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萍
(吕梁学院 外语系,山西 吕梁 033000)
如何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误区*
薛晓萍
(吕梁学院 外语系,山西 吕梁 033000)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几个误区,并试着给出相关的尝试对策。通过不断的改进创新,摸索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误区;课堂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对于既懂专业又具有高水平英语能力的人才需求更加强烈。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经历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在英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传统的英语教学对于英语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广作用,但是往往教出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应对考试,而在用英语时却犹如一头雾水,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笔者认为,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文章将对此详尽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
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公理化的做法,常常被采用。但是换种角度,从语言学科的视角出发,却是严重误区。现行教学模式中,大概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误区:
任何一位英语教师,不论是否承认,都会有意无意对英语语言及英语教学、学生学习等问题形成自己特定的看法。这就必然导致其教学手段和学习评价受自身语言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影响。观念上的误区主要有:
1.英语教学目标的认识。对英语教学目标的认识,大多数教师从经验和感性角度出发,为教学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对于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的“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则不以为然,甚至不知所云。在大学英语教学的长期实践中,很多教师也在不停地寻找交际英语教学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校往往以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衡量个人外语水平的标准,并由此决定学生能否取得学位,对于交际英语教学的评价没有客观的标准,实际要求的交际能力和应试现象的矛盾难以调和。为应付考试,教师授课时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上,学生为了通过考试,机械地记忆单词、掌握语法并做大量的练习题,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被轻易忽视。
2.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在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上,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教英语无非是以教师讲为主,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多,结果往往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开口说及表达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机会。学生中心的理念得不到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动手动脑,不必动嘴去说,偏离了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学习宗旨。
3.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一般认为,课堂是教师的,应有教师严密控制,学生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这种认识往往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以及创新意识减退或者消失。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渐渐沉闷。
4.学生学习的知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认识上,教师普遍觉得分成三步:上课听讲、课外练习、考试过关。较受重视的学习途径是单纯模仿、机械记忆和单项训练,这样的反复练习易于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
5.学生的个性认识。教师倾向于认为学生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考试测验常常被当做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的外部行为常常严格评价,对于学习兴趣等内部活动却较少关注。
以上几种观念误区反映了教师在语言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等方面存在观念性的偏见,影响了教学的方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在教授课文句型、语汇方面,以及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能力,课堂组织、设计等方面存在公式化的做法。主要有:(1)教课文时注重语言形式,忽视意义理解。英语课堂上,讲授课文时常常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讲课文作为一个分析语法、学习词汇、句型的工具,而课文的完整意义和中心思想被忽略。(2)语音方面,重因素、轻节奏和语调。很多教师教单词音标时对于元音、辅音的正确发音关注过度,而对英语的节奏如重读音节、弱读式、停顿、连读等缺乏重视或者重视不够。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于地道的英美英语口语听得少、练得多,因此容易出错。(3)语法方面,教师倾向于面面俱到,却忽略了帮助学生把语言规则向语言技能转化。学生可能记住大量单词和语法规则,但由于缺少联系,往往掌握不牢固而使用不当。语法是一种形式,但不仅仅是孤立的形式,脱离上下文语境的语法规则是腐尸烂肉。学习语法不仅要分析语法结构,理解语法意义,还要掌握基本的语言要素。孤立的死记硬背单词,不注意的词性、用法、同义词、反义词固定搭配并放在句子或上下文中记忆,不仅费时费力,即使记住了,很可能也不会用。(4)听说和写作能力训练,很多教师认为知识量增多就会自然而然的转化为能力,用不着专门训练。给学生提供的听说读写时间比较少,导致大多数学生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成。(5)练习形式和方法设计上多机械性练习而少意义性练习。这些方面的误区说明传统教学方法对课堂模式的影响太深,显然固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英语课堂。
(1)评价内容片面。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纪律、方法和成绩做出的评价较多,但对于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心理等注意较少。殊不知,恰恰是这些兴趣、情感、能力、需要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较大的影响。(2)评价标准偏高。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都采用高标准、严要求。这种评价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即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耻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3)评价方式简单生硬。评价误区的形成是由于偏离教育心理学、语言学理论等背景。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正:
1.将课堂上的“语言知识传授”变成“语言模仿操练”
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大多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对于常用词汇、基本语法等已经不再陌生,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应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运用他所掌握的现有语言知识上,而不是灌输语言知识上。将学生的语言知识变成语言能力,将课本知识搬进头脑,变成灵活的能力。在语言课上,教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或者作者的话来表述课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背诵,模仿操练句子句型和习惯表达,并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授课时,要以身示范,起好带头作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大胆练习。把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贯穿到语言的交流中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归纳语法规则,从而将被动的接收变成主动的行为。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有帮助。
2.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当然并不是要抹杀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充当好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传授知识的释疑解惑者以及学生实践的合作者。在课堂上,教师应想法激励学生开口大声模仿操练英语,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有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感到自卑,这也因此成为他们学好英语的障碍,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不愿发言,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当把机会让给学生,给他们多提供开口说的环境,自己只做引导和纠正,并多给与表扬,彻底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然后再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实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完整统一。
3.让“无声课堂”成为“有声课堂”
语言学习需要学习者张嘴发声,多做模仿练习。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朗朗有声的英语课堂最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更能激发说英语的热情,老师的独声唠叨只会增加学生的厌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朗读和背诵的问题。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和背,可以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和信息,信息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语言的输出和外化才有可能。
很多学者认为,背诵是学好英语的窍门。学生大多都非常熟悉印在书本上的“无声”英语文字,但通过口里“有声”读出来的英语却格外陌生,更不用说自己“有声”的表达。这不但与平时说得少有关,更是因为头脑中存储的信息量不够,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因此,从“无声”到“有声”英语的转变非常重要。
4.从“应试课堂”到“能力培养课堂”
由于社会、学校及家长都将考试的“指挥效应”无限放大,认为只有多做练习才能学好英语,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学校也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题以供模拟,这种大规模的、标准的题海战术可能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停滞、表达缺乏、思维僵化。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各方面的素质距离社会需要的人才还有很远的距离。英语教学应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和交际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报纸、广告、信函等实用性文章,加强口语交流训练。
5.实行分组互动,营造愉悦的语言氛围
对于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实行分组活动,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谈机会。分组活动的好处是:一方面学生之间有更多共同语言,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可以减少压力,学习气氛变得轻松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总而言之,英语教师们要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师生互动,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转变到培养综合性使用能力上来,合理使用现有教学材料,改变现有的考试和评估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果,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G642
A
1006-5342(2012)07-0069-02
201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