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102)
短期精英留学项目的一些思考
金 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102)
个性化需求;情感支持;多样化教材
笔者自2009年9月至12月参与了北大—耶鲁本科生联合项目,成了两个耶鲁学生的辅导老师。笔者认为这种短期精英留学项目有其自身特点,对这些学生的辅导也应具有针对性。
由于笔者以前没有做过这种辅导,开始给耶鲁的学生做辅导的时候,并不清楚怎么教,以为就像主课老师建议的那样,学生需要你辅导些什么,你就给他讲点什么。但是,一两节课以后觉得并非如此,学生的脸上露出不满的神情,有一个学生还问:“你以前是不是没有做过这种辅导?”这种状况出现后,笔者立刻对教学进行了调整: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做出了教学计划并让学生跟着教学计划走,学生对此非常满意。经过调整,两方面都比较愉快地完成了一个学期的任务。现将笔者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笔者在辅导了两个耶鲁学生以后,觉得这种辅导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上主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度讲授教学内容。但在辅导的时候,学生往往是想借辅导的机会解决自己学习上的难点,因此辅导课往往针对性更强,更不容易上下来。这就要求辅导老师对于汉语的难点比如声调问题、“了”字句、近义词辨析等内容掌握得非常好,而且还要懂得怎么解决这些难点。因为辅导老师的课没办法找理由上别的内容,遇到这种教学上的难点时逃无可逃,所以,笔者觉得耶鲁的辅导老师最好还是找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同学。
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解决学生难点的时候,最好先解决学生当前觉得最困难的部分。最困难部分的学习取得了成效,学生就会有浑身轻松的感觉,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自信,其他的难点就学得比较轻松,基本上就是迎刃而解了。笔者教的两个学生一个怕汉字怕得要命,一个对自己的声调非常没有信心。对于第一个学生,笔者找了一本比较好的入门的汉字教材复印了开始的十几课,每次辅导课的前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专门用来讲汉字,把她们的课本里没有的部首、部件知识加了进去,而且每节辅导课带她预习下一课的生词,让她在笔者面前按笔画写每一个生词,写错了的,在那个字上画一个圈,在纠正以后,让她反复写这个字的笔画,直到写对为止。这样学了十几课以后,学生的汉字书写就基本没有问题了[1]。她自己非常高兴,对老师有了信心,就更加服从教师的安排,其他各个方面进步的速度都是加速度的。另外一个学生的声调问题基本上也是这么处理的。
耶鲁的学生来中国短期留学,学汉语并不是他们首要目的,他们首要的目的是亲身了解中国这个国家。他们不会认为你只是一个语言教师就只问你教学上的内容,他们会把你看做是自己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会问你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回答得好坏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本身的评价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中国的评价。
耶鲁的学生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所以他们就给自己增加压力。青春期的萌动和烦躁也时时压上心头。再加上来到一个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语言完全不通或大部分不通的国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是秋季入学的学生还要面对寒冷的天气,学生有时会觉得格外难熬。辅导老师可以单独面对他们,应尽量倾听学生的心声,多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自己以前也没怎么做过这种个人辅导,但如果教师露出不知怎么办的表情,学生就更没信心了。所以笔者时常跟她们说,自己很有经验,你们不用担心,你们的问题一定解决得了。生活上的问题,学生跟笔者说什么,虽然是课上的时间,笔者一般都让她们说完,尽量多鼓励,多打气,不批评或少批评[2]。
教师还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笔者自己亲自见过一个中上等的学生参加了一个演讲比赛后整个人脱胎换骨的变化,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全变了,变得非常积极向上,热情开朗。
笔者所接触的北大老师都具有非常高的职业素养和水平。备课非常充分,每位老师在回答问题时也非常迅速和耐心,她们的教学水平也非常高,笔者和她们合作得非常愉快。如果提出一点改进的意见的话,笔者觉得是北大—耶鲁项目办公室需要多进一些教材。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需要是多样化的,一方面是因为辅导教师的经验不够,格外需要教材的帮助。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辅导老师还是学生,教学经验往往是不够的,他们可能自己编不出适当的练习题去解决学生的难点,在这种情况下,一本在某个方面较有特点的教材(比如可能有的教材语音练习编得特别好,有的教材汉字知识的讲解和相关的练习编写得非常详尽)就是非常实用和必需的[3-4]。
一个学期的时间是有限的,就算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回国以后也有可能忘记大部分内容,或者不再学下去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觉得这种类型的短期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最好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上。只要他们变得热爱汉语了,热爱中国文化了,离开了这个环境,他们也会自己想办法学下去,也就不会把汉语扔到一边去了,教师的付出也就有意义了[5]。
[1]彭志平.《汉语阅读教程》,第2版,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9,99.
[2]徐子亮.《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2 -181.
[3]李晓琪.《博雅汉语》,第 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3.
[4]佟秉正.《汉语口语汉字本》,第6版,伦敦:伦敦大学出版社,2004,5.
[5]李 扬.《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第1版,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55 -166.
G 642.4
B [
1008-9276(2012)01-0105-02
2011-11-10
金 丹(1976-),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在读硕士,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责任编校:李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