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勇
(黄山市公路管理局)
黄山景区旅游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方法总结
耿 勇
(黄山市公路管理局)
通过国道205线黄山段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结出符合景区旅游公路特色的路域环境治理措施,打造山区旅游公路生态景观,提高公路文化品位,为公众出行提供和谐的、良好的交通环境。
景区旅游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
国道205线黄山段地处皖南山区,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厚,风景名胜众多。国道沿线有彩韵缤纷的翡翠谷、悬瀑飞落的九龙瀑、潭池溢彩的凤凰源、怪石嶙峋的石门峡等,是重要的旅游骨架公路,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战备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道205线黄山段起点位于黄山区谭家桥镇K1541+600处,途径北关桥、山岔、汤口镇,终点位于寨西K1561+896处,路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20.296 km,公路等级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40 km/h。综合治理前,路面存在坑槽、沉陷、龟裂、车辙、拥包等病害,路肩宽度不一、高路肩现象普遍存在、整体杂乱无章,沿线交通安全防护设施虽经2005年安保工程的实施,但个别路段弯道外侧、山崖、和沿溪线防护等级过低,标志标牌缺失、局部路段涵洞淤塞、排水设施不完善、边坡裸露、交叉路口渠化不够、沿线集镇村庄路段破旧房屋、违章建筑等影响公路路侧美观性。
本次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本着以人为本,积极贯彻“安全、环保、节约、和谐、全寿命周期成本”等新理念,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安全、实用、美观”为宗旨,“安全、舒适、环保、示范”为原则,把本项目建设一条现代化公路,打造成一条示范旅游公路。
(1)安全: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结构物的安全,消除道路上的事故多发点和道路安全隐患,完善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保证行车安全。
(2)舒适:最大限度的为乘客提供感官和乘车的舒适性提高路线线形的流畅性和与景观的协调性提高路面等级和平整度,进而减少车辆颠簸和提高乘车的舒适性。
(3)环保:改建与环境相协调并做好环境保护。体现“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使道路交通环境与风景相协调。
(4)示范:通过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树立起“公路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典范,使本路的经验在安徽省起一定的示范作用。
景区旅游公路,不仅要求路面要坚固耐用,而且还要求平整顺适。因此,在改造时对原沥青路面出现大面积坑槽、沉陷、龟裂、车辙、拥包等病害,严格规范的进行切割、挖除、清理、换填、压实等处理,面层选用高级路面结构层(AC-13沥青混凝土)对景区旅游公路进行路面硬化,确保了行车平稳、舒适。
由于该路段地处山岭重丘区,且位于黄山风景区核心景区,路线线形无法升级改造,局部平面半径达不到要求,急弯内侧受山体及树木影响,视距不良;纵面线形起伏较大,陡坡及长距离的陡坡段较多,依山临水,路线局部为临溪段,路侧险要。安全是景区旅游公路的首要问题,必须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保证景区旅游公路自身设施的安全、车辆行驶的安全以及游客、行人通行的安全。
景区旅游公路安全保障工程设施的主要类型有。
(1)一般路段。以设置标志牌、仿松木或仿竹的警示柱、混凝土护栏和波形梁钢护栏等道路交通设施为主。
(2)急弯、视距不良路段。以设置标志牌和反光镜等道路交通设施为主。
(3)临崖、临水险要路段。以设置混凝土防撞墙和标志牌为主。
(4)陡坡路段。以设置减速带和标志牌为主。
(5)道路标线。尤其是应完善弯道等路段的中线标示,规范车辆行驶路线。
根据边坡高差及稳定性情况,进行系统边坡景观绿化美化设计和治理。对所有挖方路段实施景观恢复措施,采用多种边坡防治技术,如边坡坡脚处设置挡墙、坡面设置挂网喷播简易喷播或种植攀援植物恢复植被,坡顶设置生态截水沟。用生态防治技术来稳定边坡,即防止水土流失和边坡恶性坍塌,又能保证公路边坡的稳定和美观。以下为本次治理的几种生态护坡形式:仿松木、仿竹式挡墙及挂土工网客土喷播等。
路段原有的边沟形式单一,只有土质矩形边沟和梯形边沟两种,不美观,防洪排水性能较差,易淤积堵塞。针对路段两侧排水设施较少,不完善的特点,在沿线不同路段分别进行了设置,路肩较窄且另一侧为石质路堑边坡设置现浇矩形边沟或L型边沟,这样起到加固加宽路肩作用;带盖板边沟一般设置在村庄路段或弯道内侧,设置在弯道内侧的盖板边沟结合硬化路肩能够加宽弯道路段有效路面宽度,以利于行车安全;生态浅碟型边沟一般设置在路肩较宽且一侧边坡较缓处,边沟表面植草绿化,即生态又能缓解视觉冲击;对原有的土质梯形边沟进行浆砌修复处理,几种类型边沟共计7000余米。对涵洞进出口采取清淤、疏通、砌筑沉井等方式,确保路面排水顺畅。
(1)与县道、乡道以及酒店、停车场相交的交叉口。
本路段此类交叉口较多,车流、人流量较大,本次治理对此类道口进行加宽处理,对无硬化处理的道口在离交叉路口10 m范围设置混凝土波浪型粗糙路面,对已做硬化的道口在原路面上进行波浪型粗糙路面改造,并设置道口标注,被交支线道路右侧设置让行标志牌,制止车辆直接驶入主线道路。
(2)大型交叉口处理。
K1541+600处(谭家桥)十字交叉,右侧为进入G3合同黄高速公路谭家桥收费站的辅道交叉路口,左侧为国道205线通往旌德,中心为实体三角导流岛,渠化不合理,路面状况较差,本次治理将原来的三角导流岛改为公路环岛,中间设置景观石,重新摊铺沥青混凝土路面,增设环岛标志、标线。
(3)立体交叉。
上跨国道205线的高速公路上跨桥,桥墩处贴反光膜,桥梁顶部加设限高限宽标志,以消除安全隐患。
(4)穿集镇路段。
汤口镇、岔口村以及零散村庄段房屋均离路肩较近,本次采用路肩青砖硬化设置纵向通道,实现人车分离。清理路侧、拆除违章建筑。
综合治理的最大亮点是进行了生态景观建设。山区旅游公路生态景观建设具有动画、瞬间、模糊、发展等特点,其美感是在驾乘人员感到安全的前提下,闪动中感受到的瞬间模糊的、粗犷的轮廓形态和概念。生态景观建设我们遵循以下四点原则:(1)以功能为主线,安全为核心,享受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尽量保留自然一草、一木、一石、一池,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小限度的破坏和最快速度的恢复,促进和确保大自然净化发展的原则;(3)简单、自然、生态、和谐唯美、平衡为贵的原则;(4)内景为主,外景为辅的原则。对沿线路侧多处低矮边坡、空地采取了削坡、平整、铺植草皮、种植苗木、增添景观石、路肩硬化、绿化等方式进行了生态景观建设。
2010年,黄山市在国道205线黄山段实施了公路路域环境治理工程,在项目的实施当中,突出体现了景区旅游公路安全与环保的理念,以改善路面状况、完善排水设施、交通安全防护设施、交叉路口交通渠化及穿集镇路段综合治理为主。该项目的实施,在改善景区道路交通条件的同时,极大地避免了对原有植被的人为破坏,有力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通过一年多的运营观察,该项目建设基本实现了“通畅、安全、舒适、美观”的景区旅游公路建设的预期目的。因而,笔者认为,该项目的一些思路和理念,对其他景区旅游公路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1]交通部.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
[2]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试验路工程实施方案
U416.1
C
1008-3383(2012)03-0055-01
2011-12-15
耿勇(1975-),男,安徽省休宁县人,工程师,从事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