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在二战中的石油战

2012-08-15 00:55庞媛媛
关键词:德军战争石油

庞媛媛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论德国在二战中的石油战

庞媛媛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为了争夺包括石油在内的重要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拓展生存空间,德国在欧洲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视石油为生死攸关的战争必需品,对石油的控制和占有成为其制定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而且对石油的角逐明显地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随着战争的持续不断,德国战略资源逐渐耗尽。与此同时,战略资源丰富的同盟国对其采取资源断绝战和空袭反击战,使之战略资源更加紧缺,最终德国被迫承认战败。

德国;石油;国家资源安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就控制石油的程度和通往世界石油资源的条件而言,同盟国比轴心国拥有压倒性优势。德意日三国不仅没有海外殖民地,而且缺乏丰富的国内资源。然而,同盟国拒绝对全球资源分配规则做出任何更改。包含石油在内的资源匮乏助长了纳粹德国地缘政治理论的膨胀,并蓄谋以暴力方式改变世界石油资源的分配格局。

一、德国在二战中的石油来源

作为贫油国家,德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在一战后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为了称霸欧洲、建立世界霸权,德国通过诸多方式增加石油储备。

战前,德国把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列为其战争准备的重要一环。1939年,德罗签订石油通商协定。尽管9月后欧洲以外的来源被封锁,德国当年仍进口石油516.5万吨,比1938年全年还多20万吨。1940年德国进口的207.5万吨石油中有97.4万吨来自罗马尼亚[1](P335)。1941年,进口罗马尼亚石油209万吨。1942年,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加,对德供应减少。1943年向德国供油240万吨。有学者评论“1941—1942年德国的闪击战基本靠罗马尼亚的石油”[2]。

苏联是德国突破英法能源封锁的另一个战略缺口。1939年,两国签订贸易贷款协定,当年从苏联进口石油90万吨。1940年2月,双方签署了90万吨石油采购协议[3]。1940年,德国实际从苏联进口石油近65.7万吨。1941年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3万吨。

由于备战的需要,1936年合成石油成为德国重点建设领域。1936年产量只有62万吨,1939年达到220万吨,1940年产量约360万吨。1941年约390万吨,1942年约420万吨。在战时产量最高峰的1943年,其产量(约500万吨)也未能达到当年全部用油量的40%。合成石油并不能根本改变石油资源短缺的致命弱点。

二、德国在二战中的石油战

1940年德国的石油仅可供国内和平时期消耗3个月左右,战争爆发后预计仅能供应前线两周。随着战争的扩大,德国石油难以维持持久战争。希特勒提到:“最后的解决在于扩大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说,扩大我们国家的原料和食品基地。”[4](P71)战略石油储备对于四面出击的德国战车而言,如同杯水车薪。

(一)夺取石油资源成为德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从1939年9月到1941年6月,德国占领西欧,获得了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油田以及法国的大量石油库存;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其战略任务就是夺取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并由此打通通往中东的通道,占领伊朗和伊拉克,控制海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北非战场,德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也是夺取石油宝库中东。因此,无论是闪战西欧、突袭苏联还是进军北非,夺取石油都是德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石油供应受阻严重制约德国的军事活动

1941年,希特勒决意大举进攻苏联欧洲部分的南方地区,其主要用意就是试图占领高加索山脉南北的石油产区——迈科普、格罗兹尼和巴库。但突袭之后,事与愿违,德军的推进异常艰难。德军远离本土数千英里,由于油料标准问题,无法使用苏联的油料。燃料供应没有与迅速推进的作战部队同步致使机械化部队的战斗力被大大削弱,加上苏军的顽强抵抗和资源的优势,导致突袭苏联的“闪击战”破产。

进入1942年,德国石油储备降至79.7万吨,仅够一个月消耗。“在原油方面,罗马尼亚已倾其所有,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占领富产石油的地区。”[5](P172)1942年的“蓝色行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占领巴库产油区。8月,德军抵达高加索产油区最西端的迈科普,但开采量只占巴库的1/10。更糟糕的是,苏军撤退前已将那里的油田和设备全部毁坏。这使得德军恢复石油生产的努力遭到严重困难。直到1943年初,其石油日产量也不过80桶。装甲师停滞不前,等待燃料补给,但运输石油的卡车由于缺少燃料也无法及时到达,德军失去了速度和奇袭方面的优势,蓝色行动以失败告终。

从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德军不断受到给养匮乏的困扰,其中尤以燃料短缺为最大困难。因此,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只有坐以待毙,受冻挨饿,最终战败投降。斯大林格勒会战,使德军丧失了获得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必需能源的机会。其后,德军战线不断收缩,并逐步进入防御,直至完全失败。德国贸然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正是燃料危机造成的结果。德军为解决燃料短缺而在燃料短缺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进攻,几乎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必败的宿命。

在北非战场上,按照全机动化原则组建起来的德军在隆美尔的指挥下纵横驰骋,但盟军很快就以马耳他岛为据点切断了其漫长的军需供应线。这使得德军即刻陷入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北非战局开始发生转折。英国对德意地中海石油运输航道实施了严密的封锁,击沉了运送油料的许多船舰,使其油料供应几乎减少一半。致使德意军队无力调动其装甲部队,也无法实施反突击。英军全歼了非洲的意军,并消灭了德军万余人。“没有枪炮,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没有充足的弹药,枪炮也毫无用处。无论是枪炮还是弹药都没有多大用处,除非有汽油充足的车辆运送它们。”[6](P40)

二战中,德国不仅竭力维持和扩大自身的石油供应,同时也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对方的石油运输设施。在大西洋上,石油运输补给线成了双方关注的焦点。从1939年开始,德军投入了几乎所有的潜艇对英国油船实施攻击,仅在6个月内,就击毁英国油船21艘,占其油船总数的5%[7](P11)。1941年7月,英国石油储备消耗殆尽之时,美国油轮横渡大西洋,接通了美英石油供应线。1941年底,美国油轮成为德国打击的首要目标。1942年下半年,盟军的损失日益严重,直接加重了盟国的石油危机。从1943年6月到1944年5月,同盟国油轮被击沉、击毁了48.6万吨位之多[8](P145)。为彻底消除德国潜艇对大西洋补给线的威胁,盟国大大加强了护航力量。到1944年冬,盟军终于开辟了一条安全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取得了大西洋海战的胜利。

(三)同盟国的反攻

苏德战场的失败使德国陷入能源困境,严重影响了德军的攻势。1941年夏季德军可以在长达2 000~2 500公里地带的三个方向发动进攻。1943年夏季时,德军只能在总宽120公里的两个地带展开进攻了[7](P10)。1943年,轴心国在苏联和北非都已被击败,德军想攻克巴库或中东油田的企图已成妄想。合成燃料成为德国维持战争机器的最后希望。1944年第一季度,其产量持续增长,占航空汽油供应量的92%。

从1944年5月开始,美英空军对德国的石油供应系统发动了持续的轰炸,致使德国当月的航空汽油产量降为日产3千桶,只占1944年头四个月平均产量的6%。四个月内,“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德国“从1944年第一季度到最后一个季度,石油产量和进口石油产品的总数降低了三分之二”[9](P206)。与此同时,苏军攻占了罗马尼亚普罗耶什蒂油田。从1944年秋季起,德国空军只能按兵不动、积蓄油料,间隔几日才能出动一次,飞行员的训练也受到严重制约,无法对盟国的反攻进行有效的抗击。1945年初,同盟国的反攻造成德国航空汽油产量锐减为1944年同期的0.5%。大量的战斗机和坦克因缺乏燃料被盟国空军炸毁。几近枯竭的石油供应和趋于瘫痪的战争机器使德国陷入绝境。

三、结论

(一)石油资源是准备和进行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石油逐渐成为工业社会的主要能源。二战中,机械化的军队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它大大增强了人类的战争力量,也使得战争更加依赖于石油。如果没有石油,那么所有的飞机、坦克、汽车、舰船都将成为一堆废铁。德国的战略资源本来就很贫乏,再加上《凡尔赛条约》执行的结果,使其处于更加窘迫的境地,重要战略物资中的大部分依赖进口。随着战争的拖延,德国在战略资源上渐成强弩之末,而苏联却仍然有着雄厚的战略资源潜力。在战争的后几年内,苏联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后勤的保障能力都大大超过德国。因此,苏胜德败,势所必然。

(二)石油是二战的起因和重要的战略目标

二战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战略资源争夺的动因亦很明显。在机械化战争背景下,石油成为驱动战争机器的动力之源,这也使得燃料运输和石油生产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不侵略外国的领土,不夺取他们的资源,就不可能解决德国的经济问题。”[12](P90)二战是以暴力的方式对全球资源的再分配。交战双方在制订野心勃勃的战争计划时,都有明确的掠夺矿产资源的目标,更多的石油重镇被标注在了双方的作战地图上。

(三)石油是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要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重要战役由于石油供应保障而受到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之所以败北、盟军之所以胜利也与此有相当大的关系。石油短缺是导致德国战败的重要因素。“战役在发射第一发枪弹之前,就已经由后勤部队决定了胜负。”[13](P25)随着战争旷日持久,战略资源消耗殆尽,加之战略资源丰富的同盟国对其采取资源断绝战,最终迫使德国战败。

历来的战争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而经济又是以资源为基础的。“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10](P211)的。“因为对国家力量所需的原料进行控制的绝对重要性,已随着战争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了,所以某些原料在重要性方面超过了其他一些原料。”[11](P327)说到底,战略资源是准备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决定一个国家支持战争的潜在能力。战略资源的获取又是战争的重要目标,其结果还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如果人类选择战争来解决自然资源的争端,人类将会遭到重大的伤害。

[1]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等.历史的壮丽回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瑞居.安东尼斯库时期罗马尼亚的外交抉择(1940-1944)[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程早霞,伍玉林.二战前期苏德经贸关系述论[J].北方论丛,1997,(3).

[4](美)小艾尔弗雷德·埃克斯.美国与全球性的矿物争夺[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3.

[5]董良庆.战略地理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6]唐昀.大搏杀:世纪石油之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7]王丰.石油资源战[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8]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9](瑞典)博·黑恩贝克.石油与安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0]马克恩,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M].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

[12]阎家泰.战略与资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3]杨中强.当代中国石油安全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Study on German Oil War in World War II

PANG Yuan-yu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Xin 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 Yang,464000)

In order to rob the strategic resources including oil and to expand its territory,Germany incites the world war II in the Europe.Germany regards oil as the vital supplies of war,and it become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Germanic military strategy to control and occupy enough oil resources.It is clear that the competition of the oil influences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the war.In the protracted war,Germanic strategic resources are consumed gradually.At the same time,allied powers that are rich in strategic resources cut off the resources supply to the Germany and frequently launch air strikes.As a result,Germany has no enough resources and has to concede defeat in World War II.

Germany;Oil;National resources security

K152

A

1008—4444(2012)02—0046—03

2012-01-08

庞媛媛(1980—),女,蒙古族,河北清苑人,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德军战争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奇妙的石油
被风吹“偏”的战争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他们的战争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战争
不走运的“水下幽灵”——德军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