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佳佳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从湘军的崛起看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靳佳佳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湘军是由被清政府称为“中兴之臣”的曾国藩所建,并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迅速崛起。曾国藩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针对八旗和绿营兵的积弊,改弦更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军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军队组织编制的改革、对湘军的思想政治灌输和完善的后勤保障上。曾国藩的建军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湘军;曾国藩;建军思想
湘军是清朝军队中比较奇特的一支,它是由曾国藩打着“团练”的旗号编练起来的,却又不同于地方临时性的团练;它的兵勇以湖南籍为主,将领也大多是湖南人,据罗尔纲的《湘军兵志》统计,湘军将领籍贯可考的共156人,其中湘籍占130人,为可考人数的83%。这是一支讲究私谊死党、同乡同学关系的军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其军队分为两种,即八旗兵和绿营兵,但都由于承平日久,武备废弛,精力日懈,已经丧失了战斗力。绿营兵“吸食鸦片,聚开赌场,无事则游手恣睢,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缴公”[1](P20)。这样的军队当然抵挡不了外国入侵,也阻止不了太平天国的发展,太平军很快就从广西打到了湖南,八旗绿营被打得落花流水。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寄希望于曾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地方团练,因此下谕鼓励地主阶级兴办团练。但是太平天国不同于白莲教起义,它建立了与清朝相对峙的政权,有稳定的后方,这已经不是分散的地方团练所能对抗的了的,清政府显然忽略了这一点。各地团练纷纷兴起,虽未达到镇压太平天国的目的,却为曾国藩创建湘军提供了契机,湘军正是利用编练团练的机会组建起来的。
1853年太平军从永安突围,九月上旬萧朝贵军进击长沙。太平军的到来引起了地主阶级的恐慌,于是湘乡绅士们如罗泽南、李续宾、刘蓉等在知县朱孙贻的支持下开始组建自己的勇丁以保卫湘乡。他们仿照江忠源的楚勇,招募农民加以训练,在太平军攻打长沙时,这支刚组建不久的农民武装已经担负起了守卫县境的重任。湘乡绅士的这种对时局的反应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却显示着湖南一种新的力量正在试图崛起。湖南人正在试图抓住机会,他们这时所缺的是与官场高层的沟通。而另一方面,此时的湖南官场也迫切需要湖南的地方绅士,他们主动向绅士们张开了双手。湖南巡抚张亮基聘请隐居的左宗棠为幕僚。至此,清廷的命官与湖南的地方绅士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商量如何对付太平军。条件渐渐成熟使湖南人自己的武装——湘军的出现,开始成为历史的必然。
到了1853年,湘军的创建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不久这阵“东风”就刮到了湖南,即咸丰皇帝的上谕。上谕中写道“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闻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该抚传旨,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物。伊必尽力,不负委任”[2](P21)。正是这阵“东风”给湘军送来了一位迫切需要的统帅——曾国藩。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早年热衷于功名,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此后十多年间,他究心于诗古文辞,宋明理学,成为一名正统的封建理学家,有“一代儒宗”之称,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在曾国藩的心中根深蒂固。当他看到八旗、绿营的腐败以及清王朝的危险处境时,曾向皇帝上《简练军实以裕国事》一折。因此在1853年,为解决太平军对湖南的威胁,咸丰皇帝看中了因母丧丁忧在家的曾国藩,令其帮办湖南团练。而曾国藩也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办团练的机会针对绿营的积弊改弦更张,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建军思想组建湘军,于是这支在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军队应运而生。
曾国藩在受任帮办湖南团练以后,意识到对太平军作战的长期性,腐败的绿营兵固然不可用,而团练武装又难以得心应手,且团练属于临时性质的武装,比较分散,遂选择官勇的形式组建湘军。湘军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而组建的军队,因此一开始曾国藩就将忠君勤王和捍卫封建礼教作为其建军宗旨。
曾国藩被称为“儒学大宗”,他的思想是以维护封建“三纲五常”和封建统治为核心的,在组建湘军时亦是如此。在他看来“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2](P58),尽力王事,精忠报国“乃臣子必尽之份”[3](P581),是军队行动之目的所在,因此湘军将士被他“第一,教之忠君”,“望其忠信成立”[3](P581),成为铁胆忠肝的忠臣义士。而且在曾国藩看来,湘军将士随他纵横疆场,同太平军作战,也要靠这忠信二字。他希望湘军将士“忘身报国”[3](P194),“各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3](P807),并在湘军组建以后经常用豪言壮语鼓励将士奋战疆场。
湘军是在曾国藩忠君爱国,维护封建礼教的宗旨下建立的一支军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国藩率部分湘军北上勤王,进京护卫。并给其弟曾国荃、曾国葆致信说:“为勤王之兵,则兄弟同行愈觉体面。”[4](P205)其忠君爱国的思想可见一斑。此外太平天国信奉上帝,反对儒家学说,主张政治平等,经济平均,是对中国传统礼教的重大挑战,曾国藩对此极为憎恨。因此湘军将士被其教育要“赫然奋怒以卫吾道”[3](P92)。曾国藩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统治的维护,是湘军建军宗旨的明确表现。
在这样的建军宗旨下,曾国藩于1853年以湖南湘乡知县朱孙贻的“湘勇”和湖北江忠源的“楚勇”为基础,加以扩充,正式创建营制,建立起了一支既不同于清朝经制兵,又脱胎于团练这种散漫武装组织的新式军队——湘军,这支军队后来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迅速崛起。
曾国藩的建军思想在其组建湘军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反过来又对湘军的不断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具体说来,曾国藩的建军思想主要体现在军队的组织编制、思想灌输和后勤保障上。
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清朝八旗、绿营的腐败暴露无疑。曾国藩认为八旗、绿营之所以如此不堪,则是因为军队腐败,兵员素质低下。因此,他在编练湘军时就决心改弦更张,着手改变兵员的成分,以提高作战能力。在招募兵勇时,即挑选精壮淳朴的勇丁,以达到“壮勇贵精而不贵多”[1](P20)的目的。湘军募兵的要求有三条:一是统兵必亲自招募,不假手他人。即在招募时,实行勇营制。将领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以实现将必亲选,兵必自招的目的。二是严定选兵标准。湘军所招募兵勇以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概不收用”[5](P463)。曾国藩利用自己总办湖南团练的机会,“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朴实者招募来省,练一人受益人之一,练一日有一日之效”[6](P19)。三是必在湖南原籍招募,取其保结。为了达到控制兵勇的目的,“招募兵勇,须取其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7](P463),就成了曾国藩募兵时的要求。这样就使得兵勇不敢犯上作乱或者临阵脱逃。湘军的这一兵役制度旨在规避绿营陋习,保证兵勇的质量。经过曾国藩的努力,湘军的作战能力很快超过了正规军,一跃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中坚力量。
在招募将领时,曾国藩强调以“忠义血性”的儒生为将。湘军将领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才堪治兵,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缺其一,则万不可带勇。”[8](P37-38)这是其招募将领的主要原则。同时,曾国藩强调要创建“死党”,以使湘军内部达到“呼吸相顾,痛痒相关”[9](P387)的目的。因此他又着重从同乡中选拔将领,使军队更好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军队的编制上,曾国藩也力革绿营之陋习,以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和清朝傅鼐训练乡兵的办法为参照,结合湘勇编练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湘军的编制体制,并加以逐步完善,以适应近代战争发展的需要。湘军实行营、哨、队的建制,营为基本单位,每营四哨,每哨八队,队配单兵器,哨由不同兵器的各队组成。每营另配属有辎重兵器及180名长夫。随着湘军兵勇的增加,设立分统一职,以统带数营之勇;又增设统帅数人,各统兵数万,如左宗棠、胡林翼等,统一服从曾国藩的调配。湘军的这种具有完全独立性的编制,使得指挥系统亦完整而严密,比之绿营甚至太平军,在作战时都少了很多羁绊,能够一心一意冲锋陷阵,有很强的战斗力。
曾国藩幼承儒学,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从开始组建湘军,他就以儒家的伦理纲常对军队实行政治上的灌输。“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于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欺慢,泰而不骄也”[7](P391),是其这一主张的完整体现。他尽力在官兵的言行之中糅合进孔孟的仁礼思想,把封建纲常同等级观念融合在一起,用亲宜死党关系来掩饰和调剂将帅之间的摩擦,使将士关系更加融洽。
曾国藩不断地对士兵进行儒学说教,“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并且说自己“虽不敢云说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3](P208)。这样不仅降低了地主阶级腐朽思想对军队的影响,而且,忠君卫道的思想灌输使士兵无条件地听命于曾国藩本人并全心效忠清封建统治者。这种政治灌输的收效是很明显的,上一级对下一级实行封建家长制的统治,整个湘军犹如严密的封建宗法组织,而曾国藩则是整个组织的统领,处于底层的士兵甘愿为其效忠,维护封建统治,甚至为之卖命都在所不惜。
军队完善的后勤保障是军队赖以生存,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曾国藩作为湘军首领非常明白这一点,他对湘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十分重视,并且吸取绿营军差役过重,兵饷过低的弊端,切实加强湘军的后勤保障。
为保障军饷的供给,曾国藩动员一切能动员的财力,开源节流。“有战阵之危,则不可一日无饷。狡者借词鼓噪,朴者亦无斗志,患有不可胜言者。”[5](P441)由此可见,曾国藩将筹集军饷作为湘军后勤保障的主要内容。大量稳定的军饷来源是湘军得以同太平军抗衡的重要因素,因此他通过协饷、劝捐、盐务、厘金、地丁漕折、关税等各种方式筹集军饷。而且,为了使湘军一心一意冲锋陷阵,曾国藩还建立了粮台制度和长夫制度,使湘军摆脱了绿营差役的羁绊,提高了战斗力,避免了战时抓丁,减缓了兵民的对立情绪。
湘军饷银优厚,是绿营军的三倍,厚饷养兵使湘军获得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兵源不断得以补充。湘军自建立以来,前后作战二十余年,尽管伤亡不断,但是其战斗力却不曾减,这与它完善的后勤制度和丰厚的饷银有很大的关系。高额而稳定的军饷足以支撑起一个家庭,使得湘军将士在作战时心无旁骛,对于取得战争的胜利有重大意义。
湘军是在清廷危难之际兴起的一支军队,它兴起之后的战斗力之强,发展速度之快,都是令人惊讶的。这些得益于其首领曾国藩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建军思想。湘军的组建虽是为了镇压太平军,但是曾国藩有关军事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却冲破了清朝僵死的军事制度,对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1]卞哲.曾国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皮明勇.湘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0.
[4]钟叔河.曾国藩与弟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M].长沙:岳麓书社,1994.
[6]王闿运.湘军志[M].长沙:岳麓书社,1983.
[7]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5.
[8]张益辉.曾国藩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9]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M].长沙:岳麓书社,1986.
Analysis on Zeng Guofan’s Army-building Thought from the Rise of Xiang Army
JIN Jia-jia
(School of History,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Hunan Army was built by Zeng Guo-fan,and rose rapidly in thecombat against Taiping movement.In the establishment of Hunan Army,according to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eight banners,Zeng Guo-fan has formed the unique army-building thought,which was primarily reflected in the organization reform,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fusion of Xiang and perfect in logistics support.Zeng guofan's army-building thought is rich in content,complete in system,which has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military thoughts.
Xiang army;Zeng Guo-fan;Army-building thought
K254.9
A
1008—4444(2012)02—0043—03
2011-12-26
靳佳佳(1987—),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