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红土地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思考与路径选择

2012-08-15 00:52林妹珍邹冠秀
关键词:红土地闽西红色旅游

林妹珍,邹冠秀

(龙岩学院 思政部,福建 龙岩 364012)

福建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核心的红土地文化是最具闽西个性特色和品牌效益的地域文化,它是闽西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一种文化优势。当前,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层面都已将文化资源的作用提升到“软实力”的高度,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也证明,某一区域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对于闽西来说,红土地文化是闽西区域文化的核心,提升红土地文化软实力是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红土地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涵与要义

(一)红土地文化资源的主要内涵

红土地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闽西老区人民共同创造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块红色的土地赢得了“红旗不倒”光荣赞誉。在这里,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事伟大革命实践的深深印记,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还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培育出具有特定历史意蕴和独特内涵的红土地文化。

红土地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即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质。具体地说,红土地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在闽西形成的革命史料与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以及烈士陵园等实体性革命遗迹以及这些物质载体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等非实体性精神财富。据统计,闽西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福建省级文保单位有35处,县级文保单位有235处。现存于闽西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内的文物就有2 万多件,一级品33 件,二级品326 件,三级品14414 件,其中革命文物1.6 万件[1]。这些众多革命旧址、革命文物是红土地文化物质产品的现实体现,是红土地文化活动方式的载体。而这些物质载体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是红土地文化深层内在的表现,是红土地文化的主体和精髓。红土地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核心的红色精神,其实质是“坚定革命信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2]。

(二)红土地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红土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红土地文化的凝聚力。红土地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立足实际、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热爱人民、以人为本的为民精神。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同的价值理念,其内涵在本质上是相互契合的,成为当今一种主流文化,具有不可抗拒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几年来,龙岩红色旅游的“井喷”现象,《红色摇篮》、《邓子恢》等在央视和地方台的热播,使红色主旋律传唱大江南北,它彰显了红土地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巨大凝聚力与感召力。

二是红土地文化的传播力。红土地文化诞生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时期,来源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的革命实践,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特定的民族价值和民族文化观。同时,它的历史生成、传承与创新,都未曾离开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红土地文化不仅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更具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它以历史的包容性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先进的外来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土地文化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既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又有利于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将其合理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展现给世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是红土地文化的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红土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包括直接的生产力和间接的生产力。间接的生产力是指其内在的价值观对实践主体的精神动力作用,直接的生产力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实践主体充分挖掘红土地文化资源并将其开发成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将文化资源在转变为经济资源,以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之,红土地文化生产力就是把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变为现实的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红土地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红土地文化凝结着闽西发展的历史,由于其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等内在特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也必将开拓着闽西发展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核心的红土地文化对于闽西融入海西建设的价值日益彰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弘扬红土地文化为推进闽西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必须通过群众实践才能实现。红土地文化资源是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容,其每一个物质载体(如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和积极进取精神等,这些品质曾经都是闽西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当前,闽西要融入海西建设大局,实现自身跨越发展,必须充分开发人的精神资源,激发人的活力,以加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发展。红土地文化资源特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特质,是对人们进行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它来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能使人们进一步反思革命前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自己的正确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能有效地凝聚力量,调动大家投身海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保持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最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

(二)弘扬红土地文化,为构建和谐闽西提供重要支撑

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和谐力的重要支撑[4]。同样,红土地文化软实力对和谐闽西的构建也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价值主要是通过社会政治的整合、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矛盾的化解而实现。首先,从政治价值来看,红土地文化资源作为与中国共产党结伴而生的产物,她内在地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所体现与维护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主体对红土地文化的学习、宣传和研究,以达到“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和谐政治关系、推动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5](P15)等作用。弘扬红土地文化,发挥其政治引导功能,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使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其次,红土地文化资源具有利益矛盾调整功能。和谐社会的构建,最主要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际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使得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临较为复杂的新形势。红土地文化资源中蕴藏着丰厚的道德内涵,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 “国家民族整体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他们成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典范,他们身上彰显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和谐闽西的构建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和吸收红土地文化的有效资源,强化利益主体和谐合作的观念,引导其正确认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为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服务,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矛盾的缓和和最终解决,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开发红土地文化资源是新时期闽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红土地文化资源不仅能为和谐闽西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重要支撑力,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红土地文化资源可以为闽西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红土地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它催生了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红色旅游业的发展。闽西的红色旅游资源,以上杭古田会议会址最为知名。据统计,红色圣地古田2010年接待游客达 103.6万人次,2011年累计接待游客122.79万人次,同比增长20.2%。2012年1—6月,龙岩全市接待游客779.18万人次,同比增长20.1%,实现旅游总收入58.5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古田会议会址旅游区接待游客67.2万人次。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已经成为闽西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它带动了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发展。近几年,龙岩的基础设施发展很快,正在成为闽粤赣交通枢纽。冠豸山机场开通数条航线,建成了赣龙铁路和漳龙、龙长和永武高速公路及龙厦快速铁路,实现了闽西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红色旅游的开发也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它带动了村道改造,加快了“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等。反过来,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环境又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红色旅游为老区人民打开了致富路。它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培育了特色产业链。比如,依托古田会址景区发展起来的五龙村,重点开发了“五甲红军客栈、白莲塘知青人家、邓家坊客家山居、五龙山庄、五龙谷宿营地和瓜豆采摘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农事活动园、莲花园、黄酒文化园”等景点,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五龙村村民在自家门口搞农家餐饮,开办“红军客栈”,开发“红军可乐”品牌米酒,编排民俗歌舞,开辟知青人家等项目,2012年 1-6月,五龙农家乐接待游客28万人次。农家乐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机会,村民的收入也逐年增长。总之,红色旅游成为一项惠及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老区人民的经济工程。

三、提升红土地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红土地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价值永恒,深入研究和探索红土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是实现红土地文化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提升红土地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红土地文化品牌意识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对文化意义、地位和作用的深度认同,以及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文化自觉自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价值认同。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核心的红土地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它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具影响力的软实力资源,是福建省第一政治品牌。今天我们要提升红土地文化软实力,必须将其作为品牌来开发保护,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广大群众对红土地文化内在的普世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同,并由认同上升为信念、信仰,由信仰外化为文化建设的行为。一方面,龙岩市委市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弘扬红土地文化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红土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树立文化发展的政绩观,并将对这一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领导干部工作考核范围,确保红土地文化软实力建设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和各种载体活动,宣传红土地文化,扩大其社会影响。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尤其要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向其普及当年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央苏区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教育,让闽西人民对中央苏区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使其对红土地文化充满礼敬和自豪,从而进一步树立红土地文化是闽西品牌的意识,对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增强对红土地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并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勇于担当文化发展和进步的责任。

(二)整合区域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旅游

发展旅游业是优势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龙岩市政府制定了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规划,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目前,闽西的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一,要进一步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做到“红红结合”。龙岩七个县市区都是原中央苏区县,其中有 3个红色旅游景区列入国家“十二五”红色游规划。龙岩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未形成发展合力。因此,要树立“大古田”理念,以古田会议会址为核心,重点抓好“红军长征第一村”和红四军政治部、司令部、前敌委员会旧址等项目的开发,以此带动永定暴动和新罗后田暴动遗址的开发,将点连成线,打造“百里红色旅游长廊”。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扩大闽粤赣、湘赣闽全国红色精品旅游、闽西南福建精品旅游的协作,打造“无障碍”旅游,做到红色旅游资源的无缝对接,将线连成片,形成旅游市场发展的合力。其二,融合多种优势资源,综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闽西是客家祖地,长汀是国家历史名城、世界客家首府,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同时,龙岩又是全国重点集体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3.1%,居福建省之首。内涵丰富的客家文化和良好的生态,是龙岩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在发展红色旅游中,要树立立体多元融合的红色旅游观念,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历史古迹文化、生态文化等相结合,做到红、绿、古、俗、乡、农等多种旅游类型相融合,丰富红色旅游活动的内容,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旅游产品组合。这样,延长了旅游产业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增强了红色旅游文化表现力和吸引力,让红色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并以此促进和带动闽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创新体制机制,助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但又具有产业属性。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红土地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产业运作,才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提升闽西在海西发展中的竞争力。

1.构建红色文化产业链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产业的龙头,要充分发挥红土地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还应将红土地文化融入到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音像制品、数码娱乐等领域,适时打造符合“主旋律”的内容且能被大众所接受的红色文化精品,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链。近几年,龙岩市政府拨出专款成立文化精品基金,分别拍摄了电视剧《红色摇篮》、《邓子恢》,电影《古田 1929》,电视文献纪录片《古田会议》等影视作品,出版了《印象上杭》、《品味上杭》、《多彩上杭》等书籍,制作了旅游歌曲《永远的古田》、《多彩上杭》、《年年好.节节高》MTV音乐片,随着这些作品在央视和地方台的热播,扩大了红土地文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但从目前来看,红色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总量不大,缺乏独特创意性。在发展闽西的红色文化产业链中,除了积极打造红色影视文化和出版文化外,还应结合当地客家的民俗风情,打造有地域特色的节庆文化;利用“中央苏区网”,开发设计具有时代特点,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土地文化资源网络文化,在网络上打响了知名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与志高神州欢乐园联袂打造能引领文化消费风潮的产品,推动高新技术产品与红土地文化资源相结合的红色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创新体制机制

文化产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扩大红土地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还需要有一种把资源变实力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加强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因地制宜制定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推动文化行政部门逐步实现从“办文化”为主到“管文化”为主,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其次,要探索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强对红色文化产业主体的扶持力度,促使其增强市场活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运用市场法则进行融资和开发景区景点机制,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红色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开发模式,使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和享受红土地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总之,只有不断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才能为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从而不断壮大红色文化产业的规模,提高红色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强红土地文化的影响力。

(四)强化人才培育,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红土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依赖于红土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程度,而红土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人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或劳动力素质过去、现在和今后都将起着重要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6]。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因此,强化人才培育,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升红土地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要重视研发队伍的建设。组建一支以科研院所、党史办、高校研究所、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研究人员为骨干的研发队伍,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人员和社会开发力量在开发红色资源中的研发作用,形成共同开发、联合攻关、各尽其责的开发局面[7]。二要注重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素质。规范从业人员准入机制,通过举办从业资格培训,加强基层红色文化领域从业人员资格管理;通过脱产培训与专业培训、委托代培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在岗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三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专门的文化人才,创立红色文化领域人才奖励资金,坚持人才激励与考核相结合,及时奖励各层面、各岗位的人才,充分发挥红土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带动辐射作用。

[1]邓泽村.闽西革命旧址的分布特点、保护和开发——兼论闽西红色资源整合及其经济价值[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1-2.

[2]林妹珍.地方革命传统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龙岩学院学报,2009(6):2-4.

[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464.

[4]张亚伟.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解读[N].光明日报,2012-03-27(11).

[5]陈世润.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15-17.

[6]周玲.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J].前沿,2005(6):185-187.

[7]李康平.论中国三大红色资源联合开发的政治文化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113-116.

猜你喜欢
红土地闽西红色旅游
心中的红土地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风景独好的红土地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红土地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