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寥
(长治学院 政法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
郭 寥
(长治学院 政法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章将通过对文化的作用和地位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
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近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全会上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对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关于文化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是十分广泛的,当今在学术界尚无公认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给其不同的定义,这说明了文化的复杂性。从其范围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狭义的文化常常指精神文化。由于广义的文化其外延过于广泛,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文化。
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之所以会异口同声地称自己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正是因为我们有自己民族的共同祖先,有自己民族的共同风俗,有自己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有自己民族的共同标志,这些所有的共同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认同”。
正是这种“文化认同”,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大厦最深层的基石。如德国学者李斯特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个共同体中生活的人们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荣誉”;他们与整个民族和国家“一起缅怀过去,憧憬未来”,“荣辱与共”。共同体中的人们不论身处何地,都会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情怀,会为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而欢欣鼓舞,一旦民族和国家面临时艰,同胞遭遇危难,就会感同身受,引发出心连心的同胞情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由于文化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所以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寻找到当前中华民族普遍的共同文化和价值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当前国际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评价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要综合考虑政治实力、文化实力、民族凝聚力、国际影响力等各种实力。文化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虽然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但是就其内容来说对中国人并不陌生,中国自古就知道不能光靠武力治天下的道理,注重以德治国,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以德服人。江泽民同志曾说: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既然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文化,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客观地看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当中,使之适应当今中国发展的实际。简而言之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发展,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文化;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它客观地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规律,为科学和民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它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今综合国力比拼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所以,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就是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可以概括为以马列主义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还要建设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的四个部分组成。它不仅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而且以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以及明确的共同理想和道德标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只有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达到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目的,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建设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有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繁荣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党在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情况下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标志着党在文化认识上的崭新飞跃,反映了党在文化建设上宏远的战略眼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与繁荣,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持续发展和繁荣,就必须要坚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笔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以下四个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就要明确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按照世界文化专家曹世潮的观点,“文化决定命运”,我们必须要选择一个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符合全人类利益的一种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而当今社会的各种思潮中,唯有马克思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其根本目标的,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所以我们要发展的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所以要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竖旗帜、指方向。它要求我们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时,坚定立场、明确方向,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向和道路是不能改变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其内部共同认同的文化,如共同理想、共同历史、共同的风俗、语言文字等等,共同历史、共同的风俗、语言文字,是历史自然积累形成的,唯有共同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靠长时间验证而逐渐产生的,也是最难形成的。如果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不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那么这个国家、社会和政党就不会长久存在下去,以至于国将不国,更谈不上文化强国了。
建设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个共同理想要求我们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搞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这个共同理想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还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的。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巨大信心。由此看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方面要充分重视保护我国的文化主权或文化安全,另一方面就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保护我国的文化主权或文化安全就是要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觉抵制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种文化侵蚀和渗透。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是要广大人民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来丰富和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强大的吸引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历史证明,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广大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保卫和建设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讲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坚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我国民众缺乏公德心已名声在外。中国人旅游洋相百出,外媒对中国人的表现归纳为:“脏、吵、抢、粗、泼”。在国内,从“假酒事件”、“奶粉事件”、“黑砖窑事件”到前一段的“小悦悦事件”无不说明人们对社会的不安全感不断上升,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无不从公民的道德素质体现出来,所以应把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作为文化强国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它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比如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精神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应仅仅理解为政府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自主地培养“道德自信和道德自觉”,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明确了建设核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要充分重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坚持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唐家柱.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曹世潮.我们的命运——以往6000年与未来120年的世界形势及其为什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4]陈亚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G122
A
1673-2014(2012)04-0004-03
2012—07—24
郭 寥(1983— ),女,山西长治人,助教,主要从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卫崇文)