透。

(4)构造深度不足。

铺面表面比较密实,构造深度较小。

(5)铺面粗细程度不稳定。

在没有改变生产配比和原材料的情况下,铺面粗细程度不稳定,时粗时细。

2.2 室内试验

(1)马歇尔试验空隙率过大。

用现场或料车上取回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发现空隙率较大。

(2)级配波动较大。

拌合站没有改变配比,抽提试验结果表明矿量级配波动偏大,尤其是9.5 mm、0.075 mm筛孔通过率。

(3)油石比偏低。

根据抽提试验,发现油石比偏低。

3 控制要点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建议在施工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3.1 拌和时间

SMA混合料中由于添加的沥青、矿粉较多,且有纤维,与一般的改性沥青混合料相比,拌和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拌和不均匀、细颗粒结团的现象。为了获得拌和均匀的SMA混合料,需要将材料添加顺序和拌和时间和进行合理设置。

在拌和过程中,简单的延长湿拌时间是不够的,需要首先安排好材料投放顺序,建议在投放热料的同时,添加纤维,有利于将纤维分散,并且在纤维投放完毕后,需要继续拌和,拌和时间宜不少于15 s。在矿粉、沥青全部加入拌锅后,即湿拌开始后,拌和时间宜不少于30 s,从添加第一档热料到完成整个拌和过程并将成品混合料放入料车,这个周期一般应控制在70 s左右。经过这种拌和后,摊铺现场的有规律的结团现象就会消除。对于无规则分布的结团,通常是由于拌合站卸料口或者料车挡板、摊铺机熨平板边角部位细料聚集后脱落导致的,需要人工挑除。

3.2 纤维添加量的控制

实践证明,在摊铺时发现沥青用量过多,有沥青流淌这样的情况出现时,除了拌合站沥青添加量控制不准确的原因外,主要原因是纤维添加量不足,没有充足的纤维来吸附沥青,导致泛油。

3.3 注重碾压过程控制

碾压控制是SMA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如果不能在温度尽量高的情况下及时完成碾压过程,很可能导致压实度不足,出现渗水严重的情况。这是由于SAM通常用于上面层,厚度较薄,粗集料多,细集料少,铺面保温效果比AC型沥青混合料要差。

碾压过多对于SMA路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沥青玛蹄脂的上浮,在碾压过程中出现泛油,也会导致路面构造深度减小。

3.4 拌合站生产的稳定性

SMA混合料对于拌和过程稳定性的要求要严于AC型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4.1 计量

计量的准确对于每一种混合料都很重要,是实现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在SMA混合料生产时,计量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之一。这与由其配比构成有关。SMA的配比设计有一个特点是粗集料用量多,细集料用量少。以SMA-13为例,通常9.5 mm以上颗粒的用量会超过35%,而3~6 mm集料在5%左右,0~3 mm集料在15%以下。5%的计量对于大多数沥青拌和站来讲,是比较难计量准确的,如果3~6 mm集料计量不准,时多时少,根据拌合站计量自动修正的原则,一般会导致0~3 mm集料用量的不准确,最终影响了混合料的级配。为了达到较为准确的计量效果,建议用钢板将3~6 mm热仓放料口封闭一半的面积,减小单位时间的流量,提高投放精度,从而提高计量的准确性。

3.4.2 温度

温度控制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骨料温度的控制,建议控制在200℃附近;二是沥青温度的控制,建议控制在170℃附近,这样拌和出来的混合料温度在180℃附近,是比较理想的出料温度。

税收执法部门有一定的裁定权,税收筹划能否真正地得到实施,还需要考虑当地税收部门的意见。因此,税收筹划人员在做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与税务部门的交流,及时获取有用的税收信息,加强对征管的具体要求和限制的了解,可以降低税收筹划的违规风险。

3.4.3 冷料转速

冷料转速对于混合料的影响在连续级配的混合料中表现得不够显著,但对于SMA这种断级配混合料,影响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对铺面外观的粗细程度以及抽提试验中矿料的级配影响,尤其是对9.5 mm通过率的影响比较显著。

转速的大小决定了冷料进料的比例。如果粗颗粒的集料进入拌合站的比例较大,经过筛分后,热料仓中粗骨料的整体粗细程度会偏粗型。比如6~11 mm热料仓热料(4.75~9.5 mm 粒径),当冷料11~16 mm(9.5 ~13.2 mm 粒径)进入比例大,而冷料6~11 mm(4.75~9.5 mm粒径)相对较少时,那么在热料仓中,6~11 mm热料仓(4.75~9.5 mm粒径)中会有相当一部分颗粒由11~16 mm(9.5~13.2 mm粒径)冷料中筛出得到,总体就偏粗了。反之,则会偏细。在热料比例不变,即生产配比不变的前提下,这种冷料转速的变化,就会导致铺面粗细程度的变化,同时反映了级配的变化。

3.4.4 除尘能力

拌合站的除尘能力是可以调节的,SMA沥青混合料对于除尘大小的敏感性要高于连续性级配的混合料,原因在于SMA混合料所用细集料比例较少,通常在15%以下,但它又需要级配稳定的细集料来保持级配的稳定,从而保持体积指标中空隙率的稳定。要保持热料仓中细骨料级配的稳定,除尘能力必须要适当。除尘过度会导致0~3 mm细料中有效细颗粒的损失,导致级配变化,造成空隙率偏大。

在生产过程中,除尘的大小要与细集料的干湿程度、粉尘含量的多少紧密联系起来,尽量获得级配稳定的0~3 mm热骨料。

3.5 试验检测工作

由于SMA沥青混合料对条件变化的敏感性较强,建议高度注重试验检测工作,重点检测室内体积指标、沥青(纤维)用量和渗水系数。准确、及时地试验检测是降低质量隐患最有效的方法。

4 结论

工程实践证明,影响SMA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因素较多,SMA路面对于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是有其配合比组成决定的,要想应用好这一类型的沥青混凝土,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设置合理的拌和时间和投料顺序。

(2)纤维投放量力争控制准确。

(3)碾压过程控制要适度,碾压要及时充分,但不能过度碾压,否则会导致沥青玛蹄脂的上浮,出现泛油,同时损失了构造深度。

(4)拌合站生产过程要稳定,重点控制拌合站计量准确性、温度、冷料转速的稳定性以及采用大小适度的除尘能力。

(5)注重试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施工。

猜你喜欢
结团铺面集料
基于筛分试验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结团量化分析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运用分析
基于图像识别的道路铺面破坏研究
矿区铁路道口铺面的选择应用
中蜂管理经验谈(二)
再生集料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研究
结团絮凝工艺处理两种不同性质染料废水研究
港口沥青铺面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粗集料二维形态特征参数分析
原子核结团的非局域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