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传民,张 婷 ,侯美丽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民航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在社会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环境下,学习已成为一个国家、政党、组织能否持续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组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处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最前沿。加强建设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是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工作活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岳志春等,201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并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洪礼章,2011)。
高校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教学科研、管理育人及引领社会的最前沿,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范多彪,2011)。引入现代学习型组织理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工作活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
学习型党组织是将学习作为固有特征的党组织。它要求党组织具有自觉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恒久学习,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各级党组织要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必须通过政治化、制度化的学习活动,采用互助式学习方法,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达到党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党的政治目标。
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并非是基层党组织与学习型党组织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且融合了高校特有的教学科研等特征。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赋予了“学习”更加深刻的内涵,在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上还具有了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团队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特征。
在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重任的高校中,由于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党员政治方向模糊,思想认识不清,价值取向混乱,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设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把学习作为基本特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杨元妍,2011)。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李小聪等,2010)。对于高校而言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即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建设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宋荣华,2011)。建设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强调学习是全体党员的共同责任,要求全体党员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恒久学习,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同时更加强调建立科学完备的学习制度,推动全党学习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并突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团队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特征,提高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我们身处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知识创新、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蔡晓平,2011)。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教学科研、管理育人及引领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更加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从而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学习型党组织的有机成分,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外部环境上,近年来由于高校合并以及招生规模扩张,许多学校都建有多个校区,在党支部的设置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跨校区、跨专业、跨班级的问题。一个支部的成员分散在几个校区、不同的专业或班级,给基层党组织活动带来了不少困难。其次,基层党组织内部各分支部联系疏松,各自为政,从而导致整个组织密度较低,信息传递有障碍,成员对组织的满意度较低。为了便于管理,基层党组织一般分为几个分支部,分支部之间几乎没有沟通或是沟通很少,同时,部分党支部边缘成员不能及时获得信息,从而对基层党组织满意度降低。最后,对于入党积极分子或刚加入党组织的新成员,重视程度较低,不利于新成员作用的发挥,致使新成员参与党内活动较少,与党内其他成员联系也较少。
在推进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中,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重复管理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制约了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行(刘冀瑗,2010)。具体表现为:第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对于如何领导和开展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认识不深。第二,基层党组织领导人对于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不重视,责任意识薄弱。第三,部分领导人工作方式过于粗放,没有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而是照搬原来的老套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多以组织生活为主,而组织生活又多以学习文件为主,形式单一,难以激起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热情(吴小绒,2010)。有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甚至脱离了学校或者学院的工作重心,独立开展不符合党员需求更不切合学校需求的组织活动,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游离在学校中心工作之外。而且基层党支部还由于党员发展工作任务繁重,党组织活动有被党员发展工作所替代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缺乏创新,缺乏活力,很少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即使是开展了,工作也多是浮于表面。
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认为任何人与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STANLEY,1969)。
互联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进程和人类的未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冲击着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理念、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郁晓华,2011)。网络环境下,推行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拓展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网上根据地,而社交网络就可以为党组织建设资源的整合以及有效共享提供平台。SNS作为一个出色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传统的网络数据库相比,它拥有即时、立体、多维等优势,极大地方便党组织成员对各类资源的管理、搜索和分享,能够有效地解决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存问题。具体解决措施如下:
为解决跨校区、跨专业、跨班级组建党支部而带来的交流问题,建议使用社交网络工具,构建党组织成员直接的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共享开放式学习资源加强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并拉近党支部成员之间的距离。
建立党支部的人人网公共主页,主要可用于发布涉及支部各成员的各种信息及支部活动通知等。因为高校学生大多数都有频繁浏览人人网的习惯,所以以人人网公共主页的形式发布通知具有可靠的可达性和宣传性。建立党支部QQ群,主要用于支部成员之间的即时沟通。QQ作为国内覆盖率第一的即时通讯工具,在大学生中更是盛行,所以建立支部QQ群可以有效加强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的沟通(王经勇,2010)。支部书记或者其他委员也可以在成员在线率比较高的时候,适当的在群里发起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大家的注意,或者对大家进行简单的问候让大家感受到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支部成员的需要,合理利用语音聊天、微博、微信等其他多种网络工具来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各个支部的具体情况不同,支部成员们主要使用什么样的网络工具也不同,要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
在选配党组织书记时要注重能力和素质,还注重工作期间的定期培训和考核,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能够更好地领导党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何家义,2011)。党支部书记大多处于支部的中心地位,他们对于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党支部成员。应该加强党支部书记教育,让他们明确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能更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将党组织内部以及各支部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一个考察因素,促使党支部书记重视并将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到实处。
重视“桥梁”人物的作用。除了党支部书记以及其他党支部委员之外,还存在着一部分充当着“桥梁”作用的核心人物。通常而言,他们都是平时生活中比较活跃,能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中的人。他们处在社会网络的中介位置,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拥有着很大的控制力,但很多这样的成员却没有担任任何职务。应该充分发挥“桥梁”人物在整个社会网络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陈向东,2006)。结合社交网络工具,可以让“桥梁”人物合理利用社交网络的方法,比如积极分享党支部的人人主页所发布的消息,日志及通知等。
关注边缘人物,营造和谐良好的党组织氛围。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党组织整体联系疏松,结构松散,很多人处在中心的边缘,整体联系疏松,关系强度差(黄翠银,2010)。研究表明整个党支部分为小团体,据了解与各分支部划分有一定的关系。各分支部按照系别和班级划分,导致党组织成员会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成员之间比较熟悉,而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分支部的成员进行交流。建议跨班级跨区域组建党支部以及分支部,促进不同系别、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成员进行互动,加强整个网络的联系紧密度。
组织的学习活动加强实践性,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内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等理论知识,可以走出校园,通过活动实践来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大家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感受和体验,比如“走进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的活动,可以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这种实践体验带给大家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
运用学习讲坛、读书会、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参观考察等广大党员喜闻乐见的手段,特别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活动开展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契机,不断丰富完善工作抓手。
创新工作方式,支部各委员可轮流管理人人网主页、QQ群等党支部互动平台,与支部成员进行有效的网络互动,比如对支部成员的状态进行评论或者分享,以此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在主页上发布一些大家感兴趣的状态或者日志等,来吸引大家共同在支部公共主页上进行交流互动。
[1]岳志春,王润良,张晓蕊.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河北省高校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
[2]洪礼章.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之我见[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50-153.
[3]范多彪.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J].理论与研究,2011(4):62.
[4]杨元妍.基于SWOT理论对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2):6-8.
[5]李小聪,黄迪民.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今传媒,2010(4):103-105.
[6]宋荣华.新形势下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48-149.
[7]蔡晓平,陈茵茵,许拥旺.高校二级党组织学生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创新[J].学校党组织建设与思想教育,2011(4):22-24.
[8]刘冀瑗.关于“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经验、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98-102.
[9]吴小绒.网络环境下机关党的组织生活新模式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29-31.
[10]STANLEY MILGRAM, J. TRAVER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J]. Sociometry, 1969,32(4): 425-443.
[11]郁晓华,祝智庭.微博的社会网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97-101.
[12]王经勇.基于SNS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2):91-94.
[13]何家义.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网络平台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151-154.
[14]陈向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在线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6(10):27-30.
[15]黄翠银,任秋丽,罗苗.社会网络分析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