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对当今社会改革的启示

2012-08-15 00:45张振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改革

张振飞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社会主义改革历经3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社会因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可以说是硕果累累,然而改革过程中遗留的或新增的问题也不为少数。回顾历史,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邓小平面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南巡讲话,起到了突破当时改革的瓶颈,为改革开放注入新鲜血液的巨大历史作用。时值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全党、全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今天,重温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结合现有的改革成果,反思社会主义改革道路,想必会对进入攻坚时期的当今中国改革产生有益影响。

一、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南巡讲话”

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夕,中国的改革阻力重重,困难不断。一方面,到1991年底,历经三年的治理整顿任务虽然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是新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国内出现了经济滑坡、市场疲软等令人忧虑的局面。中央考虑到在多年的发展中所积累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从大局着眼,1988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治理整顿。经济体制改革本来就是一场影响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但是很多人对这场伟大变革缺少应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当改革进入到涉及自身利益的地步后,人们开始困惑;而当发现有人以种种不正当或非法手段在改革过程中获取利益,特别是有些官员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社会风气大有恶化的趋势时,群众当中的不满情绪逐渐高涨。面对这种局面,国内社会上的反动势力也开始活动起来,国外不希望中国强大和发展的势力,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使他们的活动更加频繁。1989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政治风波前前后后持续了三个月,给改革开放带来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进入90年代,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接连受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非但没有成功,反而被迫放弃了原先的社会主义道路。接着,苏联发生剧变,马克思主义政党解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解体。这一严重结果,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倾斜,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阴霾一片。西方的一些政治势力抓紧利用这一时机,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加大和平演变的力度。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咄咄逼人的气势,人们忧心忡忡。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亟需给予回答。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已在1990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辞去军委主席职务离开领导岗位的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视察了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从一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视野高度回答了一系列改革当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位已入耄耋的智慧老人深刻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澄清了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困扰人们的诸多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显现出的政治勇气和治国方略,再次体现出这位“世纪老人”的雄才大略。

邓小平在谈话中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敢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正视社会发展的现实,做到实事求是,也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思想解放,最终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他用通俗的语言讲到:“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蹑手蹑脚,要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只有在思想上具有了解放的精神和能力才能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现实中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道路。

这次谈话,邓小平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统一了国人思想,纠正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扫清了道路,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工作的热情,从而使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快步前进。在“南巡讲话”产生的巨大影响下,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且强调要用这个理论来武装全党。

二、解放思想是防止错误思想的有效方法

关于解放思想的提法,邓小平早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就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放思想是党打破已有桎梏、继续向前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一论断提出的社会背景是:1977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联合发表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继续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向社会宣扬个人迷信和极“左”思想,并向全国明确发出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随后,全国所有报纸都以通栏大字标题的规格隆重转载。“两个凡是”成为全社会判断政治是非、行为对错的基本标准。

有鉴于“左”的思想在党的历史上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邓小平曾严厉批评反对党的正确路线阻碍政治改革的人:“他们打着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旗帜,搞‘两个凡是’,实际上是换个面貌来坚持林彪、‘四人帮’那一套。这些人大体上都是文化大革命中提起来的,是既得利益的。他们感到现在的一套对他们益处不大,所以对过去很留恋。”[3]同时还积极鼓励党内外针对“两个凡是”进行开明、民主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因此,盛行于当时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正是中央的开明态度,鼓励了思想界的开放讨论,从而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同时,邓小平还呼吁党内和人民群众当中应当多一些“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愈多,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就愈足,改革开放的道路就愈宽阔。邓小平在谈到如何进行思想解放时还提到:“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民主集中制。”[4]可见,能够保证党内外敢言、能言的人有通畅宽松的言论环境,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思想大解放、大繁荣的利好时代。

在这之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观念。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着重指出了毛泽东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解放思想下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本着解放思想的目的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典论断。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是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的总纲领,而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科技和教育力量的背后,更为根本的推动力量应当是思想的解放。如果思想没有解放,在思想的层面上畏首畏尾不敢向前,最终势必会导致在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化的背景下丧失发展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讲话中,邓小平直言不讳地指出改革开放根深蒂固的阻力是在“姓社姓资”问题上不敢迈步跨越、处处设置障碍的“左”的东西:“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所以“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5]。可以看出,只有首先实现思想解放,才能在对马列主义的认识以及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的改革的各个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因此,解放思想是预防和消除制约改革发展的“左”的东西的首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同时也只有首先进行思想解放,打破束缚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力量,使人们从保守、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桎梏当中解放出来,才能在实践层面尽可能多地凝聚力量,顺利走上改革和发展的道路。

三、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接近真理

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提法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类思想史当中也是有据可循的。追求真理是人的天赋职责,古代大思想家们素以探明真理为己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6]这种关于真理的古典定义即符合论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就是其所宣称的命题与描述的事实相符合。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虽然在自己的著作中没有明确列出一部分来讨论真理问题,但其实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在试图表述真理的内涵,他在将真理分为日常经验真理和哲学真理基础上,认为真理就是对整个人类运动的一个整体的把握。在黑格尔那里,真理不仅是哲学追求的目标,而且还是哲学研究的绝对对象即绝对精神的直指性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则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他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7]马克思并没有一般地谈论人类认识的真理性,而是从“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角度,认为真理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称为主观,感性关系称为客观,把思维符合对象、理论符合现实、理性符合感性表述为主观符合客观。这就是马克思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们的“符合论”真理观的“实践论”的真理观。列宁就马克思的观点补充道:“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8]因此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将实践作为形成认识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对人类久经实践积累而形成的真理进行检验的标准。

而邓小平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作为一种高度完善化、总结化的真理观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论依据,在实践领域有以往任何思想家都难以企及的伟大现实效用。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冲破陈旧、僵化的观念的束缚,实现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思维境界,以便为社会改革和进步扫清思想上的障碍。为了澄清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模糊认识问题,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9]他将解放思想的实质看作是与中国发展实际相吻合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同时可以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站在领导全局的高度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总结道:“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讨论。”[10]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场讨论十几年后的“南巡讲话”,邓小平仍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眼光对当时人们认识当中含糊不清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立论,而这些论断的目的仍然是继续解放思想,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真理,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找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出路。

作为概念意义上的真理具有认识论上的绝对性。由于主观形式的多种多样,我们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符合真理,只能在相对意义上无限地接近真理。但是无论面对怎样的事实,解决怎样的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人思想状况如何,我们都必须以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导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认识向真理靠近。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实事求是的精髓,反对提倡本本,防止恪守教条,主张要发扬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作风,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批判那些认为改革开放会造成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和平演变,因而把改革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左”的错误。所以解放思想成为了接近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打破简单地以“姓社姓资”来断定改革方向的错误认识,将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真理观作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正确认识论和方法论得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有力证明。

四、当前改革的出路是解放思想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实际,在邓小平“南巡讲话”过后的20年里,经济特区通过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经济管理体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战略,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实现了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计划。但是距离邓小平所设想的广东省“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11]的目标仍有些遥远。而且在某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出现的不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照搬他地区的发展经验,从而导致了片面追求GDP增长、忽略道德文化建设等现象的出现,致使社会发展产生僵硬化、片面化、停滞化的不良后果。这种发展的模式已经是在犯本本和教条的错误,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地进行主客观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发展。这种发展的思路,将能够检验经济发展成果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指标这种“实践”或狭隘化或悬置化,最终形成了现阶段发展的步履蹒跚状态。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社会矛盾激化以及环境污染严重、个别行政官员腐败等改革中新出现的问题也成为新时期改革中难以回避的攻坚课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纵观当今中国面临的改革形势: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过后的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国内方面,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因此如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成为摆在我们现时代人面前的紧迫问题。

面对新时期改革中的诸多难题,邓小平解放思想的主张在我们不断探索和接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的真理方面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因此,如何利用好邓小平的“解放思想”理论,继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值得每一个关心国之大计的理论工作者慎重思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我们在“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上,面对新环境和新问题应该从如下一些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在面对改革开放带来负面影响时,我们必须树立起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具体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不能一遇到问题就开始质疑改革的方向和动机。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所言:“开放政策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风险,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会被带进来。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12]同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坚持邓小平的改革方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思想解放的重大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灵活运用到指导改革的道路上,而不是仅仅将其束之高阁流于学院研究。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要将思想的解放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各个领域当中。因此,首先应当保证改革的方向不能动摇。在国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世界大趋势下,如果中国不继续进行改革,那么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很可能会难以为继、毁于一旦。因此必须将解放思想的方针贯彻到决定中国命运和方向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的领导阶层,始终以邓小平提出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通过经济带动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保证改革目标一以贯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生活的福祉,改革的动力也在于人民享受到改革成果之后的积极支持。因此要将解放思想落实到民生问题的关注上。民生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法,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为目标,切实有效地推动改革的下一进程。

再次,现时代改革不可或缺地要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列入到改革的进程当中。我们应该看到,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社会主义文化,让文化从已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发挥它的引导力和整合力。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专项决定。今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下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这些决议的影响下产生的新一轮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效果是党在新时期解决改革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有力举措之一。党中央对文化问题的重视,不光是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的一次发展机遇,更是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促实践的理论活动,我们有理由坚信在正确的文化大发展条件下,中国社会的思想也会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而社会建设也必定会因之走上改革创新的崭新道路。除此之外,每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改革的决策者和参与者还应该意识到邓小平所说的“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13]这句话的蕴含和分量,以接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之真理为目的的解放思想,以社会是否全面发展为检验这一真理之实践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认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的伟大事业。在改革的浪潮中,顶得住压力、守得住阵地,真正肩负起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和历史的使命。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8]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猜你喜欢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解放思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