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德
山东临邑县人民医院骨科 临邑 251500
胸腰椎骨折是较常见的脊柱损伤,属屈曲压缩型脊柱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损伤椎体呈楔形压缩、终板塌陷、前柱高度丧失,椎体后缘骨块伴有后移。大部分患者后方结构和椎弓根有一定的损伤,伴有神经损害症状。单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容易出现内固定失效,远期断钉、断杆、螺钉松动、弯曲等并发症的发生[1]。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植骨技术可重建椎体稳定性,具有恢复椎体正常结构,矫正畸形,避免后凸畸形等优点。2009-01—2012-01,我院对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并与30例采用单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单椎体骨折,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22例,女8例;年龄22~70岁,平均4O岁。受伤至入院就诊时间1~3 d,平均2 d。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例,机动车撞伤10例,重物砸伤5例,平地跌伤5例,其他不明原因6例。并发内脏器官损伤12例,其他部位骨折18例。骨折类型:压缩性骨折10例,爆裂性骨折20例。骨折节段:T112例,T1210例,L18例,L26例,L34例。按Franke1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4例,D级8例,E级14例。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1~71岁,平均41岁。受伤至入院就诊时间1~2.5 d,平均1.5 d。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例,机动车撞伤9例,重物砸伤4例,平地跌伤7例,其他不明原因7例。并发内脏器官损伤13例,其他部位骨折17例。骨折类型:压缩性骨折11例,爆裂性骨折19例。骨折节段:T113例,T129例,L18例,L27例,L33例。神经功能情况按Franke1分级:A级3例,B级3例,C级5例,D级9例,E级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就诊时间、致伤原因、合并损伤、骨折类型、骨折节段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于术前行脊柱正侧位X线摄片、CT或MRI检查。治疗组: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即: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胸前及双侧髂前上棘处垫高,腹部悬空,以伤椎为中心后正中纵形切口,长约12 cm。在透视下明确伤椎、上下椎椎弓根的具体位置,向中线外倾斜5°~15°。左右以手锥逐步攻入,剥离两侧骶棘肌,暴露伤椎及上下位椎板、小关节及横突。依次置入4枚椎弓根螺钉,止血。利用手术床及腰桥配合钉棒进行撑开复位、锁紧、固定。C臂X线机透视确定椎弓根螺钉,骨折复位满意。手术目的在于恢复脊柱生物力线,消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椎体内植骨:C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确认入点无误后,使用丝锥扩大椎弓根,通过椎弓根钻透至伤椎内,深度4.0~4.5 cm,并进行扩孔,直径为0.55~0.70 cm,深度达椎体前后径3/4即可。用椎弓根探子探明孔的四周无破裂后,把椎板、棘突碎骨块修整成(0.3×0.3)cm骨粒结合人工骨,使用特制的直或弯形撬拨器经椎弓根孔进入,动作轻、柔、稳,缓慢撬起塌陷骨块,防止穿透前壁及侧方,将植骨器内塞入剪好的植骨骨粒,通过孔道置入椎体内,压实。植骨量可根据复位后椎体撑开高度估计,关闭切口。手术时间为60~120 min,平均90 min。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1周,有神经症状者可给予甘露醇、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经过6~12个月的随访,通过X线及CT等检查,观察椎弓根螺钉有无断裂、椎弓根螺钉有无松动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并做好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2组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椎弓根螺钉无断裂,l例松动,神经功能都恢复良好。对照组椎弓根螺钉有1例断裂,有3例松动,检查神经功能恢复情况19例效果欠佳。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神经减压、稳定脊柱及腰椎生理前凸得到恢复。手术方法主要有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椎板切除减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等。远期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改善神经功能,预防畸形、不稳和疼痛,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对于胸腰椎骨折,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表现在椎体,根据椎体爆裂和椎管内占位程度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由于前路手术创伤性相对较大,许多学者提倡采取后路手术治疗。生物力学研究结果[2],患者在站立时,80% ~90%的轴向压力直接作用于前中柱上,这是引起螺钉断裂的主要原因。因此,当患者出现脊柱前柱缺陷时,实施后路内固定治疗,并不能达到前柱理想的载荷分布,还应给予前路支撑植骨或其他方法进行重建。给予早期手术植骨融合、固定,消除骨折对神经的压迫,才能创造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条件,保证远期稳定的治疗效果,避免不稳定骨折愈合对神经造成的潜在威胁,从而避免继发性神经损伤。脊柱的稳定需要自身生物系统的建立,而骨折椎体上、下方骨性终板和椎间盘的完整性,是维持胸腰椎骨折稳定的主要原因。对椎弓根钉复位后的椎体行CT扫描发现,虽然术后椎体能有所恢复,但被压缩破坏的骨小梁不能恢复原貌,即使椎体外形几乎恢复正常,但在椎体内部,椎弓根层面的前部依然存在骨缺损,伤椎骨性终板塌陷导致椎间盘高度丢失、骨折节段没有给予植骨,使螺钉负荷过大是导致椎弓根钉松动、折断、复位高度丢失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3]。椎体内留下空隙,形成所谓”蛋壳样”椎体,这种所谓的蛋壳样骨缺损造成椎体矫正高度再次丢失,导致内固定失败。经伤椎椎弓根开窗植骨的方法,选择自体骨和人工骨颗粒,为后路手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是通过术前及术中实施骨折复位,恢复伤椎高度,根据自体骨填充椎体成形,达到治疗效果,而治疗的关键是复位是否满意。自体骨有骨诱导活性和骨传导作用,称为植骨的“金标准”。通过椎弓根钉在伤椎椎体内植骨,对椎体前、中柱有效支撑,防止内固定过多承受压力导致的疲劳断裂,从而避免了前路手术的创伤。同时,由于自体骨的骨诱导活性和骨传导作用和人工骨形成桥接作用,进行复位、椎管减压以及病椎椎体内植骨,恢复了椎体前路的稳定性,可以早期使骨细胞进行替代作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椎弓根钉的安置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使短节段的椎弓根系统起到有效的三维矫正,使生理前凸更好地恢复,达到三柱稳定。尤其对于扭转型的爆裂性“混合减压固定”,在减压范围内尽可能的维持椎体的完整性,减少骨吸收形成蛋壳样变,从而增加力学稳定性,矫正角度,避免了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所导致的椎体高度丢失、脊柱后凸畸形以及神经功能难以恢复的缺陷。经过6~12个月的随访,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是脊柱固定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1]张居适,孟延丰,佟杰,等.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6):522
[2]张文捷,张亮,赵春明,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11,9(2):98.
[3]刘军,李雄波.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胸椎骨折45例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6):448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