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的道德格调评析

2012-08-15 00:49苏庆宁吴航行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夜宴格调冯小刚

苏庆宁,吴航行

(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冯小刚电影的道德格调评析

苏庆宁,吴航行

(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文章从道德视域切入冯小刚的电影,以道德坚守、道德迷失、道德理想三个维度,评析了冯小刚电影的道德主题探索历程,揭示了冯小刚电影的动力源泉,认为冯小刚电影背后的道德主题格调,是其影片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冯氏电影;道德坚守;道德迷失;道德理想

冯小刚电影之所以为人们津津乐道,主要是因为冯小刚用他的电影敏锐地收集了各种不同的问题与观念,以道德的眼光,审视着形形色色的人性与伦理背离的现象,探究思索着道德格调的价值与意义。

一、道德坚守:从传统中寻找感动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电影的开山之作。这部电影看似一个很娱乐、很游戏的“故事会”,但在“甲方乙方”双方一系列近乎游戏的故事背后,我们领略到一个个并不轻松的道德话题。几乎所有的“乙方”,也就是接受承诺测试的那一方,都以失败而告终。扮演革命党的,本想“打死我也不说”,演绎一下革命者坚贞不屈的光辉形象,但最后却早早地交待了。

在“打死我也不说”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深刻的道德悖论:“打死我也不说”,看似矢志不渝的坚守,实则是一种无奈的招供。这类貌似坚贞不屈而恰恰不打自招的戏剧性背后,揭示的正是一种荒谬的道德悖论。这种戏虐局面的发生凸现的正是当下社会道德操守的脆弱以及道德支点的晃动。人们在道德坚守面前,呈现的是铩羽而归和无能为力的尴尬景象。

道德命题的探究,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或者说一开始并没有上升到冯小刚创作的意识日程,仅仅只是潜藏在喜剧性的题材之中忽隐忽现,却使人们看过之后泛起一丝苦味,引发一些联想,从而使得他的贺岁片特别地多了一股冯氏味道。但此后的《不见不散》等影片,道德话题的嵌入及道德伦理的探究,逐渐成为冯小刚电影的一种创作倾向。

《不见不散》里,那种异国他乡与萍水相逢的好感最后发展为不见不散的长相厮守,这是一次次心灵流浪与情感放逐之后,恍然大悟式的醒悟,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对一种传统道德情感的召唤与回归,是一种绚丽归于沉寂之后的返朴归真。

二、道德迷失:在紊乱中游离不定

在当代社会中,道德在极富张力的人心、欲望等新事物面前,开始变得碍手碍脚。人们的各种不适感、错位感、迷茫感随之而来,《手机》最先传达了这种迷茫和颤音,《一声叹息》则在不经意间流露了道德迷失后的一丝苦涩和无奈,《夜宴》则用悲剧强调了道德沦丧的危机自古以来就从不少见。

《手机》是一种纯粹日常生活的叙述,探讨了一个婚外恋话题,这本是一个无解之局,加上手机这一新生事物闹腾,一切就变得更加游离与迷茫了。在《手机》里,高科技通讯工具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看似带来了许多自由与方便,却又不经意间成了危险的导火索。冯小刚对此进行了道德层面的探讨,不光是情感与道德,还有科技、人性与道德的多方面冲突。科技进步带来了沟通与交流的便捷,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距离感的缺失,使个人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使生活中的言行习惯经常地偏离道德轨道。

《一声叹息》里高科技对生活的渗入使人性离经叛道,这里冯小刚知趣地保持了冷眼旁观的态度,不轻易妄下结论。他深知社会的进步与开放终究绕不开道德这块沉重的石头。道德通常是最先被用来抛弃、最后被用来挽救的一种力量。他让情感与欲望在道德之海里自我迷失、自在沉浮,这是转型期社会必经的痛楚,也是一个时代的迷茫。他要让这种痛楚在观众心中自动呈现出来,并激发一种强烈认知,这样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夜宴》是冯小刚唯一的一部古装片,也是一部制作精良却颇受非议的经典大片。其实人们不解的是,《夜宴》在冯小刚系列道德主题影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夜宴》尖锐的伦理冲突、紊乱的道德信守、凄凉的悲剧结局,完整地体现了冯小刚电影的道德主题,所以他用这样的故事框架说事并不是一种偶然行为,而是因为当今现实生活中难得见到这种整体性悲剧。为了突显道德迷失与伦理背弃的悲剧效果,他宁愿借用他人的典故也在所不惜。《夜宴》是一部极度绚丽华美的诗篇,它难得一见地表现了冯小刚的另类古典情怀,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师级作品。

三、道德理想:从落差中获得新生

现代人的道德理想偏好正在发生现代性转向。如何在这个激烈变动的时代,坚守传统道德的正面价值,揭示现代人的道德危机,仅仅是冯小刚电影咏叹调的一部分,完整的乐章还必须包括冯小刚在电影中矢志不渝高奏的道德理想,《天下无贼》正是这样一类作品的杰出代表。

《天下无贼》里并非无贼,而是盗贼成群,手段高超,令人防不胜防。冯小刚没有采用惯常套路来演绎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而是在一边倒的形势之下,令人难以置信地设置了一个至憨至纯的“傻根” 形象,呈现在众贼虎视眈眈的枪口面前。这分明是一面脆弱不堪的道德镜像,冯小刚期待所有不轨不义的行为在这面镜子前自行瓦解。他让狡诈的盗贼与老实巴交的好人,形成直接的交锋与对峙,让善良在伪善面前表现得弱不禁风,反而激发了伪善的盗贼本能的善心,而不忍伤害,最后伪善被感化成了善良的保护伞。

这是一种过于理想的结局,是托尔斯泰式的道德复活。巨大的道德落差被转化为一种强大的道德感化力量,这是很出人意料的。《天下无贼》试图在脆弱的道德价值分崩之际,寻找一种拯救,其道德感召力量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只是创作者遥不可及的宏大道德梦想。《天下无贼》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呼唤,是冯小刚电影基于道德而标榜的一种崇高理想,具有强烈的劝世价值。

对一种古老的道德情感作追忆式的缅怀,是因为那种古典的崇高很容易让现代人产生道德落差。而期望人们在温故而知新中,产生一种道德自省的力量,才是冯小刚电影的用心所在。冯小刚其实是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他试图通过电影将当下散落得一地鸡毛式的道德碎片重新集结,所以才如此庄严地吹响了他的集结号。只可惜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听懂号音背后那一丝苍凉悲壮的弦外之音。

[1] 尹鸿.冯小刚的电影格调[J].大众电影,2001,(3).

[2] 李强,吴航行.喜剧电影中的表演风格初探[J].电影评介,2011,(13).

J905

A

1008-7427(2012)02-0063-01

2011-12-19

猜你喜欢
夜宴格调冯小刚
邂逅 《唐宫夜宴》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冯小刚横看成岭
冯小刚 不做“假评委”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如何打造高格调的农产品
一盏台灯如何提升格调?FLOW LAMP阐释何为极简与优雅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
法式新格调
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