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012-08-15 00:52王春刚梁悦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教育

王春刚,梁悦

(佳木斯大学 社会科学部, 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英国哲学家尼采说过:“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面对多元化的冲击,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出现了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被动摇甚至被异化的现象。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情感较为丰富、细腻的群体,对感恩教育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深入研究女大学生的感恩观,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感恩状况,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当代女大学生感恩现状

为准确了解当代女大学生的感恩现状,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随机发放问卷和个别发放问卷的方式,对 100位在校女大学生感恩现状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十分宝贵和准确的科研数据。

(一)感恩状况整体乐观,但缺失现象依然存在

在调查中,有 74%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要向对方学习,以后会继续帮助他人。有 24%的女大学生感激对方,但并没有表示会付诸行动。还有2%的女大学生没有感恩的态度。在问及父母生日的时候,83%的女大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11%的女大学生知道其中一人的生日,还有6%的女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女大学生都具备感恩意识,这表明女大学生感恩状况整体是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少数女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现象,应该严肃对待,并应调动各方面因素使感恩深入每个女大学生的心中。

(二)知易行难,认识与行动难以统一

对于“假期回家是否帮助父母做家务”的问题,63%的女大学生经常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31%的女大学生会在空闲时偶尔帮忙,6%的女大学生在父母的催促下才会帮忙。在问及“你是否想过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以后去青海、西藏、甘肃等地支教”时,12%的女大学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并把支教作为自己的梦想。47%的女大学生认为没有这样的机会。有 20%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不累就可以去支教,还有 20%的女大学生认为支教太辛苦,一点儿也不想去。这表明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有的,女大学生们也能看得到感恩的重要性。但是,同学们的感恩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上,而实际愿意践行感恩观的人并不多。

(三)感恩行为被动,部分同学的感恩行为存在目的性

面对我国近期发生的几起自然灾害,35%的女大学生等到学校组织时才会捐款捐物,仅有 10%的女大学生主动采取捐助行为。在回答“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否也想别人帮助自己”问题上,有 70%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有时会,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换回别人的感恩回报”。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的感恩行为都很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外界的催促和提醒才能采取具体的行动。另外,部分女大学生在向别人提供帮助时,动机不是绝对的单纯,而是存在期待对方回报的心理。这一点,是与主流道德意识不相符的。

(四)理工类与社科类的女大学生感恩态度存在差异性

在调查中,发现理工类和社科类女大学生在感恩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选择“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同学中理工类同学占 54%,社科类同学占 72%,对于父母两人的生日中都记得的同学,其中理工类同学占78%,社科类同学占88%。相比之下,社科类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更强,感恩情感更丰富,而理工类同学的感恩观有待加强。

女大学生感恩现状总体情况良好,说明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当代女大学生思想道德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深入系统分析影响女大学生感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

二、影响当代女大学生感恩状况的主要因素

影响当代女大学生感恩状况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的因素,又有个人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因素,又有家庭的因素。从效果分主要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二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感恩观的发展。

(一)影响女大学生感恩状况的积极因素

当代女大学生感恩观的发展,是多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积极因素既包括历史因素,也包括现实因素;既包括外来因素也包括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传统感恩文化的熏陶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渊源流传,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理念。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感恩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核,亦是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最有活力、最有时代价值的部分。”传统的感恩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囊括了感恩祖先、国家、父母、师长等方面。古人感谢祖先们创立丰功伟业,造福于后世。《礼记·祭法》少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效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誉而郊樱,祖文王而宗武王。”[1](P4977)感恩父母和祖国是传统感恩观的核心。一方面,古人认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我腹我”[1](P2155),父母的养育之恩重于泰山。感恩父母在古代主要集中表现在“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P28)。“夫孝,德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2](P1);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家国同构,国是大家,无国即无家,因此要感恩国家。感恩国家表现在“忠”,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精忠报国,甚至在忠孝不能两全时,要舍孝尽忠。感恩师长是传统感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老师对于一个人的各方面造就有培育之功,要感恩师长。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3](P250),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感恩观的博大精深。传统的感恩思想如涓涓流水润泽着后世,深深影响了中国感恩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感恩观的发展。

2.外来感恩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一些外来的文化正日益冲击我国的文化,这其中就包括外来的感恩文化。西方感恩氛围浓厚,感恩文化盛行。西方的感恩思想来源于基督教,《圣经》中告诉人们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上帝之子耶稣为了拯救人类脱离罪恶而遇难,所以人们要感谢上帝的恩赐,感谢耶稣的牺牲。在基督教感恩文化基础之上,西方诞生了感恩节。在感恩节这一天,人们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上帝、亲人、朋友和自然等。此外西方还设立了母亲节和父亲节等节日,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他人的帮助。这样西方就形成了“在以基督精神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中,感恩即成为表达爱的主要形式,且人们需要博爱”的主流感恩文化。这些感恩思想,随着基督教、感恩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盛行,日益冲击着中国人的思想,正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感恩观念,成为推动当代女大学生感恩思想前进的重要动力。

3.社会感恩主流思想的影响

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是感恩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无论学校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十分重视感恩的价值。首先,国家高度重视感恩教育。国家将感恩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之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公德建设之中,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社会积极弘扬感恩精神。感恩精神已经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思想深入人心。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感恩精神,歌颂相关感恩人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推崇感恩精神,崇拜感恩人物,感恩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再次,感恩成为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学校一直都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实际教育教学中,成为教学重要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感恩教育,感悟感恩精神、践行感恩精神。最后,家庭生活中也渗透着感恩教育。孩子从记事起,就在接受着感恩教育,要知父母、知长辈,要孝敬父母。在中国家庭中感恩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诸多方面都体现着感恩思想教育。良好的社会感恩氛围,有力推动了当代女大学生感恩思想发展,为其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女大学生自身感恩优势因素

女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成为其独有感恩优势。在认知方面,女大学生观察能力更强,善于察言观色,能够感知事物细微的变化。这样的认知特点,反映在感恩观上,他们对感恩认识更加深刻。在问卷调查中,在问及“对于父母节和双亲的生日,你是如何看待的”,96%的女大学生认为父母是我们的一生之本,不仅在这些日子,在平时也应该对他们好。在情感方面,女大学生情感更加细腻,丰富,更善于情感沟通。在感恩方面,他们情感更加深刻,更善于与父母沟通、感恩父母,人们经常用“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来形容。在意志方面,女大学生的自觉性、坚韧性更强。表现在感恩方面,感恩信念更加坚定,更能经受住各种困难的考验。这些心理品质,促进了女大学生感恩观的发展,提升了她们的感恩境界。

这些积极因素形成了一股合力,共同推动着当代女大学生感恩观的发展,促进了她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影响女大学生感恩状况的消极因素

当代女大学生感恩观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新的气息,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多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1.社会感恩背离因素的存在

社会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感恩观念,日益受到冲击和挑战。一方面,中外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国外一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优秀的文化传入我国。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也随之而来。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通过西方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等途径逐渐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中,正侵蚀人们的思想观念,感恩思想逐渐被排斥,被淡化。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成为调节资源的主要手段,市场规则成为社会的主要法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规则被一些人运用到各种领域,金钱主义、实用主义受到推崇。在义和利面前,一些人往往选择了后者。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功利思想也不断滋生,不断腐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种种背离感恩因素,严重影响了当代女大学生感恩观的形成和发展。

2.高校感恩教育的不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现实中部分高校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在招生和就业压力下,往往导致实践中忽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重视不够。一些高校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人文素养的培养;重成绩轻情感。感恩教育相关课程长期处于“陪衬”地位,课程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课时不断压缩,教师受冷遇等诸多问题。其次,高校感恩教育模式僵化。部分高校在感恩教育方面,仍然走传统的道路。在教学方式上,以单一的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单一。教学内容,还局限于理论的宣传,缺乏实践教学。最后,高校感恩差异化教育缺乏。高校感恩教育习惯于群体式教育,忽视个体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和性别区别教育。

3.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乏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的状况。不当的家庭教育,是造成女大学生出现感恩问题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一些父母没有正确的感恩教育理念。针对如何教育子女感恩,一些父母缺乏正确的理念,往往是含糊,甚至夹杂着各种错误。部分家长往往把溺爱错当成真爱,特别是一些家长还存在“女儿需要富养”的传统观念,忽略了对孩子感恩的培养。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话言听计从,使孩子从小就认为父母及其他长辈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对于知恩、感恩、回报恩情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存在感恩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些家长只注重要求孩子感恩,而忽视自身。一些家长自己缺乏热爱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这样无形给孩子树立反面的例子,没有真正的说服力。

4.女大学生存在错误的观念

在社会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女大学生往往不能自持,不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社会生活。一些女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严重,对他人的帮助缺少感恩。甚至部分女大学生头脑中存在着“一夜成名”,“嫁个有钱人”,“一夜暴富”等错误观念,为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一切,感恩往往被忘记。

这些消极因素,阻碍了女大学生感恩的发展,影响感恩境界的提升。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感恩是每一个人都必不可少的课程。感恩思想的形成,既需要女大学生加强自身的修养,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参与,群策群力,为女大学生感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1]黄勇,袁祖社.儒家经典文库[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

[2吕平.孝经[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

[3]王云路.荀子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