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菜名英译的顺应论视角

2012-08-15 00:49:13涂凌燕何再三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湘菜菜名食客

涂凌燕,何再三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1)

湘菜菜名英译的顺应论视角

1涂凌燕,2何再三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1)

根据Verchueren的顺应论,交际者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湘菜命名与英译的过程就是顺应受众文化语境、心理需求和语言现实做出最佳语言选择的过程。

湘菜;顺应性;文化语境;心理需求;语言现实

湘菜(Hunan Cuisine)作为传统的八大中国菜系之一,历史悠久,声名远卓,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辉煌并已逐步走向世界。湘菜文化的兼容并蓄和不断创新使湘菜在国外成为了继粤菜、川菜后最受欢迎的中国菜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湘菜菜名是一种社会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烙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其英译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鉴于中西文化差异之大,在进行湘菜菜名翻译的过程中,到底该采用哪种翻译方法,才能成功地传递蕴含在每一个菜名中的文化内涵,似乎仍无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本文试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基础,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湘菜的命名及其英译过程中对各种语境因素的动态顺应。

一、湘菜菜肴命名的特点

湘菜菜名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调技艺和地方特色,折射出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湖湘文化。作为湘菜菜肴的物质外壳和饮食信息的传递工具之一,湘菜菜名是湘菜酒楼与食客之间的一种交际符号,需直接面对饮食消费者——食客,它当然也需要一个得体的名字。为了恰如其分地向外来食客传递菜肴的基本信息和湖湘饮食文化,湘菜菜肴在命名过程中极力追求一种诗意美,即音韵美、简约美和意象美。这种诗意美的创造,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就是顺应交际语境、顺应语言现实、顺应食客审美心理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一)音韵美

对菜肴而言,美既是—种客观存在——如菜肴的造型,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如饮食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享受。菜名的声音配合得好,念来顺口,听来悦耳,既方便食客记忆,又能给食客带来听觉上美的享受(蔡宇华,2007:9)。为了顺应食客们在听觉上的这种审美需求,湘菜名称多采用2-2音步等配的四字结构或2-3/3-2音步长短相配的五字结构来命名,这样的湘菜名称听上去和谐、匀称、节奏感强,也能引起食客的情感共鸣,如:祖庵鱼翅、剁椒鱼头、冰糖湘莲、佛手玉笋尖、毛氏红烧肉等,均体现了湘菜命名过程中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统一。

(二)简约美

湘菜菜名作为一种浓缩的语言形式,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好的菜名往往能让食客一眼就看出菜品的原材料、烹饪方式、色、香、形等,甚至是菜肴首创者的姓名、起源等等,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简单之美,如:东安子鸡、腊味合蒸、干锅茶树菇等。

(三)意象美

如同诗歌语言,湘菜菜名的美不仅流露于其音韵节奏与精炼简约之中,更体现在其意境的营造上。得体的湘菜菜名向消费者传递的不只是菜品的原料、口味、烹饪方式等基本信息,更是一种美的直观感受,一种意境。正如优美的中国风景诗画一样,诗一般的湘菜菜名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意象,如:全家福、百鸟朝凤、子龙脱袍等。湘菜菜名的这种诗情画意,不但提升了菜本身的内涵和层次,更张扬了一种民族的文化审美情趣。

二、顺应论理论与湘菜菜名英译

语言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耶夫·维索尔纶(Jef Verschueren)于 1999年在其所著《语用学阐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种特点: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Verschueren,1999:21-23)。这三种特点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使得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人们为了交际的需要,会为同一种意思创造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使用。商讨性指人类不是简单机械地选择语言,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作出的。语言使用者面对丰富的可选项,自己与自己商讨,琢磨挑选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以顺应交际意图与环境。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语言项目中灵活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chueren,1999:59-61)。顺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选择的环境与所作选择之间的顺应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顺应论告诉我们,语言交际要想获得成功,交际者使用语言时必须不断作出选择,使其顺应不同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湘菜翻译,作为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其在性质上更接近于广告翻译,以商品为中心,目的在于促进商品的销售,不管源语作者表达如何,源语读者反应如何,译文都应该尽量打动读者,达到促销目的。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湘菜菜名的英译的过程就是通过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受众心理需求和目的语语言结构做出最佳语言选择的过程。

(一)文化语境的顺应

产品要成功地被消费者接纳,并得到市场与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在命名上认同和适应消费者的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各种文化现象(王和玉,2006:119)。同理,湘菜译名只有顺应了目的语受众的文化语境,才有可能广受外来食客的认同与青睐,实现其真正意义上湖湘饮食文化的国际推广。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语境不同,汉语文化语境中某些语言表达若机械照译成英语,非但难以忠实传达原文含义,甚至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在湘菜菜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对目的语文化和风俗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以顺应译语文化语境,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提高接受效果(谢世坚,2009:73-78)。如:子龙脱袍——一道以鳝鱼为主料的精品菜肴,因鳝鱼在制作过程中需经破皮、剔骨、去头、脱皮等工序,特别是鳝鱼脱皮形似古代武将脱袍,因此得名“子龙脱袍”。此菜名中的“子龙”指的是三国时的蜀将赵子龙,在翻译时,若不了解中国历史典故,把“龙”直译为“dragon”,非但不能忠实地传达信息,还有可能引起不好的联想,因为“龙”在西方文化中是凶残怪物的象征。因此,对于这种套用历史典故的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菜名,我们不妨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来翻译,将其译为“Zi Long Taking off his Robe:Sauted Shredded Eel in Sauce—Zi Long,a brave general in Chinese history”,这样既忠实传达了原菜品的基本信息,又保存了原语中蕴含的文化意象;既有利于食客了解该菜肴的原料构成与烹饪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湖湘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又如“霸王别姬”,该菜名一方面套用了成语,另一方面借助谐音,“霸王”为“王八”倒过来的谐音,“别”为“鳖”的谐音,“姬”为“鸡”的谐音,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出奇制胜的目的,这种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意象加上汉语中独特的谐音效果,若直译成英文,外国食客看了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翻译此类菜肴时,译者可以使用揭示法,把菜肴所用的原料翻译出来,译为“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使食客看了一目了然。

(二)心理需求的顺应

言语交际是心理间的交流,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包括他们的性格、情感、信念、愿望、认知、意图等)的一个动态过程(何自然,2006:485)。湘菜菜名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其语言也必然要对交际双方尤其是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进行顺应。在湘菜菜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译入语受众认知需要与审美期待,力求将原菜名转换成最大限度等效的译入语语码,进而引起目的语所在的消费群体的共鸣,更好地被其所接受和认可。如“油炸臭豆腐”,若译为“Fried Bean Curd of Strong Odor”,外来食客看了肯定会觉得莫名其妙、难以下咽,须不知“odor”用来指气味时多指不好闻的气味,因此这样的译名是不符合目标受众的审美心理的。对于这种可能引起歧义的菜名,我们可将其意译为:Deep-fried Fermented Tofu,即可消除歧义,又能忠实地传达信息。除了要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以外,好的湘菜译名还应顺应目标受众的认知需要,让食客一看菜名就能获悉该菜肴的原料、刀工、风味与烹饪方式等基本信息,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成功译名可谓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板栗烧鸡”译为“Braised Chicken with Chestnuts”,“梅干菜扣肉”译为“Steamed Pork with Dried Mustard Cabbage”,“粉蒸排骨”译为“Steamed Ppareribs with Rice Flower”等等。

(三)语言现实的顺应

中国近代翻译学家傅雷曾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述唯恐不周(陈福康,2000:390)。”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物,必然带有其各自的文化烙印,有着不同的外显形式。其中,汉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意合性,即话语中词与词、句与句等语言单位的结合主要是借助语义上的关联进行,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汉语注重隐性连贯(con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连淑能,1993:53)。与此相反,英语语言则主要是以形显义,英语造句常使用明显的形式标记,如屈折变化、介词、连词及关系词等,强调词句之间的形式连接(王丽萍,2003:73)。鉴于汉语的意合性特征,人们在给湘菜命名的过程中,常会根据原语受众已有的语境知识,省去一些不言自明的信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如四字结构等描绘出菜肴的基本构成与特征。因此,在英译湘菜菜名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对译语受众认知语境中所缺失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增补,并通过语言形式的灵活变通,寻求尽可能等效的译名,更好地服务于外来食客。如“剁椒鱼头”,该菜名交代了该菜肴的原料,但省却了对其烹饪方式极其原料主次关系的描绘,这一信息对熟悉湖湘饮食文化的原语受众是不言自明的,但对来自异国他乡的外来食客却是陌生的,所以译者在翻译该菜名时应增加译语受众认知语境中所缺失的信息,并通过语序的调和介词的使用整来交代原料的主次之分,此菜名可意译为“Steamed Fish Head with Diced Chilli Pepper”。

三、结语

综上所述,湘菜菜肴的命名与翻译都是为了顺应不同文化语境、心理需求和语言现实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的顺应论理论可以为翻译方法的选择和湘菜译名的统一提供切实可行的标准,为湖湘饮食文化的传播起着积极作用。

[1] 蔡宇华.湘菜名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Edward Arnold,1999.

[3] 王和玉.从顺应论看商标词的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 谢世坚.语言非礼貌现象及非礼貌理论的完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5).

[5] 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 吴菽蓉.英汉语言句式结构对比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1,(1).

H059

A

1008-7427(2012)08-0120-02

2012-05-26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立项课题,项目编号:XYS09S48;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C0295。

作者涂凌燕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湘菜菜名食客
为什么点外卖建议你点湘菜?
在长沙,我无法拾起湘菜和自己
散文诗(2021年8期)2021-09-05 22:34:45
鲸餐厅和它的食客们
入味了,湘菜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32
套路玩得深,点完餐的我泪流满面
Cartoons
Special Focus(2018年8期)2018-08-31 05:57:58
看清楚菜名:认真审题
最悲伤的字
就餐卡一下
当代工人(2015年19期)2015-11-28 21:53:04
网友盘点最萌最“坑爹”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